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天才;他的音符总让人有时空错乱却完美交融的感觉;他的作品集宫廷一般典雅华丽和平民般平易近人于一身。你或许不喜欢交响乐,却一定熟悉他的名字,就如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所说:“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死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时年仅35岁。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是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工作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者。在幼年时代,莫扎特便将他的音乐天赋显现无疑。他3岁开始弹奏羽管键琴,5岁就能谱曲——据说当时他还不会写字,一年之后就可以为奥地利女王演奏。以至于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也不无赞叹地称莫扎特为“我的小魔术师”。
自从看到儿子身上的“钱”途,利奥波德就开始带着年幼的莫扎特做巡回演出,一时间莫扎特的知名度开始在王宫贵族中飙升。当他8岁前往英国时,伦敦人甚至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17岁的时候,莫扎特完成了一套弦乐四重奏曲和一组交响乐并且开始担任音乐会指挥。
所有人都深信,莫扎特的才华是难得一遇的,就连同时代的作曲家也不得不对他赞赏有加。海顿就曾说莫扎特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在那个时代,杰出的音乐家多半要为宫廷贵族效力,通过靠为他们写曲子来赚取生活费。莫扎特也不例外。但是莫扎特对自己的“主人”——大主教颐指气使的态度十分不满,也不甘做一个“听话的奴仆”,因为他拥有尊严,他拥有荣誉。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和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举动无疑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莫扎特曾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在那个优秀作曲家层出不穷的时代里,莫扎特这种毫无掩饰的个性,也成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益6部。此外,还有大量各种题材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只是上帝没有再多给他一些时间。
死神信使
对于莫扎特的死亡,最为传奇的一段也许并不是他的死因,而是在他去世前出现的神秘人物,而这个人的出现,也让莫扎特几乎确信了他的死期将至。
在莫扎特谱写《魔笛》的那一年,7月份的一天,忽然有一位身形消瘦、穿着黑衣的神秘人造访,请求他作一首安魂益,并且提前支付了部分报酬。最初,为了《魔笛》的顺利上演,莫扎特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安魂曲的创作上。然而。神秘人再次出现并且又一次支付了酬金。此时的莫扎特开始确信,这个行为举止诡异的来访者就是死神派来的信使,这首安魂曲实际上是为作曲家自己而作。
于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莫扎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首“为自己送葬”的《安魂曲》的创作上。但是直到最后,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完成这首曲子的时候,莫扎特哭倒在乐谱旁。最后的时间里,他一边交代自己的得意门生苏斯迈尔继续写完《安魂曲》,一面喃喃自语:“我有说过,这部《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吧?”
终于,未等黑衣“信使”第三次登门,莫扎特年轻的生命便戛然而止。一切仿佛都如他早已料到的。
后来,这位“死神信使”的真实身份得到证实:他只不过是瓦尔茨格伯爵派去的使者。这位伯爵非常欣赏莫扎特的才华,希望能在他创作的安魂曲中入葬。但是伯爵未曾料到,这首《安魂曲》竟成了莫扎特的绝唱。
阴谋毒杀
有人曾对莫扎特之死进行过猜想统计,有70%的人认为他死于毒杀,而只有30%的人认为是自然死亡。
关于毒杀的猜想,首先是因为莫扎特当时仅有35岁,正值壮年,突然间暴毙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另有蹊跷。莫扎特的天才有目共睹,本人又生性不羁,这些都不免遭人嫉妒和怨恨。当这些阴影逐渐扩大的时候,难保不会有从黑暗中伸出的双手紧紧扼住这位天才的喉咙。
还有一个佐证,便是莫扎特去世之时,他7岁的儿子卡尔曾描绘了这样的一段场景:“在我看来,最不寻常的事,他死前几天,整个人都肿胀起来,连随便动动都不行。而且,还发出一种恶臭。像是内体已经分解。死后,臭味有增无减,以至根本不可能对他进行尸检……”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兹也回忆说,莫扎特死时“吐出大量棕色流体……”而这,很有可能是极其严重的内脏器官受损的反应。
对自己的死亡早有预感的莫扎特似乎也承认了这一点,在疾病的晚期,他曾对别人说“我在舌尖尝到死亡的味道”。
既然有很多人认定莫扎特死于毒杀,那么凶手又是谁呢?
安东尼奥·萨列里,这位一直对莫扎特颇有微词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因其与莫扎特之间众所周知的紧张关系,而成为众矢之的。
萨列里一生受人景仰,他不仅创作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教师,大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都曾师从其门下。但是对于性格过于突出的莫扎特,萨列里从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他甚至还暗中作梗,不止一次地让莫扎特错失稿约,穷困潦倒。
萨列里晚年虽然过着领取全额薪水的退休生活,但是精神却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时他会心情异常低落,不断自责害死了莫扎特。
不过,1825年,萨列里临终之前短暂的一刻,他神志清醒地告诉周围的人:“我没有毒死莫扎特。”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句话不难发现,萨列里并不是说没有“害死”,而用了没有“毒死”这个词。那么,他并没有否认莫扎特是被毒死的,而他的意思仅仅是,我,萨列里,没有这么做过。
那么凶手又会是谁呢?也许萨列里想把真相永远地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他知道那个名字,却没有说出来。或许这一点,也是他晚年饱受精神折磨的原因之一。不管怎样,作为—代伟大的音乐家,萨列里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公众的尊重,人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
如果不是萨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才华下此毒手,那么还会是谁呢?
弗朗茨·霍夫德梅尔也许有这个可能。
弗朗茨年轻美丽的妻子马格达莉娜师从莫扎特学习音乐时,两人之间曾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婚外情。莫扎特经常在家中单独辅导马格达莉娜——当然,其他学生从未享受过这种待遇。据说贝多芬就对此二人的关系颇为愤慨,只要是有马格达莉娜在场,他会拒绝所有的演出。这种半公开的暧昧关系,作为丈夫的弗朗茨当然不会全然不知。
就在奠扎特葬礼的当天,马格达莉娜和丈夫弗朗茨在家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马格达莉娜已经怀孕,而她腹中孩子的父亲, 也许就是莫扎特。来霍夫德梅尔家拜访的人发现敲门后屋中久久没有回应,使找来两个证人破门而入。他看到的场景是弗朗茨已经割喉自刎,手中紧紧握着一把剃刀:马格达莉娜亦是伤痕累累,备受惊吓,不过,她和她腹中的胎儿倒是幸运地生存下来了。
这场家庭纷争的缘由最终也没有定论,有种说法是弗朗茨指责妻子不守妇道并坦言是自己毒杀了莫扎特。他想在妻子面前割喉自尽,马格达莉娜上前阻止的时候弄伤了自己。
几个月后,马格达莉娜的儿子降生。让人在意的是,她为儿子取的名字中同时用到了约翰(莫扎特受洗礼前的名字“乔安尼斯”的昵称)和弗朗茨(她死去的丈夫)。
难逃的宿命
人们不希望天才早逝,就像不希望美丽的花儿过早凋谢。
纵观莫扎特的一生,即便他不是死于毒杀,我们也很难在他冗长而又复杂的病历表中看出这位天才可以长命百岁的希望。
莫扎特的母亲在自己35岁的时候冒险生下这个孩子,也许从那时开始,纤弱的体质就注定要伴随莫扎特一生。在他六七岁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随父亲四处巡演。旅途的疲劳、糟糕的气候、随处可见的地域性传染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莫扎特的健康。
1762-1774年这几年间,年少的莫扎特就已经体验过猩红热、风湿症、伤寒、支气管炎和天花的折磨。每一次病魔袭来。都会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1784年,莫扎特又一次病倒了。这次的症状格外严重,一种链球菌感染并发了汉语克-史恩朗并发症,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脏遭受了永久性的损害。
3年后,莫扎特的父亲和多年来一直照顾他的好友相继去世。这让身体本来就非常虚弱的莫扎特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更令他无奈的是,他甚至病得无法回萨尔茨堡参加父亲的葬礼。经济上的拮据也让莫扎特心焦,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不得不经常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借钱度日,在这些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莫扎特当时的处境有多么艰难,他的身体状况是多么糟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还时常会从早晨六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两点。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童年的奔波、病痛的折磨、亲人的分离、好友的去世、生活的窘困……种种不如意贯穿始终,这让他感到绝望和无助,让他觉得自己“总是在希望和焦虑之间徘徊”。
人们送走莫扎特的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他的妻子康斯坦兹重病卧床,没能前往。恶劣的天气让前来送葬的几位亲友不得不中途返回,结果只有一位掘墓老人独自赶着灵车前往墓地。那是个埋葬流浪汉、贫民和罪犯的乱坟场,莫扎特的灵柩和另外两口棺材被一同掩埋……数日后,康斯坦兹前来追思的时候,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墓址。这位人类历史上如此伟大的音乐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他是百年不遇的音乐天才,却不能说是上帝的宠儿。他所经历过的困难和痛苦也许是普通人生也难得经历的。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的话,是带着病困去面对鲜花掌声的至高荣誉,还是平凡地去过健康幸福的生活?莫扎特会怎样选择呢?
永远都没有答案。如同他的死因,如同那首没有完整地面世的《安魂曲》,让人有无穷的想象。
幸运的是,在那个时代,那个天才,用他的一生,完成了自己在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使命……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死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时年仅35岁。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是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工作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者。在幼年时代,莫扎特便将他的音乐天赋显现无疑。他3岁开始弹奏羽管键琴,5岁就能谱曲——据说当时他还不会写字,一年之后就可以为奥地利女王演奏。以至于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也不无赞叹地称莫扎特为“我的小魔术师”。
自从看到儿子身上的“钱”途,利奥波德就开始带着年幼的莫扎特做巡回演出,一时间莫扎特的知名度开始在王宫贵族中飙升。当他8岁前往英国时,伦敦人甚至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17岁的时候,莫扎特完成了一套弦乐四重奏曲和一组交响乐并且开始担任音乐会指挥。
所有人都深信,莫扎特的才华是难得一遇的,就连同时代的作曲家也不得不对他赞赏有加。海顿就曾说莫扎特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在那个时代,杰出的音乐家多半要为宫廷贵族效力,通过靠为他们写曲子来赚取生活费。莫扎特也不例外。但是莫扎特对自己的“主人”——大主教颐指气使的态度十分不满,也不甘做一个“听话的奴仆”,因为他拥有尊严,他拥有荣誉。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和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举动无疑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莫扎特曾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在那个优秀作曲家层出不穷的时代里,莫扎特这种毫无掩饰的个性,也成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益6部。此外,还有大量各种题材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只是上帝没有再多给他一些时间。
死神信使
对于莫扎特的死亡,最为传奇的一段也许并不是他的死因,而是在他去世前出现的神秘人物,而这个人的出现,也让莫扎特几乎确信了他的死期将至。
在莫扎特谱写《魔笛》的那一年,7月份的一天,忽然有一位身形消瘦、穿着黑衣的神秘人造访,请求他作一首安魂益,并且提前支付了部分报酬。最初,为了《魔笛》的顺利上演,莫扎特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安魂曲的创作上。然而。神秘人再次出现并且又一次支付了酬金。此时的莫扎特开始确信,这个行为举止诡异的来访者就是死神派来的信使,这首安魂曲实际上是为作曲家自己而作。
于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莫扎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首“为自己送葬”的《安魂曲》的创作上。但是直到最后,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完成这首曲子的时候,莫扎特哭倒在乐谱旁。最后的时间里,他一边交代自己的得意门生苏斯迈尔继续写完《安魂曲》,一面喃喃自语:“我有说过,这部《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吧?”
终于,未等黑衣“信使”第三次登门,莫扎特年轻的生命便戛然而止。一切仿佛都如他早已料到的。
后来,这位“死神信使”的真实身份得到证实:他只不过是瓦尔茨格伯爵派去的使者。这位伯爵非常欣赏莫扎特的才华,希望能在他创作的安魂曲中入葬。但是伯爵未曾料到,这首《安魂曲》竟成了莫扎特的绝唱。
阴谋毒杀
有人曾对莫扎特之死进行过猜想统计,有70%的人认为他死于毒杀,而只有30%的人认为是自然死亡。
关于毒杀的猜想,首先是因为莫扎特当时仅有35岁,正值壮年,突然间暴毙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另有蹊跷。莫扎特的天才有目共睹,本人又生性不羁,这些都不免遭人嫉妒和怨恨。当这些阴影逐渐扩大的时候,难保不会有从黑暗中伸出的双手紧紧扼住这位天才的喉咙。
还有一个佐证,便是莫扎特去世之时,他7岁的儿子卡尔曾描绘了这样的一段场景:“在我看来,最不寻常的事,他死前几天,整个人都肿胀起来,连随便动动都不行。而且,还发出一种恶臭。像是内体已经分解。死后,臭味有增无减,以至根本不可能对他进行尸检……”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兹也回忆说,莫扎特死时“吐出大量棕色流体……”而这,很有可能是极其严重的内脏器官受损的反应。
对自己的死亡早有预感的莫扎特似乎也承认了这一点,在疾病的晚期,他曾对别人说“我在舌尖尝到死亡的味道”。
既然有很多人认定莫扎特死于毒杀,那么凶手又是谁呢?
安东尼奥·萨列里,这位一直对莫扎特颇有微词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因其与莫扎特之间众所周知的紧张关系,而成为众矢之的。
萨列里一生受人景仰,他不仅创作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教师,大音乐家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都曾师从其门下。但是对于性格过于突出的莫扎特,萨列里从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他甚至还暗中作梗,不止一次地让莫扎特错失稿约,穷困潦倒。
萨列里晚年虽然过着领取全额薪水的退休生活,但是精神却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时他会心情异常低落,不断自责害死了莫扎特。
不过,1825年,萨列里临终之前短暂的一刻,他神志清醒地告诉周围的人:“我没有毒死莫扎特。”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句话不难发现,萨列里并不是说没有“害死”,而用了没有“毒死”这个词。那么,他并没有否认莫扎特是被毒死的,而他的意思仅仅是,我,萨列里,没有这么做过。
那么凶手又会是谁呢?也许萨列里想把真相永远地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他知道那个名字,却没有说出来。或许这一点,也是他晚年饱受精神折磨的原因之一。不管怎样,作为—代伟大的音乐家,萨列里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公众的尊重,人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
如果不是萨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才华下此毒手,那么还会是谁呢?
弗朗茨·霍夫德梅尔也许有这个可能。
弗朗茨年轻美丽的妻子马格达莉娜师从莫扎特学习音乐时,两人之间曾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婚外情。莫扎特经常在家中单独辅导马格达莉娜——当然,其他学生从未享受过这种待遇。据说贝多芬就对此二人的关系颇为愤慨,只要是有马格达莉娜在场,他会拒绝所有的演出。这种半公开的暧昧关系,作为丈夫的弗朗茨当然不会全然不知。
就在奠扎特葬礼的当天,马格达莉娜和丈夫弗朗茨在家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当时马格达莉娜已经怀孕,而她腹中孩子的父亲, 也许就是莫扎特。来霍夫德梅尔家拜访的人发现敲门后屋中久久没有回应,使找来两个证人破门而入。他看到的场景是弗朗茨已经割喉自刎,手中紧紧握着一把剃刀:马格达莉娜亦是伤痕累累,备受惊吓,不过,她和她腹中的胎儿倒是幸运地生存下来了。
这场家庭纷争的缘由最终也没有定论,有种说法是弗朗茨指责妻子不守妇道并坦言是自己毒杀了莫扎特。他想在妻子面前割喉自尽,马格达莉娜上前阻止的时候弄伤了自己。
几个月后,马格达莉娜的儿子降生。让人在意的是,她为儿子取的名字中同时用到了约翰(莫扎特受洗礼前的名字“乔安尼斯”的昵称)和弗朗茨(她死去的丈夫)。
难逃的宿命
人们不希望天才早逝,就像不希望美丽的花儿过早凋谢。
纵观莫扎特的一生,即便他不是死于毒杀,我们也很难在他冗长而又复杂的病历表中看出这位天才可以长命百岁的希望。
莫扎特的母亲在自己35岁的时候冒险生下这个孩子,也许从那时开始,纤弱的体质就注定要伴随莫扎特一生。在他六七岁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随父亲四处巡演。旅途的疲劳、糟糕的气候、随处可见的地域性传染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莫扎特的健康。
1762-1774年这几年间,年少的莫扎特就已经体验过猩红热、风湿症、伤寒、支气管炎和天花的折磨。每一次病魔袭来。都会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1784年,莫扎特又一次病倒了。这次的症状格外严重,一种链球菌感染并发了汉语克-史恩朗并发症,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脏遭受了永久性的损害。
3年后,莫扎特的父亲和多年来一直照顾他的好友相继去世。这让身体本来就非常虚弱的莫扎特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更令他无奈的是,他甚至病得无法回萨尔茨堡参加父亲的葬礼。经济上的拮据也让莫扎特心焦,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不得不经常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借钱度日,在这些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莫扎特当时的处境有多么艰难,他的身体状况是多么糟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还时常会从早晨六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两点。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童年的奔波、病痛的折磨、亲人的分离、好友的去世、生活的窘困……种种不如意贯穿始终,这让他感到绝望和无助,让他觉得自己“总是在希望和焦虑之间徘徊”。
人们送走莫扎特的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他的妻子康斯坦兹重病卧床,没能前往。恶劣的天气让前来送葬的几位亲友不得不中途返回,结果只有一位掘墓老人独自赶着灵车前往墓地。那是个埋葬流浪汉、贫民和罪犯的乱坟场,莫扎特的灵柩和另外两口棺材被一同掩埋……数日后,康斯坦兹前来追思的时候,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墓址。这位人类历史上如此伟大的音乐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他是百年不遇的音乐天才,却不能说是上帝的宠儿。他所经历过的困难和痛苦也许是普通人生也难得经历的。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的话,是带着病困去面对鲜花掌声的至高荣誉,还是平凡地去过健康幸福的生活?莫扎特会怎样选择呢?
永远都没有答案。如同他的死因,如同那首没有完整地面世的《安魂曲》,让人有无穷的想象。
幸运的是,在那个时代,那个天才,用他的一生,完成了自己在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