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里会有灰尘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妈妈年轻时都是满脸的胶原蛋白,后来有了我们这些闹腾的熊孩子,她们操心、变老。“变老”两个字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它们会没有一点点防备地变成几根白发,几条皱纹在不经意间就出现,
  不管是在书上,还是电视上看到,讴歌母亲的分布密集,连“祖国”后边儿都要加上“母亲”二字。啊!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似乎中国文化一直有一个标配———浓厚的恋母情结,从古至今,母爱这个名词都自带神圣、伟大的光环,在人们看来母爱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但是,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她们爱孩子的方式一定科学吗?
  很多人赞扬着那些为了孩子牺牲娱乐、牺牲事业,甚至牺牲身体健康的母亲,作为一位母亲,她們的付出值得“敬佩”。牺牲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围着孩子转,可能她们心里一直都有一句话:我痛,我快乐着啊!从母性本能的角度出发来说,母亲会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毕竟怀胎数月,都是在小心翼翼地护着肚子里的“太子”和“公主”。母亲和有些大大咧咧的父亲比起来,会觉得孩子非她不可,于是开始默默地无私地奉献,从小到大,母亲所要扮演的角色太多。
  平日里最常见的是医院里带着孩子就医的母亲,生怕医生凑漏检查到哪里出了差错,医生问孩子哪里不舒服,母亲急切地张口道来,站在旁边干着急甚至总希望难受的是自己,紧张地揪着自己衣角不放,花多少钱算什么,只要孩子健康就好。
  母亲的爱用寥寥数语表达出来,也会显得沉重。说重一点的话,谁敢质疑母爱,谁就是大逆不道了。可有人出来质疑了。
  2010年沈阳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作词人许常德的一本图书《母爱真可怕》,初听书名,我忍不住地惊讶,“可怕”怎么和母亲有关系呢,书里内容说不定更劲爆。
  许常德在书中写道:“一个拿爱当武器的妈妈,根本就是披着妈妈皮囊的杀手。”母爱不一定是一种美德,大多时候因为被期许和称颂,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惯性思维“大多数人认为好的和对的,那就是正确的”。
  很多母亲对待孩子有着过度的关注和担心。孩子中午在幼儿园没吃饭,不能饿着他,得去送点吃的。天冷了,想到孩子早上起早去幼儿园觉得心疼,那就迟到一会儿吧———这种母爱是不会让孩子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怎么让她们戒掉大量的囤积的母爱才是重点。没有适当休息,母爱就会增加很多灰尘。”这是作者在书中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一想,当一个员工二十四小时全身心守着公司,没有假期,没有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没有感情的滋润,没有自我的开发,这生活一旦失衡,他难道不会山崩地裂吗?母爱也是如此,一个母亲把对孩子的爱当作最重要的事,全身心地投入,母亲就会渐渐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更加赋予孩子身上,让爱中的期待成为一种负担。
  其实,许常德的这本书并不是用来说坏话的,我觉得它可以换一个名字,如《怎么成为一个不成功的母亲》,又如《怎样爱孩子才会让他不需要爱》,书中举出了种种戴着“枷锁”的母爱,可能这么说是有些讽刺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例子是真,作者愿少一点错误的爱是真。
  其实,需要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很多时候以为是爱孩子就去责备孩子,真的完全是为了他好吗?对孩子抱有着极高的期望,真的完全是为他好吗?死死护住孩子在自己身边,真的完全是为他好吗?
  抚养孩子,爱孩子,不是什么超出人性的博爱,孩子的降临是一个惊喜,于千万人中,千万种可能中,一家人手牵手走着短短几十年,这种相逢之缘,实在是可贵。爱人的方式有多种,只愿有生之年,用正确的方式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去爱。
其他文献
河对岸地势略低的地方,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樹,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落光了所有的叶子、褪去了所有关乎生命力的色彩,就那么兀自地立着。只一个转弯的路程,这几棵树却总能跳进我的视线,推开其他的景致。那个短暂的弯道,只有天、地、水和树。  是的,那些树有点跋扈的味道,却不惹人讨厌,反倒让人安静。  冬天,在结构主义者和原型批评家眼中是和反讽相呼应的。想起《吕氏春秋》说“冬主藏”。冬天,岁末,是粮食的储藏,是
期刊
看見看麦娘的时候,它已经长得铅笔长短了,身材十分细巧,笔直地立在春天泛松泛黑的土地上。  看麦娘好像不是从地里慢慢长出来的,而是风神掷出的小标枪,直接插上去的。这么一来,路边的土太硬,不易落脚,所以,看麦娘喜欢在草子田里麦地里油菜地里生长。每当看见她挺着极其纤细的腰肢,顶着极其精致的穗子,一支接一支,形成美妙的一线或一簇,我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所有妩媚与润泽:温柔的春风吹拂,和煦的春阳照耀,清凉的春水
期刊
从暑假班开始,一天中,大多時间我就待在这个教室里。教室里明亮整洁,两扇窗外郁郁葱葱,而在那小树林的尽头,是高高的铁栅栏,它像一堵城墙。于是,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  暑假班开始的第一天,就把我从没有作业的暑假拉到了这堵城墙内。我记得那一天在QQ上和家人和熟悉的人说再见。这个像与世隔绝的监狱,整日里空虚得让人痛苦。对此,我很不情愿。  那天晚上,我也坐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上,没事可干便一直看着
期刊
在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期間,一场散文朗诵会,让我领略了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京官儿多,文学名家更多。王蒙、梁晓声、叶延滨、韩静霆、王宗仁、巴根、刘庆邦、蒋建伟、温亚军等1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杂志社主编等,在年会上相继作了关于散文创作的精彩讲座。梁晓声饱含深情地回忆年轻时代的木质旧书箱,结婚时简陋而必需的书柜,慨叹当今的年轻人买房置业基本上忽略书柜,阅读生活仅限于小小的手机屏,这位老作家用细
期刊
在浙北家乡,无论谁家,一所新居落成后,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打土灶。  关于打土灶,早在清代赵翼的《扈从途次杂咏·土灶》诗题自注中记载:“掘地为灶”,这是远祖村民最原始的“灶具”,后来人类发明了固化的容器,才有了高出地面用砖块砌成的灶,其制成或结构一直流传延续至今。打土灶是个技术活,一般要预备好土砖、河沙、黄泥等材料,请村里手艺娴熟的泥水匠来完成每道工序。  土灶一般建在厨房一隅,紧靠窗口下,有长方形
期刊
几天前,天色阴晦,我来到黄河边,在凄风呜咽、连绵起伏的河畔,观望对岸斑驳光秃的梁峁,灰黄单调得让人生出许多苍凉。河谷里,雾霭缥缈,灰蒙蒙一片,河水挂着寒光,凄婉地流淌着,像疲惫至极的旅人,一路跋涉,一路叹息。  没想到今天的一场大雪,竟使黄河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有雪的黄河是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那是天使在尽己所能为他人祈求幸福,像白色的火焰在整个苍茫的冬日燃烧着黄河的灵魂。就是这样的一刻,我听见雪
期刊
母亲把左手从父亲的颈脖底下抽出,又轻轻地把父亲的手从自己身上搬开,像侍弄婴儿一样把父亲整个身躯往床中间轻轻推移。我被惊醒,母亲说:“还早着呢,我起来煮粥,等会有客人,你再睡会儿。”  我赶紧帮忙把父亲往我这边拉,母亲说:“不用,这老头都瘦成个人干了,一身骨头,没几斤,我推得动。”我轻轻地将右手伸进父亲的颈脖底下,把父亲整个揽了过来,还在熟睡中的父亲下意识地偎了过来,左手曲在身侧,右手箍在我身上,右
期刊
有一首歌这么唱:“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哦,这歌听过。《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柳堡的故事》就是在宝应县一个叫柳堡的地方拍的。  歌词中的蚕豆花,虽然平常本色,却也独具风姿,远远看去,像一只只蝴蝶栖息在片片绿叶之间,只是没有蝴蝶衣衫的华丽。是花,大多是会让人闻得着香气的,蚕豆花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花谢了,清香还在,那香气会浸到豆荚包裹的一粒粒蚕豆里。小
期刊
无缘无故滴了一夜的冬雨,早晨,仍没有止息的意思。一个人等待公交车,连一丝点燃希望的影子都没有。  一辆“四个圈”停了下来,摇开车窗。我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像捡到了金条。那人审视了一下包装很严密的我,忽然,掉转头,谜一样地开走了。既来之,则等之,我就不信公交车们都生了病。  车终于呼啸而来了,我范进中举般地冲了过去,像极地脱险的呼救。  司机的表情很莊严,神圣。我倏地伫立了,那车里是清一色的“绿军装
期刊
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去,匆匆来。今日也是如此,早晨骑车把孩子带到老家,交给了母亲,和父亲唠叨了几句,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冲出大门。就要骑车离开的一刹那,我猛然看到大门外的篱笆上,盛开着一朵朵紫莹莹的牵牛花,分外妖娆。  牵牛花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缠绕植物,在家乡它一直是人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花卉,常用它来点缀屋前、屋后、篱笆、墙垣、亭廊和花架。它风姿绰约,酷似喇叭状,又名喇叭花,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