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层构造的形变相分析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马杏垣教授的意见,对变质岩区地质构造解析的基础工作应该是:结合地质填图进行详细的构造观察和构造制图,对各种构造要素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构造形变的发生、发展、复合、转化等继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去建立构造事件发展的序列和相应的古构造型式,以及构造形变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过程的关系。对于这项工作,变形岩石的几何分析及其运动学解释无疑是根本性的。但是,作为特定热环境产物的变质岩层构造,其形成和演化总是紧密地同变质作用相联系。因之,在探讨岩层受力变形的同时,不能不考虑热
其他文献
行讨论和对比,初步认为可分上、下两个动物群。对阿里地区早二叠世珊瑚,前人未经过系统研究和描述,由于地质工作的大力开展,我院科考队和西藏地质二队科考队在1980年共同组队在该区进行工作并系统采集各门类化石,在古生物方面有不少新的发现。本文资料来源就是他们辛勤劳动采集的二叠纪珊瑚标本,经转交作者研究,现共描述四射珊瑚 8 属 7 新种和 1 新亚种;另外描述床板珊瑚 2 属 2 新种和 1 新亚种。
期刊
著名的宽铰蛤动物群以其特有的冈瓦纳型面貌以及与冰海相含砾板岩相伴随而闻名于世,已有近140年研究历史。中国境内以往虽有过发现个别标本的报导,但Runnegar1978年和原鉴定者共同复查后已一致予以否定。本文报导的宽铰蛤动物群共计22种(包括2新种、1比较种、7未定种),隶属于9科、12属(包括2未定属),由武汉地质学院与西藏地质二队共同组成的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1980年首先发现于日土县多玛一带。
期刊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系1980年我院西藏科考队郭铁鹰、聂泽同、梁定益,研究生胡昌铭、孙特及西藏地质二队张宜智,王为平等同志野外采集的。描述的遗迹化石产于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山南部霍尔巴错群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展金组为一套厚约三千余米的砂板岩交互层,并夹有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具有清楚韵律的复理石建造,其下为未见化石的擦蒙组含砾板岩。曲地组位于展金组之上,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约一
期刊
本文报导了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区吉普村一带石燕类等腕足动物化石8属8种,其中2新属、6新种,这些化石大部分产于曲地组(相当Sakmarian期),少量产于展金组(相当Asselian期)和吞龙共巴组(相当Artinskia期),并讨论了苏班西里动物群的时代,认为应属Sakmarian晚期。 本文是在杨式溥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并承杨遵仪教授、詹立培、金玉玕和本院西藏队等同志审阅,照相室和绘图室具体
期刊
1980年夏,笔者参加了地质部青藏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简称“西藏地质科考队”)在阿里地区狮泉河—日土—龙木错一带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工作,写成题为“西藏日土多玛一带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及长身贝类等腕足动物群”一文。该文以藏北西部日土多玛地区四条实测剖面为基础,对自晚石炭世阿塞尔期(Asselian)到早二叠世卡赞期(Kazanian)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吉普群,为一套巨厚的含砾板岩、砂
期刊
近年来欧美古生物学的新理论(如分支系统学),新技术(数学方法,电镜、特种显影),新领域(前寒武纪化石、超微体、遗迹,生态地层学、微板块假设等)很多。本文只介绍一种新的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a)。 一、含义 间断平衡论认为演化是突变(间断)与渐变(平衡)的结合。它与传统的演化论主要区别有三。 首先,传统学说认为演化是物种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演变的过程,在时间
期刊
西宁、民和盆地位于青海东部、甘肃兰州西部,是祁连褶皱东端南侧的山前坳陷盆地,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本文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该区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的成果。文章对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化石组合特征及相关地层的时代,对地层中所含的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描述,共得介形虫化石39属、214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06个新种
期刊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间的过渡地带,其环境兼海洋与陆地两重性。而生活在此区的动物具不同程度的两栖性,形成特有的动物群落。而底内动物是组成潮间带软底质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员,它们以独特的潜穴生活方式适应多变不利的潮间环境,从而在沉积环境中形成了代表动物原地生活的遗迹群落。研究现代生活遗迹不仅有利于海洋潮间带动物资源的利用、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而且对推动古生态学、遗迹化石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几年来,结
期刊
“地震构造”一词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从现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原则可以看出,有的强调地质构造的新活动与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有的则着重在与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但从研究地震地质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区别。 地质构造反映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与形变的综合演化结果,其中的活动构造是地震孕育的场所,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积极表现之一。活动构造系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构
期刊
冀东遵化一带(东径117°25'—118°05'北纬40°08'—40°22')太古代变质杂岩广泛出露,七十年代以前,前人以迁西上川一带的近南北向背斜构造为基础,由其核部向西将三屯营、遵化、马兰峪、跑马场等一带地区,都认为基本上属“区域单斜”构造。从而由东向西(由下至上)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系统。作者等1978年在迁西龙湾一带进行变质铁矿调查时,感到“区域单斜”不符合该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的构造全貌,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