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家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都能明确总结出:对于学习一门语言学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语感的培养。例如学外语,语感是最重要的。同样,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语感是对文字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具备了敏锐的语感,也就具备了优秀的语文素养,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更准确感受文字的精妙,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内涵,能更敏锐地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还能提高自己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力,进而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语感离不开丰富有效的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之一。一篇美文,字里行间特有的美妙意境,要呈现的思想内涵,要抒发的情绪感悟等,都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和品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阅读,同时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和感悟文字和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逐步培养语感。
1.创设情境朗读,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出与课文贴切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字表现出的美与内涵,脑、眼、耳等感官都参与其中,开始语感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配乐的视频影像,在这样的背景渲染下,学生进行朗读,会很快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语感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2.在阅读中融合想象,循序渐进培养语感
明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一边朗读,一边加以思考和想象,让思维沉浸在作品中,感悟文字的情感和韵味,同时放飞想象的翅膀,联系与此相关的情节和画面,形成对文章作品的总结和感悟,保留在记忆深处,语感也就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开头描写新修的公路使得家里失去了菜园,大家心情很不好,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就像婴儿断了奶。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婴儿没有奶吃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就能体会出一家人没有了菜吃的窘况,所以父亲必须开垦一块新菜地。
3.广泛阅读,细微中积累语感
广泛的阅读,熟练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储存语言素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遣词造句的能力,著名诗人杜甫先生也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广泛阅读,以致熟读成诵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登的文章多是出自著名作家之手,选材精良,文笔优美自不必说,不同年级的文章均是符合该学龄的学生,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反复欣赏、反复诵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领悟作者的文笔精妙之处,便可慢慢积累语感,形成语言能力。另外,除了教材中选登的美文,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大家可以看出,平时爱读书,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语感和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读物,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阅读。例如,学习完《渔夫的故事》一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相信这部世界著名的民间文学巨著会让大家陶醉其中。
二、在实践中感悟和锻炼语感
良好的语感除了来自广泛的阅读,还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这对语感的培养较有成效。
1.通过场景深化语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课文中的精彩情节,让学生体验文字表达的丑与美,善与恶,对于语感的培养能起到一种深化的作用。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通过真实的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渔夫的善良和智慧,魔鬼的下流无耻与恩将仇报,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展示了出来。
2.通过“说”锻炼语感
语感简单说来,既是对文字作品的看与读的能力,也是根据需要生成的说和写的能力。教师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自由表达环节,通过口语表达来深化语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找春天》一课时,读了文章对美丽春天的描写,学生可以模仿文中的句式,重新找一找、说一说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语感也是一种锻炼和深化。
3.通过“写”升华语感
一篇文章,学生读懂了,有了感悟,接下来就要通过文字表现他们的所感、所想、所悟。读与写相结合,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都随之得到锻炼和升华,从而深化了语感。例如,学习完《万年牢》一文,再通过文字表现文中三处“万年牢”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便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父亲”认真、实在的丰满形象。这样的读与写结合,就是一种对语感的训练,也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语感离不开丰富有效的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之一。一篇美文,字里行间特有的美妙意境,要呈现的思想内涵,要抒发的情绪感悟等,都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和品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阅读,同时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和感悟文字和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逐步培养语感。
1.创设情境朗读,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出与课文贴切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字表现出的美与内涵,脑、眼、耳等感官都参与其中,开始语感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配乐的视频影像,在这样的背景渲染下,学生进行朗读,会很快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语感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2.在阅读中融合想象,循序渐进培养语感
明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一边朗读,一边加以思考和想象,让思维沉浸在作品中,感悟文字的情感和韵味,同时放飞想象的翅膀,联系与此相关的情节和画面,形成对文章作品的总结和感悟,保留在记忆深处,语感也就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开头描写新修的公路使得家里失去了菜园,大家心情很不好,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就像婴儿断了奶。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婴儿没有奶吃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就能体会出一家人没有了菜吃的窘况,所以父亲必须开垦一块新菜地。
3.广泛阅读,细微中积累语感
广泛的阅读,熟练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储存语言素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遣词造句的能力,著名诗人杜甫先生也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广泛阅读,以致熟读成诵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登的文章多是出自著名作家之手,选材精良,文笔优美自不必说,不同年级的文章均是符合该学龄的学生,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反复欣赏、反复诵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领悟作者的文笔精妙之处,便可慢慢积累语感,形成语言能力。另外,除了教材中选登的美文,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大家可以看出,平时爱读书,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语感和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读物,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阅读。例如,学习完《渔夫的故事》一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相信这部世界著名的民间文学巨著会让大家陶醉其中。
二、在实践中感悟和锻炼语感
良好的语感除了来自广泛的阅读,还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这对语感的培养较有成效。
1.通过场景深化语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课文中的精彩情节,让学生体验文字表达的丑与美,善与恶,对于语感的培养能起到一种深化的作用。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通过真实的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渔夫的善良和智慧,魔鬼的下流无耻与恩将仇报,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展示了出来。
2.通过“说”锻炼语感
语感简单说来,既是对文字作品的看与读的能力,也是根据需要生成的说和写的能力。教师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设计自由表达环节,通过口语表达来深化语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找春天》一课时,读了文章对美丽春天的描写,学生可以模仿文中的句式,重新找一找、说一说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语感也是一种锻炼和深化。
3.通过“写”升华语感
一篇文章,学生读懂了,有了感悟,接下来就要通过文字表现他们的所感、所想、所悟。读与写相结合,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都随之得到锻炼和升华,从而深化了语感。例如,学习完《万年牢》一文,再通过文字表现文中三处“万年牢”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便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父亲”认真、实在的丰满形象。这样的读与写结合,就是一种对语感的训练,也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