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其他案例教学模式,仅仅是案例加案例,只是关注趣味性,忽视思想的深刻性,不能把运用案例的深刻目的表现出来,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与要求进行案例组织设计和正确引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组织和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0-03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1]如何成功运用案例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输”与“导”的有机结合,本文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科学地组织案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方面,阐述如何加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一、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应该具有讨论的焦点和矛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只为讨论的需要而选择有明显大是大非问题的案例,必须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抓住“大”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放开“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案例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典型,通过一些有代表性、全局性、真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所关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社会民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风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有兴趣去做,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完成的质量,才能引起共鸣。
2.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三个关系。首先,案例与教材的关系。案例选择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恰恰相反,而是必须遵循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案例是为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2]教材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达到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脱离教材运用案例,更不能用案例代替教材。其次,案例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案例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抽象的理论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应是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身边的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把单纯的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和分析,更容易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做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毕生难忘的课程。最后,案例与专业的关系。教学案例的选用,要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好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校所属地域、行业有相关性的案例,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他们理解问题,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会讲大道理不信任心理,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案例选择要把握好难度和尺度,太难,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太简单,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二、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即通过案例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切忌“为了案例而案例”,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使用案例,而应单将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题内容脱节或背离,不但无益于教学实效的提升,甚至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概论”课为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面对“改革”二字,大学生都不陌生,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但涉及“改革”的理论,教材依次从三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动力:革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信息传递的模式上看,是单向式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化。如果运用案例“为什么要改革?”,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亚洲四小龙为例,引入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达到深化理论认同的目的,在深化价值认知基础上,“将一个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个体性错误意识‘否定’掉,”[4]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建构,促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它们既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保证整个案例教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展开,形成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启发思考,开展讨论,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增强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依据理论准确。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从马克思主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中吸取养分,将其强大的逻辑力量通过雄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2.阐释问题有据。案例教学应遵循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是提出观点,而在于如何支持这一观点和如何领会、实施这一观点。无论是对待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无论是对待理论问题还是对待实践问题,都应持之有据,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案例堆砌上。
3.穿插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梳理理论脉络体系,抓住重点,分析难点和疑点,寻找问题的支点,结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不仅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而且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丝丝入扣,让教学过程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三、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案例中的结论未及时点评总结、“答疑释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作用。[5]因此,“点评总结、答疑释惑”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必须是确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又要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自由讨论等一些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做到控制讨论(辩论)的主题和情绪,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掌握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还要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做到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使案例交流互动有序进行并持续深入。
2.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案例只是引子,关键是教师的点评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报告之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结合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组织和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4]杨惠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5]孙柳.思政课应重视案例教学[N].光明日报,2012-11-2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组织和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0-03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1]如何成功运用案例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输”与“导”的有机结合,本文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科学地组织案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方面,阐述如何加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一、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应该具有讨论的焦点和矛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只为讨论的需要而选择有明显大是大非问题的案例,必须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抓住“大”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放开“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案例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典型,通过一些有代表性、全局性、真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所关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社会民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风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有兴趣去做,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完成的质量,才能引起共鸣。
2.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三个关系。首先,案例与教材的关系。案例选择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恰恰相反,而是必须遵循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案例是为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2]教材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达到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脱离教材运用案例,更不能用案例代替教材。其次,案例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案例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抽象的理论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应是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身边的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把单纯的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和分析,更容易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做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毕生难忘的课程。最后,案例与专业的关系。教学案例的选用,要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好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校所属地域、行业有相关性的案例,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他们理解问题,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会讲大道理不信任心理,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案例选择要把握好难度和尺度,太难,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太简单,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二、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即通过案例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切忌“为了案例而案例”,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使用案例,而应单将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题内容脱节或背离,不但无益于教学实效的提升,甚至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概论”课为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面对“改革”二字,大学生都不陌生,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但涉及“改革”的理论,教材依次从三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动力:革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信息传递的模式上看,是单向式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化。如果运用案例“为什么要改革?”,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亚洲四小龙为例,引入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达到深化理论认同的目的,在深化价值认知基础上,“将一个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个体性错误意识‘否定’掉,”[4]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建构,促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它们既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保证整个案例教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展开,形成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启发思考,开展讨论,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增强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依据理论准确。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从马克思主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中吸取养分,将其强大的逻辑力量通过雄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2.阐释问题有据。案例教学应遵循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是提出观点,而在于如何支持这一观点和如何领会、实施这一观点。无论是对待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无论是对待理论问题还是对待实践问题,都应持之有据,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案例堆砌上。
3.穿插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梳理理论脉络体系,抓住重点,分析难点和疑点,寻找问题的支点,结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不仅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而且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丝丝入扣,让教学过程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三、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案例中的结论未及时点评总结、“答疑释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作用。[5]因此,“点评总结、答疑释惑”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必须是确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又要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自由讨论等一些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做到控制讨论(辩论)的主题和情绪,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掌握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还要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做到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使案例交流互动有序进行并持续深入。
2.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案例只是引子,关键是教师的点评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报告之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结合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组织和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4]杨惠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5]孙柳.思政课应重视案例教学[N].光明日报,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