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技术的不断完善,媒体传输的形式和路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危机。本文论述了如何依靠创新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双方更好地融合二者的优势,实现多媒体和传统文化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传承 策略
  一、“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简介
  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交互式综合媒体形式和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受众反馈机制更加主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新的继承必须从面对这一挑战开始。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传统文化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运用H5等技术设计宣传作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开放性为社会表达话语权的泛众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传播技术与传播工具的普及,迅速发展的移动社交设备,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群众自主关注与搜索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为社会资源的重构增加了可能性。承上所言,传统文化要想重塑正统地位就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就是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网络化结合,给予传统文化互动与融合性,让用户与传统文化“面对面”交流,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二)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社会上也开始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中小学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内化、外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德水平。例如《中國成语大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优秀的节目内容加上创新的节目形式,不仅赢得了高收视率也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刻进人们的心里。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传统文化重塑、创新的动力。媒体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创新,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新颖,促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例如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要想推送与传统文化介绍相关的文章,就要想办法使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通过大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由此可以将部分原本枯燥晦涩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特色的排版功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大众。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使传统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传播于海内外。
  三、如何推广
  应当合理地运用传播的媒介和途径,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与质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成熟,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广泛的受众群体、较快的传播速度等,其创作者必须避免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在意义层面上的简单叠加。另一方面,由于其传播方式高效、快速,传播风格自由、内容丰富等一系列优点,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迎合受众阅读特点的同时,使其自发关注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现代许多网络游戏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场景与情境设计,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例如微信中的“拼手气红包”设计开发团队在继承春节红包风俗的基础上,加入游戏特点,创新娱乐功能与红包的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使传统文化以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形式广泛传播。传统媒体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只有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够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自身魅力,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
  四、结语
  新媒体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到新媒体的传播中去,以酿造新媒体文化。总而言之,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创新的方式是新媒体发挥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作用的实践方法之一,也是未来传统文化再现生机的重要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高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J].艺术百家,2011(07).
  [2]陈红敏.浅谈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
  [3]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单靖雯,女,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 要:《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的作品,该书一经发表便备受关注,一举获得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等文学奖项。《紫色》中爱丽斯·沃克浓墨重彩刻画的主人公西丽,是一个动态人物,整个小说中,她经历了从迷失——觉醒——反抗的巨大心理变化,从一个天真顺从、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转变为一位勇于反抗的独立女性,展现了黑人少数族裔中的妇女如何在面对种族主义和女性身份的双重歧视下,突破重重藩篱,实现自我身份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L15AWW001。  摘 要:日本江户时代,上田秋成翻改中国《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创作了读本小说《梦幻鲤鱼》。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改造,融入日本文化元素,使《梦幻鲤鱼》表现出鲜明的日本文化特征。本文对《薛录事》和《梦幻鲤鱼》进行比较,探讨秋成独特的文化创新手法
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势结合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虚拟现实
Chakradhar et.al(1988,1990)将组合电路表示为Hopfield神经网络,将测试生成问题转化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本文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路的拓扑信息,提出了一种用于组
摘 要:《晚安,妈妈》由美国杰出的女性剧作家玛莎·诺曼创作而成,并曾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塞尔玛和杰西在婚姻生活中感到压迫和绝望,母女二人皆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然而不同于母亲在婚姻中的被动和顺从,杰西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的女性身份,企图在父权社会中做出反抗。  关键词:母女;婚姻观;差异;父权社会  作者简介:艾欣(1995-),女,安徽省芜湖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摘 要:美国华裔作者谭恩美因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喜福会》描述的是四位移民的华人妇女和她们各自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儿女间的故事。母亲们是解放前夕移居美国的中国女性,她们中国式的价值观,中国式的行为,中国式的思维已在脑中根深蒂固。女儿们在美国长大,她们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种种。在母亲与女儿的相处中,到处充满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本文
摘 要:田纳西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欲望号街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威廉斯细腻地刻画了布兰奇这一南方淑女的形象。布兰奇缅怀过去的美好生活,为了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退到了幻想的世界里。她创造出了许多幻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她依靠幻想才得以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存活。本文则以布兰奇的幻想为出发点,探讨布兰奇幻想的原因,使读者能深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摘 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人物语言,动作和形象体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人类正常的行为,语言被异化为一系列毫无意义的符号;人类的感知能力和主体性逐渐退化,无力自救却渴望被救赎的状态被异化为无尽的等待戈多。  关键词:异化;主体性;感知能力  作者简介:来静(1994-),女,山东省临沂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要:唐山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快速改编社会题材为现代剧目的特长,深受全国各地城乡居民的喜爱。面对当下百花齐放的文化新业态,与其他文化消费品相比,评剧出现了观众群老龄化、后继人才短缺、社会影响面窄、影响力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传媒和评剧传承特点的综合分析,提出实现评剧的文化自信,要从几个方面思考:保证自身传播;扩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目的:研究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骨骼肌运动终板(MEP)中的变化特点,同时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水平以下腰脊髓运动神经元中CGRPm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