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个性实施整合性教学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讲,课文的核心内容是一篇寓言故事;从语言的形式看,故事中的对话描写有着争论的色彩;从课文的结构说,是以老师讲述寓言故事、让学生说感受的形式来呈现,意在让学生学习一种阅读的方法,即读故事、说感受。这三个特点融合在一起,就彰显出了这篇课文的独特性,这样的独特性也就是文本的个性之所在。
  那么,这样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来教呢?如果单单就文本的一个点进行教学,无论是寓言的阅读,还是争论的语言训练,抑或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都会打破文本的完整性,似乎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学就须要把这三个目标进行整合,既要让学生读懂寓言,获得理解能力的提升,又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实践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对所读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习得一种阅读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觉得可以紧扣文本个性,构筑一个与文本契合的教学之境,化文本之境为教学之境,让学生在整合性的课堂中经历语文学习,在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中发展语文素养。
  一、利用课文的结构构建课堂教学的板块
  课文以老师讲述寓言故事、学生说感受的方式来呈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知道读完一个寓言故事后可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明白“读故事、说感受”也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从学习的角度讲,这样的“知道”“明白”,不仅在于认知的层面,更在于实践的层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尝试,并经过反复尝试逐渐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可见,仅仅将“读故事、说感受”的阅读方法告诉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中经历这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学一遍。这就须要教师在课堂中将“读寓言、说感受”的阅读方法演绎出来,带领学生经历寓言的阅读与发表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学习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收获,从而引发学生在课后能够反复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乃至其他故事的阅读。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课堂教学分成了两个大的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带领学生深入地阅读寓言故事,感受、体验和理解寓言形象、寓言故事;第二板块则是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兄弟俩的形象、故事的内容以及一半烧一半烤的方法等不同的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中学生的看法,说说哪些看法和自己的相似,进而抓住“赞许”,让学生感悟老师赞许什么?从而明白:读故事,不仅要认真阅读故事,还要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利用寓言的故事构建师生活动的语境
  寓言的阅读重在寓言形象的感受和寓言道理的感悟,而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受则最为重要,它是学生理解寓意的桥梁。在课文中,兄弟俩争论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出了兄弟俩的鲜明形象。在教学中,还原并创造性地运用兄弟俩争论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寓言故事,与故事中的人物展开对话,深入地体验寓言形象的可笑,还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1.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的作用下主动阅读
  寓言短小精悍,但要读出寓言的趣味、形象的可笑,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小学生是乐于表演的,角色的效应、心理的暗示,会让他们主动去阅读,主动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以人物的角色身份去思、去想,从而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更能促進他们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因此,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笔者始终让学生带着兄弟俩的角色进行阅读。一开始,笔者先让同桌的学生扮演兄弟俩,一个做哥哥,一个做弟弟,进行对话朗读的练习,并且揣摩这些对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应有的意思。在学生将对话读得熟练且有一定的感悟时,笔者再带领学生一会儿扮演哥哥,一会儿扮演弟弟,共同揣摩每句对话的意思。最后,再让同桌的学生扮演兄弟俩,想象接下去哥哥和弟弟又会怎样争论,进行相应的对话续编。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说自己的话,而这样的角色暗示,又激发学生主动地阅读和揣摩对话的内涵,并将阅读推向深入。
  2.情节推动,让学生在情节的作用下体验阅读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即使有角色的作用,如果不持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参与热情还是会降低,从而从故事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的课堂上,学习的枯燥感便会随即而来,势必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要让寓言故事成为课堂的语境,不仅要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带着角色主动阅读,走进故事,还要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这样的故事,获得一种真实体验。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根据对话的内容,进行情节化的处理,通过引导学生对兄弟俩对话的揣摩和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强化对话的争论色彩,使朗读的节奏感越来越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争论的味道越来越浓。最后,抓住“争论不休”这一关键词,让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意思,激发学生想象下面情节的发展,兄弟俩又会怎样争论,会说出什么样的理由,从而让学生始终处在兄弟俩争论的情境之中,继续经历着故事的发展。
  3.想象激发,让学生在想象的作用下丰富阅读
  要从争论的语言中读出争论的画面,读出争论的场景,是需要想象的。只有从争论的语言中想象出画面,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争”的味道、“论”的气势。如果没有想象,从“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这些词中就感觉不到针锋相对;如果没有想象,问号、感叹号这些标点符号就只是一种语气、语调而已。因此,利用文本的想象点,激发学生进行想象,能够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抓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这些提示语,以及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想象哥哥和弟弟此时会是什么表情,然后,让学生当着大家的面来读一读、演一演。这样,寓言中的兄弟俩便出现在课堂中,学生就成了寓言中的人物,是那么的亲近、可感,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争论的对话构建学生言语实践的路径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从文本中读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更要致力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和习得了什么样的语言,发展了什么样的语言能力。课文中的寓言故事,主要是围绕“争论”展开,而“争论”的语言形式又是这课的一大特色,所以,让学生学习“争论”这一语言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记忆争论,引导学生熟悉言语的内容
  语言的学习,一般是从陌生到熟悉,再由熟悉到内化。因而,语言内容的熟悉,是语言内化的基础。只有对语言的内容熟悉了、理解了,才能从内容上关注语言的形式,进而学会这样的表达。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理清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争论以及为什么而争论,然后出示相应的对话,请同桌的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记一记各自的话语,接着通过交流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记忆的情况,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和点评的互相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对话内容的记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对话内容不断地进行自主阅读、自主理解。
  2.理解爭论,引导学生解构语言的形式
  语言的理解,一方面在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形式,内容上的理解在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形式上的理解在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形式的理解又是以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的。因而,阅读教学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内容的理解上去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争论的经验,对争论的语言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抓住这样的问题点,引导学生细读争论的语言,从内容的理解上来引导学生解构“争论”的语言形式。
  1.现在,我们再来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先读哥哥的话。
  2.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煮着吃)谁来把这个意思读出来?(突出“煮着”)
  3.弟弟听了怎么说?这句话表达了哪几个意思?(煮着吃不好,要烤着吃)他觉得烤着吃好,可以商量吗?(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的?(只有……才)谁来把弟弟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4.哥哥听了这样的话,又是怎么说的?表达了哪几个意思?(烤的不好,煮的好)对于煮着吃,他的态度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该)那对烤着吃的态度呢?
  5.现在看看,刚才的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表达了两个意思,反对对方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
  6.那么,此时弟弟还会说什么呢?是不是两层意思呢?以什么为例来说的?谁来读一读?
  7.这样一读,你发现了他们的对话都有什么特点?(都是在反对对方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争论。)
  这样,抓住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再抓住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去发现,进而通过猜测下面争论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争论的语言既有对对方观点的反对,又有对自己观点的坚持与强调,从而完成学生对“争论”这一语言形式的理解。
  3.表演争论,引导学生内化争论的语言
  学生理解了文本的语言,并不代表学生就内化了文本的语言,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内化。而借助角色表演,将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运用的体验,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来表演兄弟俩争论的情境,体验如何争论,从而促进学生对争论语言的内化。
  1.刚才,从他俩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双方的观点,再来看看提示语,分别提示什么?
  出示: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大声”“不以为然”是什么意思?“不以为然”会是什么表情?”
  出示: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很不服气”会是什么样子?“很不服气”可以怎么样表演?
  2.学生根据提示语再练习着演一演。指名表演交流,并相机点评。
  这样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了一次争论。这种体验是一种情境性的语言内化,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和运用。一旦生活中有相似的情境出现,学生就能进行争论性的表达。
  4.续写争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
  语言的真正学会,是以会表达、会运用为衡量标准的。可见,进行语言的表达运用是学生真正学会语言的不二路径。因此,教学时,笔者抓住“争论不休”这一文本的空白点,出示续写题,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兄弟俩还会怎么说、怎样争论,让学生进行争论的续写。由于学生对“煮”“烤”这两种烹饪方法的优点了解不多,笔者又出示了一份对“煮”和“烤”两种烹饪方法各自优点的简述,方便学生把争论的理由写充分。这样的续写练习,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争论,提升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寓言形象的理解,从而明白其可笑之处以及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倾听,是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同时,
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造
你相信食盐会爬墙吗?我家就有一杯会爬墙的食盐,我叫它“爬爬盐”。为什么叫“爬爬盐”呢?还是看看它的故事吧——2月底的一堂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晶体的一些知识,尹老师要求
佛山市第九小学系佛山禅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公办小学,在校师生1345人,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首位,作为基础教育者,必须重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学生的道德素养较之文化知识,尤为重要。
我国从20世纪末起,组织胶治疗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在国内开始用于临床,治疗成功率逐年提高,突出问题是组织胶的用量极限、排胶反应和术后的感染关如何突破。近期我们治疗1例重度
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在期末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命题才能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本文以试题例析的方式,谈谈对小学语文"积累与运用"命题的认识。一、夯实
“误解”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它主要是指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是对科学现象的错“误解”释,而他们本人却认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合理的。教师对学生
目前普遍认为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Ag—CHB)高发地区,且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统计了3年入住我科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423例,分析其年龄与eAg
近年来,我国路桥交通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作为道路网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大跨度桥梁工程不断涌现。预应力技术作为路桥工程施工的主要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