我是一个坏典型

来源 :金色年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总结时,一向兢兢业业却不擅言辞的男人被老板叫去训话:请你端正工作态度。他觉得莫名其妙,自己和老板平时接触并不频繁,业务交流也隔了两个层级,好端端的,这指责从何而来?
  更何况,他并不认为自己在这个项目过程中有什么地方不够端正。
  反思再三,他发现可能是自己之前的一些行为给上司留下了不良印象——比如,午休时间他总喜欢把脚跷在办公桌上眯一觉,而别人不管是打游戏还是赶进度,都对着电脑忙忙碌碌;比如,除非万不得已,他不愿意在下班之后多待一分钟,而别人,有事没事总喜欢耗一会儿才走;再比如,他习惯了走路大摇大摆一步三晃,显然比别人驼着背夹着包急匆匆的节奏慢了半拍。
  是的,他在生活中是个散淡随意的人,习惯了慢悠悠的状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工作时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可上司不这么认为,他们更看重工作的状态,而非实际效果。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们对他的固定印象就是:不靠谱。
  有口难辩。
  很多时候,部门同事们一起挑灯夜战,饿了泡个方便面,困了就拿凉水洗把脸。老板每次看到这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总是颔首微笑,却唯独看不到他也身在其中奋笔疾书。
  偶尔地,三五个关系近的同事一起看看大盘讨论讨论股票行情,或者一群人午饭拖得久了些,下午上班迟了20分钟。每当这种时候,他总是第一个被拎出来的“坏典型”,别人都是下不为例,而他呢,又罚款又挨批,在“斑斑劣迹”中再添一笔。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刻板印象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形成这个刻板印象,成为办公室里的坏典型,不用多,两三件事足矣。
  同福客栈的故事里也有类似的桥段。小贝的班主任来家访,提到了前朝吕知府的孙儿:“这孩子小的时候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可是现在,穷的啊,连饭都吃不上了,把祖上的家产全都给变卖了。”这位朱先生以此告诫小贝的家长,孩子嘛,都要管教,不过,如果管教得太严了,给管傻了,管死了,那不就成了知府大败家孙儿了吗?
  在朱先生眼里,吕知府的孙儿就是个坏典型,他又傻又败家,还不通人性——“这人性,就是天地之间灵光大初现,就是凡尘俗世大警世恒言哪。如此玄妙的东西,他要是能有,那岂不猪狗都有啦?”
  够恶毒的吧。
  事实上,我们对某个事物一旦行成了刻板印象,就会有选择地去着去听,只关注那些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事实,一再验证,一再确认。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被定义为“靠谱”的话,那么在人们的印象里,这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保证的、高质量的,如果真的有了什么差池,也一定是某些客观原因造成的。
  如果平时自己开车。你可能会对这种情况有切身感受:有的时候,你赶上了一个绿灯,就很可能一路绿灯地畅通无阻;而有些时候,你却不得不在每个路口停下来等红灯,无一例外。
  这就是所谓的“绿波带”。在现代城市交通中,为了保证主要路线的畅通,交警经常会使用“绿波带”控制模式。也就是说,从遇到第一个绿灯开始,只要你按照规定速度行驶,之后遇到的信号灯将全是绿灯。
  有幸运儿能赶上一路绿灯,就一定有倒霉蛋会被红灯堵得没脾气。就像那个被视为坏典型的男人,处处是障碍,怎么做都是错。
  怎么办?
  想躲开马路上没完没了的红灯,唯一的办法是改变节奏,打破“规定速度”——或者提速,或者减速。
  吕秀才暗暗不爽:“凭什么说我猪狗不如?凭什么说我没人性?”他下定决心写小说,头悬梁锥刺股,想以此证明自己并不像别人想象中那么不堪。
  可就算这样,朱先生还是不依不饶:听说吕知府大孙儿竟然开始写小说啦?就凭他那个猪脑子?
  什么都没有改变。秀才转型的努力不仅没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反而授人口实。成了别人攻击他的又一力证。
  “奇耻大辱,岂能苟活!我跟他拼了我!”吕秀才发飙了。
  “拼了”二字说起来固然解气,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什么可操作性。怎么拼?拿什么拼?——冷静下来想想,不用别人多说,你自己就会主动放弃这个念头。
  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还是改变自己吧。就像面对一个接一个的红灯,你不管提速或者减速都没有明显效果,这时候再怎么着急上火也于事无补,你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调整心态,接受现实。
  既然某一件事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那就多做几件,做久一点;既然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那就不去管他,随他们怎么说,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那个男人认定“日久见人心”的硬道理,他不去和上司计较什么,也不打算装作很昂扬很振奋的样子,以新面貌示人。他走路还是晃晃悠悠,每次加班,也依然默默无闻;不过,他更努力地把活儿做得漂亮——同样的报告,署着他名字的总是清晰简练、一目了然,仔细看下去,细节处还能发现他的独到匠心。
  就像吕秀才那样,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写小说,就不再理会别人议论些什么了。“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想写,我有一种倾诉的欲望。我的小说,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或者是特殊的意义,更不可能流芳百世,但至少我能够自得其乐,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了。我写小说是我这辈子做的第一次主动的选择、自己的选择。与内心的快乐与充实相比,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呢?”
  他彻底放弃了证明自己“不傻不败家”的念头,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心无旁骛。这个时候,谁还会记得他曾经是那个念书念傻了的穷孩子呢?
其他文献
一    回忆起那段噩梦般的日子,我现在依旧心有余悸。走进网吧那年我刚上初二。我的物理学得很好,是班上的物理科代表。不料期中考试时,因为一时粗心,成绩不太理想。班主任老师不问青红皂白,把成绩下滑归咎于我平时太喜爱天文,并在家访时以快要中考为由没收了我所有的天文书籍。  当时我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因此屡受老师批评,于是我把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当我激动地对父亲谈起宇宙之神
期刊
一    虽然是夏末的早晨,天气却还很炎热。我浑身冒汗飞奔着跑向操场,心里不断想着:“神啊,让我跑得再快一点吧,赶在点名之前,赶在点名之前跑到队伍里。”  远远地,就看到了操场上蓝压压一片校服,个个站得跟那泰山顶上的松树似的,这让我的心更加焦灼了,心一横,索性立马卸下书包,往学校小花园的草丛中那么一扔,奔跑速度瞬时增加两倍不止。  靠近自己班级的时候,我悄悄从(1)班队伍中部横插进去,躲过了王大嫂
期刊
集体上访是群众信访举报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特殊行为,也是有关问题积累到一定限度,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一种表现形态。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呈各种各样,但绝大多数都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且反映的问题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面宽、解决难度大。因此。集体上访已成为各单位及信访部门亟待研究、探论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集体上访的成因    集体上访作为一种特殊的信访形式,它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是政
期刊
别看我现在是个农妇,2000年春天之前,我还是H大的研究生呢,那时的研究生还很宝贵啊,像我们那样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不像现在,硕士研究生随处可见,在天安门广场上随便抓十个人出来,至少有一个是研究生。  好女不提当年美了,毕竟现在我已经成为张家湾一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农妇,和这里每一个女人一样,给男人生儿育女。别看我才不到二十五,我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我在这里,在这个叫张家湾的地方,
期刊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做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想往东盟投资、做贸易,如何操作呢?”近期,网络论坛上经常传出这样的声音。  2010年1月7-8日,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除了各国代表纷纷对自贸区区域市场的合作表示十足的信心外,还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与东盟间的货物关税已降到很低水平,在此新形势下,中国的民间资本可放心“走”东盟。  民间资本如何能“放心”?又是怎样去“走”东盟呢?中国和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大约是秋天的某一天午后,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有几个人在等一辆迟迟没有出现的公共汽车。这几个人当中,有一个是年轻而漂亮的小姐,在她的身后,站着几个神色装扮各异的男人女人。突然,漂亮小姐受到侵犯,她感到有人从背后摸了她一把。小姐怒不可遏,她转过身,抡起膊臂,朝著身后的男人扇去了重重的巴掌。被打的男人也很年轻,高高的个子,穿著西装,领带打得很规矩。小姐的巴掌扇过来的时候,他没有躲开
期刊
当雾慢慢锁住  小岛柔软的湿润  芦苇的姐妹开  始亲吻微暗的寂静  绿洲上还不是  白花花的苇花飞天的日子  没有轻舞来飞  扬近处隐约的涛音  那就只剩下晨梦  苇们内心雪白地站着  谁在凝视雾  蔓延着蔓延着水边生长的痛  谁在聆听雾  最微小的折断在苇塘响彻起巨大的回音  谁在捕捉雾  黎明降临带来心灵颤抖的轰鸣  光线照亮第一片苇叶的笑声  洞庭湖的这一汪绿洲才刚转醒
期刊
2009年11月19日,文莱历史上第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专业会晨——“文莱农业及粮食展”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隆重开幕。本次会展上,与石油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文莱苏丹博尔基亚,第一次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一种像石油一样黏稠,但色泽却如琥珀一般晶莹剔透的液体之上。“南宁全健蜜蜂养殖场”的董事长杨传全跟随在苏丹陛下的身边,详细地介绍着眼前这种液体的生产过程以及奇妙功用。听其言,品其味,苏丹陛下不禁喜形于色,
期刊
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目前就业市场萎缩,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的难题。但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高于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求职的。    低起点:不分高低贵贱    与国内一些大学毕业生截然相反,许多美国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从不挑剔
期刊
现在社会是追求效率的,可是我忽然发现自己长期以来都有个不好的习惯,什么事情都喜欢拖到最后才做。  大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执行起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因素,始终无法做到及时处理。  我的性格偏内向,不擅长与人沟通,不过与我接触的人都公认我的脑子是不错的。我对很多事情和人都不太关心,不过也不会得罪什么人,可能是大学在学校落下的毛病。  现在我工作两年了,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零两个月,拖拉的毛病也没有什么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