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蓬远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对岸地势略低的地方,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樹,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落光了所有的叶子、褪去了所有关乎生命力的色彩,就那么兀自地立着。只一个转弯的路程,这几棵树却总能跳进我的视线,推开其他的景致。那个短暂的弯道,只有天、地、水和树。
  是的,那些树有点跋扈的味道,却不惹人讨厌,反倒让人安静。
  冬天,在结构主义者和原型批评家眼中是和反讽相呼应的。想起《吕氏春秋》说“冬主藏”。冬天,岁末,是粮食的储藏,是知识的修养,也是人的埋葬。历经三季的洗礼,收获的深刻,却是对人世间的反讽,这样的结局大概也是对那些意义和价值的一次狡黠设问。一面是萧索的季节、凋零的树,一面是升华的认识、洞察的心。枯瘦和丰腴,老朽和饱满,奇妙的自然在冥冥间讲述的恰恰是:“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
  树,大概是自然界的朴素主义哲学家,用圈圈合抱的年轮自然天成地记载着实际上莫须有的时间。生于土、归于土;生命的轮回诡秘也简单。简单的,一如童言无忌的一针见血和耄耋老者的童心未泯;复杂的,一如“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真正的反讽只属于洞察者和老者,不至流于玩世不恭,不至浅如破口大骂。反讽,从修辞学来说,也是一种“藏”。然而,反讽的语调,多少是让人心凉的,如同《为了忘却的纪念》和《思旧赋》的“没有写处”。此时的感悟大多是精辟而残忍的,也许不免违了一个时代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发展大潮,是的,残忍。是生活的毫不留情,在风雨如晦之后,留下关于生活的残忍的见解。代价,在此时,了无意义。
  反讽、老人、洞察,中西方“秘响旁通”里勾连的,都有如一枚荔枝:粗糙的、执拗的外壳和干净的、剔透的果肉。岁月神偷,偷走那些刻骨铭心,偷走那些记忆,偷走那些人、那些事,偷走那些单纯,那些无忧。年少时仰望的深刻,在岁月的淘洗里,就干瘪也凝练了,如同那些在天空肆意的枯枝。
  “人/无畏的勇士/走在坟的路上……”从反讽的意义来说,我们正是死亡路上的勇士,因为无知我们如此无畏,让舞台上的喧闹和荒诞都自愧弗如。结构和解构,硬的秩序让牵强附会何其信手拈来,支离和游移最终玩弄的都是人自身。历史和真理,当太平只存于文字的粉饰,当狸猫堂皇太子的冠冕,指鹿为马就是权杖和律令。文艺复兴用人文主义扫去了漫长中世纪的阴霾,然而个人主义对自我的标榜也同样始于这个伟大的时刻。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掀起技术和生产力的狂飙突进,也因为物质的泛滥把人趋于物化乃至异化。复兴和人道主义,启蒙和幸福感,会不会如同双曲线,在16世纪和18世纪的趋近后渐渐分道扬镳?历史事实无从改变,但价值判断却能让人保持清醒,并真正以史为鉴。
  从昂扬的意义看,戏梦人生未必就是一种不尊重。纵使一生如戏,人也是舞台上最忠诚的演员,如刀尖起舞的小人鱼。残忍之下,死亡之前,较之其他生物都更清醒的人,从不曾停止探索和思考。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对伊甸园之逐最好的答复。海边的人鱼有巫婆夺不走的善良,坟之路上的人有岁月偷不走的信仰。黑格尔以喜剧为艺术的终结,虽有待商榷,却是个给人鼓舞的结论。悲剧以英雄的崇高熏陶人心,喜剧则以上帝般的智慧流泻对人的宽容。
  反讽已经在了,喜剧这春天的神话还会远吗?
  豁然开朗于那几株树的扑面而来。那些自在于天际的枝干,有着国画里枯笔的遒劲飒爽,于是,这寥廓的天空里便绵延出蓬蓬远春的气象。
其他文献
大概在我十来岁时,父亲给我派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家务活:养猪。  “文革”结束以后,农户养猪是允许的,普通家庭一般每年也就一两头,大致模式是从集市买回仔猪,也有的是从亲戚或熟人那儿赊回来养,待庄稼收获后,甚至是待仔猪育肥卖掉后再还本。我家在我手里基本上是一年能养一到两头猪,从每年的春天开始饲养,直到当年春节前才基本出栏,赶到公社食品站换个整钱,算是全家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春天,
期刊
云从窗口飘然而至,如不速之客。握她的手,她融化在你的手里,湿润着你的手心,从手到心。  清晨或是黄昏,朦胧中会听到窗外啾啾唧唧的声音,说不准,或更像是喁喁私语,那是云在和你说话,向你问候,向你致意,向你道一声早上好或是晚安。那是云消融之声。  晴朗的白昼,隔窗望去,就看到湛蓝的天空中飄浮着朵朵白云,像在童话中似的,并不高远,仿佛一伸手就可摘下一朵。在夜晚,那星辰当然也格外明亮,去看瀑布———九龙瀑
期刊
周末回家看我婆婆。进了家门,还没站定,85岁的婆婆满脸笑容地把我拉在她跟前,让我坐在小凳子上,用青岛话说:“嫚,你头发长了。来,我给你梳辫子吧。”我激动不已,撒娇般依偎在婆婆温暖的怀里,让她给我编辫子。  面前放着2002年5月我去江西出差时,从庐山美庐别墅给婆婆带回的“美龄镜”。从镜子里看,只见婆婆一手拿着我从九寨给她买的梳子,细心的梳着、编着,一手拿根红头绳扎着,边梳边说:“这红头绳是30年前
期刊
十二月的重庆城,空气里总是流转着烟熏的腊香,过年的味道。走过大街小巷,抬头就能撞见各种姿态的香肠腊肉,有的悬在阳台上,有的晾在树枝上,宛如童年时一幅鲜亮的年画。  美国的城市很少能见这样的年画。近日看新闻,说是纽约的华人在后院晒腊肉,引发社区的抗议,抗议腊肉臭不可闻,招来一群群苍蝇和老鼠,严重破坏了当地卫生。纽约住房密集,空间狭小,一个犯规的小动作,稍不留意就会导致想象不到的地震。还是我们这里好,
期刊
出差的时候听人说,婚姻劫数是由命中注定的。  庄子妻子去世,其鼓盆而歌,爱情回归自然万物;苏格拉底妻子是有名的泼妇,他却以此锻炼意志,并成就颇具哲学意蕴的苏格拉底爱情(柏拉图爱情)。  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时,萧军给了她爱情,而当她怀着萧军骨肉时,遇到了生命的劫数———端木蕻良。萧军妻总结萧军爱她三大理由,之一便是自己是处女。剑指萧红!而饱受痛苦煎熬的萧红,写下了一组《苦怀》诗:“我不是少女,我没
期刊
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在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常会害羞得要命。明明从事了这个专业四五十年,他却会拼命躲,不爱讲话。我才知道:原来教养是这个样子。”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的风气,“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笔者见过本地“北漂”的书画家,名片上一长串头衔,正面印不下还转背面。  先贤有言:“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
期刊
小时候,听父亲说,村里那条由南向北流淌的小溪,源自村里中梁山上的一处山泉。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两次路过小溪上的一座长约一丈、宽约三尺的石板桥,是我的“必修课”。在我的印象之中,尽管水流不深,却清澈见底不含杂物;尽管流量不大,但一年四季细水长流很少干涸。  小溪自中梁山上一路奔流而下,穿越深沟峡谷,环绕如磐巨石,弯弯曲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流经的那些地方,都是承载着乡亲们殷切期盼的村里冬水田
期刊
时间,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仿佛对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它平淡而又神奇,虽与你天天见面,相伴相随,但你却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心去领悟。  今天,我们再一次面对时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内涵:“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永不过时的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浪费时间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时间,稍纵即逝,匆
期刊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儿了。  那年九月,我參加了工作,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  因为我离家遥远,所以只能住校。那一夜,让我终生难忘。  当白天的兴奋忙碌渐渐平息,我开始犯愁:如何度过一个人住校的第一个夜晚。  校长曾在安排我住宿时告诉我,虽然是你一个人住校,但也不用害怕。咱学校是清水衙门,谁会来这儿?再说挨着村子,有啥情况,只要你喊一嗓子,村里的人都能听得见的。  夜幕降临,吃完自己煮的红薯
期刊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这首诗,是他在四川杜甫草堂搬走后,为后继的吴郎写的,大意是:“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多事,但你插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