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人物形象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对表演艺术而言,创造角色更需要投入到生活的沃土中去。这样说,并不只是一种创作上的美学观念,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每个角色。并不是演员凭空捏造出来的。想让角色自然而然地出现,乃至演员一步化身为角色,都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演员这样去做,那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创造角色需要想象力,单纯靠想象力去进行角色的创作,其结果只能是创造出来的角色片面,单一,苍白。角色的创造必然会牵扯到到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演员创造角色必须是从生活出发,认认真真地研究生活。
  生活能够给予角色什么?仅仅是一些抽象的东西吗?不是的。角色的创造,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而生活就是最具体的,最生动的。都说创造角色需要到生活中去寻找,那么,在生活中,该寻找什么呢?
  创造角色需要演员的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的,是要以生活为依托的。生活是培植角色的土壤,演员要根据生活展开对角色形象的构思。
  当然,当演员接过剧本时,在最初的几遍研读中,必然会激起对角色的联想。这种联想通常说来,是对生活中类似人物的联想。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角色创造的路线,是以生活为根本的。这种对角色的联想是模模糊糊的,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这也是角色创造的最初胚胎。这种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直觉”唤起的。作为头脑中闪现的形象的种子,是朦胧的,稍纵即逝的,需要演员去培养、运用艺术手段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它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形象。
  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超在谈到《茶馆》中庞太监这一角色的创造时,曾经以切身的创作经历说明过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庞太监这个角色在《茶馆》中是几笔勾画出来的,被作者描绘得很生动很鲜明。而这个角色的主要一场戏则是“茶馆里相媳妇”,可谓是《茶馆》中的经典片段。那么,太监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必然与一般人有所不同。要创造这一类的角色,想闭门造车,单纯依靠想象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必然就要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契机和材料。
  童超为了准备这个角色,首先向有关同志做了咨询,并且到习俗掌故专家那里听了有关的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太监那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乃至于出身、等级、职别、文化程度等都做基本的了解。这样一来。就在心中对太监有一个大体的感性认识。但是他说,有一些问题必须要到活着的太监那里去寻求答案。主要的问题是两个:“太监在摆起威风派头来是什么样子?”、“庞太监为什么要娶媳妇?”
  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直接逼向了“庞太监”这一角色的核心。首先,知道他们摆威风什么样子,就能够对太监的外形,他们的外在行动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再者,知道太监为什么娶媳妇,就能对太监的行为逻辑和心理逻辑有了了解。更能找到这个人物内在的行动依据。
  带着这两个问题,童超投入到了生活中。他和另一位同志去了旧鼓楼大街的一个太监庙,专门找了一位旧时的太监谈话。通过交谈,同超对太监这一类人物有了直接的、理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太监为什么要娶媳妇”这个问题,得到了准确的、令人满意的答案。童超所访问的这位太监,极为喜欢《七侠五义》中的北侠欧阳春,因为这位英雄不但本领高强,而且终身不娶……就这一下子,童超感觉到了“庞太监”的微妙心理,庞太监和这位太监的心理是共通的!就是恨自己丧失了娶媳妇的条件,也嫉恨那些有条件娶媳妇的。因此,庞太监在剧中就非要娶一个媳妇给人家看看。这样一来,通过这次的访问,童超不仅对太监的外形有所了解,并且找到了角色的心理,从生活中获得了最珍贵的创作素材。
  在《洋麻将》中,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为了塑造魏勒这个角色,同样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魏勒是一个老人,而于是之本人在创作这个角色时,也已经进入晚年。因此,在于是之的身上不缺乏生活,更需要的是对头脑中闪现的角色的影子进行培植。在创作的过程中,于是之写下了“创作日记”,这里摘录一小部分:
  “‘运气不好’,成为他晚年唯一的精神支柱。他都不肯承认自己是生活中的弱者,是在生活的拳击场中被打败了的人。”
  “虽耄耋,还要像个‘男子汉’。”
  “一个健壮的人的衰老。不动,坐着,大老板,健壮,气壮;动起来,见出衰老。很有意思。”
  “腿左膝盖有伤,老伤,或因踢球造成。左脚内八字,因而拄拐杖。可能颈略向右偏,头稍向前探。”
  “面部肌肉随思想情绪,有一种(或几种)不随意的波动。(想起了几位朋友的脸,有的已经作古。)”
  (《演员于是之》p180—p182)
  从上面的日记摘录可以看出,于是之不仅是利用自身的条件来投入创作,并且借鉴了生活中的一些影像f那几位已经过古的朋友)。不仅对角色的内在的心理进行分析,不断寻找,同时也在外形上、在行为方式和外部形体动作上也进行探寻。在他的记述里。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练”字。主要是指角色的一些外部形体动作、习惯的行为方式等。这个练,指的就是在生活中练,寻求生活最本质的东西;同时,还要从生活中学习,去汲取那些别人身上所具有的,可以用在角色创造上的东西。生活,赋予了演员太多的创作机遇、创作素材。
  焦菊隐先生曾经指出:在排演过程中。演员要绝对抛掉“他们是在演戏”的意识,他要求演员应该去非常清楚的理解他们的角色创造工作,是演员整个现实生活里实践的一部分,需要把生活中的对待物的感性认识,通过自身的有意识的提炼,结合对剧本的认识和研究,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以后,再通过亲身体验而回复到具体的认识的一种实践。事实上,在具体的排演过程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焦先生将排演的过程定位为“体验生活的过程”。而不称之为“排演”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醒演员,或者是在向演员灌输一种意识:这不是排演,而是在生活。演员也必须在“规定情境”里生活起来,生活,再生活,必须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结合,不断反复指导演员们去实践人物的生活,进人生活,从而创造角色。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焦菊隐先生也是贯彻了他的创作理念。他指出:“我要求演员在排演他们的场上生活的时候,不要运用任何他们所以为是‘技术’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些东西,或者是一些不合与现实生活人工矫造的姿态和声音,我便马上引证生活中实在的例子,叫他们知道那是生活所不批准的,马上纠正它们。据我所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直所不能容忍的,是演员们在排演的时候运用任何一种违反实际生活的动作和声音。这也是我所不能容忍的。”(《焦菊隐戏剧论文集》p81)
  有些演员在表演中,在创作中,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比较看重一些“表演上的技术”,认为掌握了这些技术,就可以从容地正确地投入到表演创作中,就可以生动地 表演出生活,就可以创造人物了。事实上,在角色的创作过程中,“技术”固然不可少,但是它们绝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单纯依靠这些东西去投入创作,那是不可取的,只是拿着一堆“零件”去拼凑角色,那么拼凑的结果,必然是一个机械的,死板的,没有血肉的僵尸。创造人物的,并不是技术,而是演员自身的心灵和肉体。在生活里,人物表达内心,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是依靠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形体行动,而不是靠什么矫造“技术”。人的内心想到了,他的形体也会随之行动起来,内心会永远和形体相联系。至于怎样去想,去考虑事物,又是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如何去运用自己的形体行为去表达,这就是属于每个人的个人习惯了。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去思考,行动,是依靠自身的行为习惯,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决定的,而不是凭借“技术”去行动。
  那么,在舞台上,在创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们当然也有理由要求演员是去“生活”,而不是去依靠什么“技术”。演员在台上需要做的,是尽量摆脱自身的形体习惯,并且迅速地接受人物的生活、人物的习惯,能够有机地调动思想感情,和人物贴近,寻找属于人物的、合理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外在形体动作、行为方式。这些对“技术”的训练,实际上是一些对演员的“基本训练”,是对演员的创作工具,即演员的声音、肉体的一些培训,是服务与角色创造的,目的是让演员能够放松下来,但是单纯依靠这样的训练,是创造不出人物的。而到生活中去寻找创造人物的方法,永远是可靠的正确的。演员应该是以“人”的身份去生活,而不是以“演员”的身份去演戏。
  这种创作理念,在《龙须沟》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焦菊隐看来,《龙须沟》中的演员,大多数都是“没有舞台经验”或者是“技术不够”。但是《龙须沟》最后呈现出来的,是舞台上的“一片生活”。这种生活并不是自然主义,而是有提炼的,是艺术的创作结晶。在这部戏里,导演和演员彻底否定并扬弃旧套子的“演技”,而向生活里去寻找角色在舞台上的行动依据,归根到底,《龙须沟》之所以为经典,也正是因为创作者们,是以“人”的身份在生活,而并不是以“演员”的身份在台上演戏。
  记得在《龙须沟》的创作过程中,曾经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在创作初期,演员们在剧场中排练,总是会受到一些噪音的干扰。开始还未曾在意,后来,演员们便不胜其烦,于是纷纷提意见。这时候,焦菊隐将迷底揭穿了:其实,这些噪音都是他让工作人员有意造成的。因为这是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深入生活,更好地让演员从“舞台”落进实实在在的“生活”。剧中的龙须沟,鱼龙混杂,是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因此,那里的噪音是可想而知的。生活中是这样的,那么在舞台上,更应该从生活出发,去寻找生活,适应生活。不能因为有了噪音就排不了戏,作为演员,必须应该投入到具体的、人物所生活的规定情境中去。
  诚然,话剧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但是,话剧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不是说艺术形式是高雅的,这个舞台就是高不可攀。要想让人民接受,就只有老老实实的从生活出发,去寻求生活最本质的东西。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里,像一个正常的人那样,去思想,去行动,去体验最普通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最真的戏,最好的艺术。
  也许,真正的浪漫,并不是风花雪月,也不是才子佳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生活。
其他文献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很幸福,因为赶上了物质高度发达,文明之花开放得最为绚烂的时代.但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告别了几千年的男耕女织,走进现代文明之时,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异
通过研究小试规模的SBR法对高浓度油脂加工废水的油脂和COD分解处理效果,以及pH值、曝气时间、进水浓度等对油脂和COD去除作用的影响,分析了高效、低能耗的SBR法用于油脂废水
任何个体的生命必定是活在当下的.因此,一个戏剧作品的生命力也在于它契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戏剧.要想活着,就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心理渴求。回答现实社会
为开发利用香薷籽资源,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香薷籽含油率为42.38%,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58.06%,亚油酸为20.70%,
引入过氧化氢以抑制大豆蛋白酶水解反应中伴随的美拉德反应,减少色素生成.结果表明,在水解条件下,过氧化氢能有效抑制美拉德反应在大豆蛋白水解过程中的发生,减少色素生成,而
这次采风活动,历时五天,走了临沂、济宁两市的企业、农村,采撷了感震,收获了感动。面对齐鲁大地火热的生活,我热血沸腾;面对齐鲁大地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我目瞪口呆;面对生活中涌现出
熵稳定格式从物理概念出发,保证总熵关于时间耗散,在计算过程中无需进行熵修正,有效避免如膨胀激波,负压力等非物理现象,显示出独特的优点.通过插入限制器和在单元交界面处进行高阶
舞剧《东厢记》取了一个讨巧的剧名。由于古典名剧《西厢记》名声赫赫,因此不由人对与其字面意义相对的"东厢",产生出种种充满好奇的猜想。然而在观看青岛歌舞剧院演出的《东厢
我厂是"发酵法"生产甘油的厂家,甘油产品一直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但"发酵法"甘油与"皂化法"甘油相比,"发酵法"甘油中发酵液的成分比"皂化法"甘油甜水复杂,提取难度大,工艺要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的时代必将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其中,电影与科技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首先,电影是科技的产物。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发明,才有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