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也可以“形散而神不散”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忽视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久而久之,势必使阅读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这几年,我一直在用“批注式阅读”来上语文课,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也遇到类似的困惑。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提问题,会写批注,会积极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展示批注成果,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原先由教师主导的有条不紊的课堂秩序不见了,而学生的展示缺乏条理性,众说纷纭甚至重复展示的现象屡有发生,语文课堂的整体性不复存在。
  我陷入了沉思。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醒我,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这些要素时,都要有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明晰起来,不必担心因突出了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因为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穷人》这课时,我就采用了“以文题中的文眼串全篇”的教学方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教学流程一下子变得清晰、简洁起来。
  书有名,文有题。文章的题目往往对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识内容起着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穷人》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着“穷”字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画出与“穷”有关的语句,写批注,再在课堂展示批注成果,提出质疑,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伊始,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题:穷人。有学生立即展示了对课题的批注:“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衣不蔽体,劳动条件差,疾病缠身。这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师:请大家读一读描写桑娜一家贫穷的句子,画上直线,再进行展示。
  (我在课题的下方写了个大大的“穷”字。)
  生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说明他们的劳动工具是破旧的。
  (板书:劳动工具破旧)
  生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这样的天气丈夫还要出海打鱼,写出了他们劳动环境的恶劣。
  (板书:劳动环境恶劣)
  生3:“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夜深了,丈夫还没回来,还想着在海上起风暴的晚上捕一点鱼回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可以想象出桑娜一家已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否则她的丈夫不会如此拼命工作的。
  (板书: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4:“丈夫不顾惜身子,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说明他们吃得少而单一。“勉强”和“只有”用得好,说明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就是这样不分昼夜地奔波劳碌,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板书:吃得少而单一)
  生5:“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俄罗斯的冬天多么寒冷,孩子们却光着脚跑来跑去,可以想象出他们一家衣不蔽体的生活现状。
  (板书:没有鞋,衣不蔽体)
  师:大家的展示很精彩!就是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却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措。是什么呢?
  生: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了,可是在西蒙死后,又主动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
  师:这个举动说明了什么呢?
  生:作者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师:你说得真好!你们在预习课文写批注时,发现文中有“穷”字吗?(学生摇头)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穷人的悲惨生活,却通篇没有一个“穷”字?请大家在课文题目旁边批注,可以小组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后再分小组展示。
  我的这个质疑有相当难度。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有人举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虽然桑娜一家在物质上是穷人,但精神上绝对是个富翁,因为他们身上有着金子般灿烂的高贵品质。所以作者在文中没有写一个“穷”字。
  师:真棒!让我们对他们小组精彩的批注成果给予热烈的掌声。(掌声四起。我顺势在黑板上又写了个大大的“富”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句子,画上波纹线,写批注。
  几分钟后,陆陆续续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小手。
  生1:“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是环境描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说明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板书:勤劳能干)
  生2:“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桑娜一家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却丝毫没有怨言,对生活依然心存感激,足以看出她的善良。
  (板书:善良)
  生3:“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始终惦记着西蒙,这说明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非常同情,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
  (板书:富有同情心)
  生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而且“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帮助穷人的善良品质出之于她的本能。
  (板书:乐于助人)   生5:我对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综合批注,它真实地反映出桑娜的生活现状,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板书:朴实)
  生6:我对渔夫的外表、语言、动作、神态等也有集中批注。“魁梧黧黑”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朴实、憨厚、勤劳的人,为下文渔夫做出的决定埋下了伏笔。“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相当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用得好,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牺牲;“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吓,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足以表达对妻子的信任。渔夫的身上具备了桑娜所有的美好品质。他们真的是精神上的富翁!
  (掌声雷动)
  师:大家的展示超出了老师的教学预设,真令人陶醉啊!现在,还有问题吗?
  生:有。渔夫催促桑娜赶紧去抱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她应该欣喜若狂才对呀?
  师:妙哉!是啊,此时桑娜的心情应该是“风雨过后是彩虹”“拨开乌云见太阳”,为什么会“坐着一动不动”呢?大家继续写批注。
  说心里话,学生的质疑也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期待着精彩的课堂生成。瞧,有人开始举手了。
  生1:“一动不动”反映了桑娜真实的内心世界。此时她的心情应该是兴奋、激动、快慰、感激……百感交集,“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生2:我来补充他的观点。此时桑娜的心情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想得更多的还是将来的生活,从另一个侧面点明了主题。
  我顺势而导:“好!顺着两位同学的思路,请大家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生:老师,我早就准备好了,请听——
  渔夫看到七个熟睡的孩子,每张小脸都是那样的恬静,在柔和的灯光下,像一排饱满的向日葵。他欣慰地笑了。
  自从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日子越来越艰难了。桑娜整天忙个不停,既要照顾七个孩子,又要忙家务,还要给丈夫补撕破了的渔网,她瘦了,憔悴了。渔夫呢,每天必须起早贪黑出海捕鱼,可是收获甚微。日子一天一天地挨过去,桑娜家穷得都揭不开锅了。渔夫终于病倒了。村里人十分同情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桑娜家里又传来久违的欢笑声。
  在这贫穷而荒凉的小渔村里,爱的故事仍在继续……
  教室里静极了,我们似乎都没有听到下课铃声。
  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并非“隐形人”。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课堂教学流程无章可循;后一种倾向必然是填鸭式灌输。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学生的批注式阅读,则可折射出孩子们五彩斑斓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让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将读书变成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教师关注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就是关注共性。教学设计时,教师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点,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写批注,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巧妙设计,脉络分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相机而引,适时而导,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乃是教学最朴素的技巧!以学为“经”,以教为“纬”,双线并行,才能编制出最美丽的教育图景。
其他文献
名师赵谦翔提出了绿色诗歌的概念。他说,绿色诗歌是相对于传统的灰色诗歌教学而言的。灰色诗歌教学只注重答题,只关注考试,只研究答案,让诗歌变成了“死歌”,课堂沉闷,诗歌鉴赏变得了无生趣。而绿色诗歌鉴赏注重审美素养,是催化诗意人生的教育教学。赵老师是如何带领学生发现诗歌意趣的呢?我们以他的“唐诗鉴赏”课为例,跟随他一起寻找诗歌的意趣。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唐诗鉴赏课。  (师板书:唐诗鉴
期刊
作文难教人所共知,很多教师承认自己对作文教学无能为力,但是也有很多教师不甘于现状,对作文教学积极探索,他们中有的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无锡市著名特级教师吴勇是“童化作文”的倡导者,在童化作文教学研究方面风生水起,近年来成就卓著。吴勇老师的作文教学深得“分解”技法精髓,他把作文教学之难在分解中突破与消解,谱写了作文教学的传奇篇章。本文赏析他的《调皮的故事》习作教学片段。  【片段一】分解难点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选取三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1】 学习数位顺序表  (教师让学生在各自课前准备好的空白卡片纸上分别写上“个、十、百、千、万”等。)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几个数位?  生:个位、十位和百位。  师:你
期刊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聚焦的热点。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能够通过这些能力解决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呢?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牛献礼的“植树问题”一课,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片段一】自主学习中,获取数学信息  (师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9棵树排成一行,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同学们又在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摆一盆
期刊
作者简介  王建荣,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校长。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文章近20篇,先后主持了八项省、市级规划课题,出版了个人专著《绿叶对根的情意》。  提到小学数学,常听到一些学生说不喜欢这门功课,追问原因,他们大都回答道:数学太枯燥,没意思!没味!数学还有味道?如何让儿童眼中的数学有味道,常常让笔者思考再三。风靡全国的《舌尖上的
期刊
去年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汇聚沈阳,参加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三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现场优质课竞赛可算是美术教育界的“奥林匹克”,也是全国各地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最新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近几年来,“欣赏·评述”课在众多的一线教师眼中,由最初的“不敢触碰的美丽”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在各级的评优课、公开课都能看到其身影,教师们也逐渐摸索出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直到现在仍没能得到一个明确答复的问题: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关于好课的标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即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有时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却未必然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润物细无声”“春风吹又生”的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润物细无声”  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者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教
期刊
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主要在进餐、盥洗、如厕、喝水、睡眠、整理、来园、离园等日常生活环节中实施,强调做中培养,真实情景中练习,以此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共同的生活经验,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所在园结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理解,通过实践研究认为:喝水环节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理想状态应集中体现在“科学”两个字上,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幼儿知道喝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喝水的基本常
期刊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头,轻轻翻开《周国平论教育》,纸质的粗糙伴随原始的书香滑过指尖。“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周国平鞭辟入里的话一如往常,直指教育的实质。  让我不禁想起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也是我所憧憬的教育美好。把生长还给孩子,我们只是“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教育是座远离尘嚣的山谷,我憧憬孩子
期刊
为了给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搭建一个专业引领、交流探讨、共同成长、实现价值的平台,建设内涵丰厚、形式活泼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久负盛名的中国教育名刊——《教师博览》杂志社特成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  联盟由全国中小学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足够成长热情的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自愿组成,属于群众性社会团体。联盟倡导新理念——以专业指导专业,以名师成就名师。依托《教师博览》《江西教育》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