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zhan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小学实施“人格教育”的意义
  价值观,即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与总的看法。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影响和指导人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方式,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格,即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有了人格的力量,既可战胜困难,又能抵御邪恶,最终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光辉足迹。
  在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受到复杂社会关系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其行为与心理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人格教育”自然成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乃至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依托教材,把握教材,实施“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二、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上册着重安排了“让诚信伴随我”“我们的民主生活”“我爱祖国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四个单元的内容,实际就是按照少年儿童成长的层次,从自我修身、团队合作、热爱祖国和民族意识这四个角度预设了“人格教育”培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结合少年儿童成长的实际,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
  1.严于律己、诚信立身
  “严于律己、诚信立身”既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基本前提,又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在教学“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诚信”。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人无信而不立,只有诚信待人,才能取信于人;二是感受“诚信”与否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三是理性辨别、评判各种行为,自觉树立为建设“诚信”社会而尽力的信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生动故事、真实事例和社会现象,开展品德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1)利用生动故事,理解“诚信”意义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生动故事,使学生理解“诚信”的意义。古时候,曾子的妻子出门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便哄儿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儿子信以为真,不再哭闹。妻子赶集回来后,看到曾子要杀猪便制止,曾子说:“做父母的说话不算数,孩子今后也不会讲信用,将来他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最终,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做人应树立“诚信”的基本观念。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用故事,唤醒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既感受生动的故事,又围绕故事展开讨论,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从而初步认识“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引用真实事例,增强“诚信”做人的价值观念
  如何做到诚信立身?如果不诚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引用真实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再结合实际生活,了解“不诚信”的危害。例如中国一留学生在日本勤工俭学期间,投机取巧,减少刷碗的程序,被发现后不但丢失了工作,更被写进他在日本的诚信记录,从此没有了打工机会。这既是个人的经济损失,又是其人格方面难以弥补的缺失,还使国家的荣誉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引用真实事例,教师可有效增强学生“诚信”做人的价值观念。
  (3)分析社会现象,感知集体“诚信”的魅力
  个人的“诚信”是较大的魅力,集体的“诚信”是更大的魅力。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明确“诚信”的集体魅力。众所周知,“丰田”是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人们以拥有“丰田”汽车为荣。不过,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召回部分型号的汽车高达五百多万辆,原因是油门踏板问题可能引发漏油等故障。召回的汽车数量之多,可见公司经济损失之大。那么,“丰田”汽车公司为什么坚持这样做呢?是公司的社会责任使然。作为世界知名的汽车公司,比效益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公司的魅力——集体人格魅力。通过分析社会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明确认识,进而较好地体会集体“诚信”的魅力。
  2.主动参与、民主合作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会“民主合作”。“主动参与、民主合作”意识应建立在“诚信”人格的基础之上,是少年儿童成功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主动参与、民主合作”的意识,少年儿童生命的意义才会显现。“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它表明了一个人对待他人和周边世界的基本态度。因此,在教学“我们的民主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了解“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与程序,树立“民主意识”,进而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三类活动。
  (1)模拟选举,投票决定
  “民主意识”如何培养?模拟选举是较好的方式。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计:“班上要重新组建班委会,你会选哪些人当班干部?请投上神圣的一票。”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班干部应具备什么条件?假如你当班干部,你会怎么做?当班干部是为什么?你投票的标准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定要把选举原则和个人情感分开。”另外,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班委会产生后,学生有权监督、了解所选的班干部是否较好地履行了工作职责和竞选承诺。
  (2)设计情境,协商进行
  每个人都有权独立生活,但每个人都应具有主动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既有个人的真实思考,又有顾及全局的宽广胸怀;才能既有集体事务的顺利开展,又使个人的集体意识逐渐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到哪里去好?请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很显然,如果不加引导,肯定全班沸腾,各执一词。怎么办?协商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稍加思考,然后表达真实想法,最终教师适当点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先认真聆听学生提出的建议。注意:这些建议反映了什么?到底是坚持己见、互相争议,还是互相谦让、求同存异?在最终的适当点拨中,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说出对“商量”这个概念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归纳:“参与集体生活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在参与中加强合作,增进互让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验,因此一定要从集体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3)现场辩论,评价行为
  集体的事,谁来管?答案肯定是大家。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大家”也包含“我”在内,所以就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区里有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看到东家乱丢垃圾,他要提醒一下;看到西家小孩子娇生惯养,他会说上几句。于是,有些邻居说他是个好人,有些邻居非常反感他。你怎么看待那个爱管闲事的人?”问题提出后,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有些邻居认为那个爱管闲事的人是好人,为什么?第二,那个爱管闲事的人所管的闲事对谁有好处?第三,有些邻居反感那个爱管闲事的人,为什么?第四,由于那个爱管闲事的人管闲事,谁的行为受到了限制?在学生辩论过后,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那个爱管闲事的人是有责任感的人,其爱管闲事的行为既是积极参与集体事务、热爱集体的表现,又是民主意识增强和人格素养提升的反映。那个爱管闲事的人应成为我们大力弘扬和主动学习的榜样。
  3.胸怀祖国、爱心永存
  “爱”与“责任”是理想人格的崇高境界,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从“自我修身”到“集体合作”再到“心系祖国”,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探索。因此,在教学“我爱祖国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两个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初步体验爱国情感;知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提升民族团结和统一的意识;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情系中华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做到知识教学、情感体验和行为指导相结合。具体来说,可运用三种方法进行教学,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目的。
  (1)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领悟祖国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魅
  爱国教育要从小事抓起,因此教师要用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手段,让学生领悟祖国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魅。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何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深刻领悟呢?多媒体技术可发挥其独特优势。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课上,教师既可通过大屏幕、电脑和展示台等多种手段具体而形象地呈现,让学生充分领略;又可自己事先准备相关专题材料(包括风光片、纪录片和教学课件等),让学生深入感知和深刻领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为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教师要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爱国?祖国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魅体现在哪里?”
  (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系祖国,团结一致,互相关心,共同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贡献,这是“人格教育”的至善、至高境界。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和祖国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将个人情感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例如奥运圣火传递到国外时,广大华侨和奥运火炬手通力合作、勇敢护卫火炬传递的全过程,便体现了个人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情感。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集体讨论,最终使学生明确: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各民族同胞亲如兄弟、共同努力,才能使民族振兴、国家强盛。
  (3)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
  爱国思想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个人和祖国要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规划人生,把课堂教学引向课外生活。为此,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把读书的最终目标定为出国求学并以此为荣,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低龄移民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讨论和交流。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就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从小奠定学习基础,自幼形成健全人格,以着眼自我、心系祖国和放眼世界。
  三、在小学形成有效的“人格教育”机制
  1.坚持不懈,长效育人
  “人格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在小学品德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有“人格教育”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将“人格教育”的内容加以梳理,形成体系,并在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确保“人格教育”的针对性与连续性。同时,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要做到统筹兼顾、注重渗透,让教材发挥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育人功能。
  2.把握道德,成就人格
  要进行“人格教育”,就要把握道德底线,做到知识育人、生活育人和文化育人三者的有机结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综合渗透式德育,让人文伦理知识、文化历史知识和自然环境知识进入课堂,旨在让学生学会看待世界、看待社会上的人和事,从而形成自身关于人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由此看来,小学品德教育的范围需要延伸:从知识领域的有机渗透,到学生个人生活的深度体验,再到校园与社会育人环境的整体熏陶。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序开展“人格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美好人格的基本标准,更要让学生体悟与践行这些标准,从而逐渐对“人格教育”产生自觉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高琦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现在的小学生怕写作文。难道,写作文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吗?近年来,我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试图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努力寻找激发小学生写作动力的策略。  一、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深层原因  如果从表面现象上寻找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那么看到的往往是学生不愿意写、不会写和没东西可写。这些表面现象导致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浮于表面。例如学生不愿写,教师就在课堂上布置明确的任务,“逼”学生写。又如学生不会写,教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走课”就是打破原有班级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喜欢的课外课程。本学期我校构建了“走课”模式的艺术社团活动,现结合实际,谈谈我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组
《教育督导条例》的贯彻落实需要切实推进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是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督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因此,教育督导部门和学校必须把握机遇,借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之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  通过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势在必行。  1.实施督学责任区制
应用文写作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率,以其较强的实用性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在高职院校中应用文写作并没用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建设“节约型”校园就是要增强师生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建立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合格社会人才、履行高校社会责任的需要。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制度的不合理造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