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行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g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江是太阳转身的地方,其纬度位置正在北回归线上。日照时间长,有得天独厚、无法复制的土壤、气候环境。这里森林茂密,水源清洁,远离污染源,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有机茶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著名的勐库大叶种茶的原生地。
  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茶种,20世纪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芽峰显毫、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涵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是制作普洱茶、红茶的最佳原料。
  
  神农祠寻根祭祖
  
  5月13日一早,我们出发到距离双江县城29公里的神农祠参加当地人的祭拜活动。这是我们茶乡行的第一站,虽然山路蜿蜒,一路颠簸,车上的人都在兴奋地交谈着。沿途经过大片的茶园和茶山,那些茶树个子矮小,和一般的树木不同,树顶枝叶繁茂,下面枝叶短小,看着像绿色的大蘑菇,同行的双江人说,这些茶树的枝叶经过修剪,打压它们向上的枝芽,所以茶树顶部的树枝就朝着四面长了。现在云南的茶园里很多都是这样的灌木茶树。方便采摘。云南的山多。一座连着一座,近处的山可以望到顶峰,峰上也种着些许茶树,据说那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那么高的山顶。种下的茶树也无人采摘,就让它们自己长着,说不定几百几千年后又是一片古茶树群落了。
  前面的车辆在一处峡谷前停下,车上的人陆续下车,看来目的地到了。峡谷里的水流湍急,看来上下地势落差明显。我们从木桥走到对岸,很多人都在木桥上停下,手扶着栅栏顺着水流的方向欣赏风光,这里的水质清透,虽然在匆忙流走,依然能见到水底或静或动的石块,沿着两岸长着的树木郁郁葱葱,精神地挺拔着,在这样的天然美景中,我们都在猛烈呼吸着自然的气息。带队的小姑娘是当地人。她告诉我们这里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山脚的古茶谷中心地带,那就难怪了。大雪山古茶树的名气很响,原来就生长在这般环境中,有这般好山好水孕育着,我想如果说那古茶树是茶树之王,这条峡谷中的河流应该称得上茶树之母吧。
  走到对岸,就到了神农祠的脚下。我们抬头仰望,炎帝神农塑像坐卧在一排陡峭的石阶背后,他在高处俯望着前来膜拜的芸芸众生,或祈求雨露,或祈求丰收。我们登上石阶,怀揣着虔诚庇佑的心走向神农,一步一层台阶。我们走了69步。回头看到身后脚下的队友正在缓慢接踵而上,刚才经过的峡谷像一条飘动的绿色绸带,还闪着星星点点的粼光。雪花白石雕制炎帝神农塑像很高大,左手架着耕犁。右手执玉米,炎帝神农氏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始祖,受人敬重。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广场由大理石板铺贴而成,雕像两边对称兼有两间传统民族风格房屋,左为茶展馆,展出的图片文字和茶品都显示着双江茶资源的古老和富足,右为茶艺馆,前来祭拜的游客可以在馆中品尝到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种植出的优质茶品。
  稍事休息,祭祖活动开始。焚香起乐,由当地农民向炎帝神农献上酒水粮食,并用简单的跳跃和舞动表达敬意。祭祖人颂读祭文,围坐在四周的游客和茶人们在虔诚地聆听着,当祭祖人高声喊出一句当地少数民族语来结束祭文时,周围的人群中也附和着喊着这句话,我和一些外地的游客虽然听不懂,但凭猜测十有八九是“吉祥如意”这样的意思吧。
  双江因茶闻名,她是勐库大叶种茶的故乡。炎帝神农尝百草而识茶,是茶之始祖,也是双江人的始祖。祭拜神农是他们神圣的大事,我们这群外来的游客能跟随着他们寻根祭祖,除了爱茶之外,我们更添了一份对双江那些朴实的茶农们的敬重。
  
  普洱茶是怎样制成的
  
  勐库戎氏是双江县最大的茶企业,它的前身是双江自治县茶厂。双江县的大部分普洱茶都是从戎氏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戎氏打响了双江勐库茶的名号,是活跃在双江心脏处的大动脉。
  第二站要去的地方是勐库戎氏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看看普洱茶是怎样制成的。
  带领我们参观茶叶车间的是一个白净的年轻小伙子,别看他年龄不大,他的头衔却不小,他是勐库戎氏的副董事长。参观前,他告诉我们,今年春茶的产量只有去年的60%,茶叶价格有所提升,产量有800~1000吨,至于茶叶整体情况如何。还要看秋茶的品质和产量。谈话间,他带着我们走过几条楼梯,进入专门的参观通道。为了保持茶叶的新鲜和卫生,通道与车间隔着一道玻璃,我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生产运作情况。
  规模最大的是鲜叶车间,长1 18米,最多能容纳250吨茶青。搜集鲜叶是茶叶生产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即使到了茶叶生长的旺季,也极少时候鲜叶能把整个车间装满,今年春茶季时车间里最多装到51吨鲜叶。
  走到杀青揉捻车间,有杀青用的大铁锅,有排风扇,有揉捻机,具体的步骤是茶叶在铁锅中用高温杀青,然后放到揉捻机上进行揉捻制作。器械设备被分成不同的组别,写上编号,方便流水加工。在我们参观时,这个车间刚好歇业,听不到机器和风扇的呼呼声,也看不到工作人员忙碌的样子,甚是遗憾。却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在正门口观看到里面的情景,不用隔着玻璃,还可以闻到茶叶留下的余香,总也有得有失。听介绍。过去茶农都是在自己家里加工茶叶,每人家里一口锅,就算最简易的设备了,现在勐库戎氏把好的鲜叶从茶农家中搜来,进行统一规格的制作。
  经过茶叶挑拣车间,十来位穿着统一的中年妇人在埋头工作。挑拣茶叶是一项很精细的活,所以请来的工人大多是女工。她们的动作很快,眼力也好,用娴熟的手法把糙叶和茶梗挑走。
  最后一道工序是压制成饼,我们到了压饼生产车间。生茶和熟茶的压饼方式不同,生饼用石磨压制,熟饼使用机器压制。至于如何抬起笨重的石磨压饼,戎氏采用了一种很巧妙的办法——杠杆原理。系在石磨上的铁线穿过滚轴,固定在拉闸上,扯动拉闸,石磨抬起,把茶饼放入,再放下石磨,用力按住石磨画着圈子摇晃几圈,就算压制成了。
  离开参观通道,走下楼梯的时候,看到晒青棚,一部分鲜叶正从鲜叶车间运来棚里晒青。这是一个规模很大阳光充足的晒场,距离地面6米左右安装了阳光棚。既可以避开阳光的直射,也可防止雨水淋湿鲜叶。讲解员说,刚开春的时候,阳光比较柔弱,晒青一次要8小时。天气渐热,阳光充足时只需要4个小时,具体晒青时间的把控还要看制茶人的习惯和经验。
  一行的同伴中有人提到普洱茶的渥堆问题,这是很多茶人关注的普洱茶的卫生问题,这位年轻的副董向我们解释,渥堆过程中水质的好坏最关键,连自来水都不合适,因为自来水中有化学过滤成分,他们用的是山泉水。把绳子拉上山,运水下来,引入工厂,这种山泉水干净卫生,如果不是因为微量元素少,是可以制成矿泉水的。
  参观完生产车间,到了品茶时间。走进专门为参观者开设的品茶区时,所有人都感觉走进了普洱茶的王国。环绕品茶区的壁柜上摆放着形形色色的普洱茶,飘散着浓郁 的茶香,如果要把展架上的茶都喝遍,大概要花上几天时间。品茶区的右后方还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在现场压饼。品茶区的入口处,我们见到了勐库戎氏的董事长戎加升先生,他正在为参观者购买的茶饼包装纸上签名。
  勐库戎氏的大部分鲜叶都是从农民手里搜来的,最初是戎加升先生挨家挨户做茶农的思想工作,指导他们按照标准种植和采摘,戎氏与茶农长期签约,签约了还发个小本,上面规定了茶叶标准、收购价格等。戎先生也是农民出身。明白茶农的艰辛。他给我们算着,1斤中档茶叶换8斤米,8斤大米相当于16块钱,1公斤茶叶差不多可以换32块钱。种茶多少,收价多少,茶农付出的劳动才不会亏损,他都算好了。
  广州、西安和湖南是戎加升最早瞄准和开始培育的市场,在普洱茶低迷期,这几个城市的经销商帮助总部销散了不少存货。至于当初选择这几处城市培育市场,戎加升的解释是, “普洱茶有文化有积淀,所以选择这些文化古都开始推广普洱茶,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戎董事长要请我们喝喝展架上最贵的茶,10年的老生普,甘甜顺滑,喝着的人都赞叹“好喝”。喝到陈年普洱,有人就问到神秘的“百年普洱”,戎加升坦言,他没有百年普洱,也没见过,工厂仓库上下,最老的普洱也不过11年,而且普洱茶存放过久,保健物质含量会退化,也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大雪山古茶树群落探秘
  
  出发前一晚,大家都在打探爬大雪山的路程,当地人告诉我们,车子先开到茶叶管理所。然后开始徒步登山,按照普通人的脚力推算,一个来回要将近10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从睡梦中被叫醒集合,整装吃饭后。大约7点出发。虽然是5月天,云南温差大,早晨的微风掠过皮肤冰凉凉的。在车上,带队的人说,看这灰蒙蒙的天,怕要下雨,这对于攀登大雪山无疑是难上加难了。
  果然,车到半路就下雨了,而且是倾盆大雨,山路太泥泞了,车子开不上茶叶管理所,我们被迫中途下车开始步行。顺着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茶管所,体力消耗大半了。海拔1900米的茶管所在山顶,从东望去,周围的山都显得矮了些,茶管所的护林员指着更高的山头告诉我们,“就在大山里,我们双江神秘的古茶树群落林就在那边,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才能往返。”
  1997年,当地人在勐库大雪山中上部的原始丛林中发现了古茶树群落,这是历史性让人激动的发现。政府邀请来中科院专家进行科学考察,经鉴定这群古茶树连片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抗逆性最强、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古茶树群落。
  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双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经专家鉴定,大雪山的古茶树群落是珍贵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对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植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那是一片极少有人去踩踏的原始森林,里面有很多珍稀植被和动物,有太多神奇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秘,所以顶着大雨,我们开始向大雪山的古茶树群进发。
  越往上走,山路越难走,幸运的是,大雨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停了。沿途的风景,除了树还是树。我们踩着厚厚的一地落叶,扶着身边一株株粗大的树,艰难向上。不时还有倒下横在路中的大树挡住我们的去路,树上的叶子还绿着,感觉它还有生命,绕过它们,偶尔看到被我们脚步声惊跑的野生山羊。同伴在一棵树的根部发现了一群野生蘑菇,但是没有人想到拿这些蘑菇下饭,因为野生的蘑菇大部分都是有毒的。渐渐地,目的地离我们越来越近,山路却慢慢消失了,前面没有路了。我们只有跟随着护林员顺着水流攀爬,沾了一身的泥水,到了2号古茶树。很多人歇下了,也有人执意要到顶端去看1号古茶树,其实两棵茶树的距离不远,但是很多人因为这场雨,因为多走的两个多小时,体力到了极限。
  我们几个人组织了一个小分队继续前行,大约十多分钟,我们看到了1号茶树。那是将近3000年的茶树,长到这个年份,所有的生物估计都要成精了。大雪山顶的空气很湿,夹杂着青草树叶的气息,扑面而来的带着露水的风把我们的脸都舔湿了,所有人的头发上都沾着密密麻麻晶莹的小雨露。站在这棵年老的茶树旁,每个人都在惊叹它的庞大、雄壮和它的名不虚传。向上望去,树干上的沟壑像刻画在脸上的皱纹绵延而上,树顶繁茂的枝叶遮住了大片天空,真的不虚此行啊。有人专门带了皮尺,想要确认一下茶树的“胸围”。拉开皮尺,绕上长着青苔的树干,读出数据,将近4米!这意味着要四五个人手拉手才能怀抱树干。有些人在树下找寻着完整的叶片,拍干泥土收进包中,这是很好的纪念品。
  听护林员说,他们是长年累月在山里生活,每天都要在大雪山中巡视,保护这片珍稀的原始植被和古茶树群落是他们的职责。目前,双江全县有茶园面积9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达2万多亩,年产茶叶5D00多吨。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储仓库,孕育了“勐库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仓”的知名品牌。
  回程路上,大家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但是气氛比上山轻松许多。从茶管所回到停车处的途中,遇到几个卖茶的人。都是一些茶农家里自制的毛茶。很便宜,有人掏钱买了几斤。
其他文献
临沧之行,除了一路的茶香和风光,还有喝不尽的好茶。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在临沧所喝过的茶都编上名目摆上餐桌,应该能成为一桌“茶宴”。    在临翔区,我们喝到市面上少有的紫芽茶。它是普洱茶的一种,因鲜叶呈紫色而得名。紫色的出现,也是茶的一种变异表现。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较其它茶叶高得多,这是由于较强的光照和高温能增加了花青素的含量。所以制成的晒青毛茶,苦涩味重,汤色褐绿,叶底呈紫色。  紫芽茶所含有的
期刊
人物名片:谈曙君,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出生于古阳羡陶瓷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及陶艺,多年来收藏老茶壶、临摹古代名家名作,从配练泥土、制作、雕刻、烧制,练就一套全方位的扎实基础。多年来坚持用精细的纯手工紫砂传统制作方法,通过细致的构思和大胆的创作,使作品豁达大度,透过阳刚之气,嘴、把、盖、钮之雕塑装饰,惟妙惟肖,件件作品体现出自身的思想内涵,通过多次全国展览,获奖无数,作品得
期刊
2008年5月29日,在浙江长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通过了“世界饮茶日倡议书”,倡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世界饮茶日”,希望以此引导人们多喝茶、科学喝茶,从而增进身体健康。  2009年4月20日,谷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与杭州八家国字号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杭州市举办。“全民饮茶日”由浙江杭州的8家国字号茶机构于2006年首次发起倡议设立,2009年4月12日正式发出倡
期刊
天色渐暗,风从山岭吹来,吹过山坡,吹过庭院,吹来满袖清凉和山槐花的清香。农历四月雅称“槐月”,是山槐花开放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簇簇斑白掩映在一处处浅绿中,很是壮观。  吃过晚饭,一个人在茶室坐下,煮水煎茶。  水是山泉水。炉用红泥小火炉。将灶膛中烧剩的炽炭加入火炉,扇尽余烟灰烬,待得炉火通红。就可以煮水了。水煎好了,将水壶提离火炉,放在一边。冲瀹绿茶水温不能过高。以九十摄氏度左右水温为宜。此时恰好
期刊
5月14日,一身体闲的打扮,一脸灿烂的微笑,浑身始终散发着活力与激情的世界级明星成龙走进宣武,在宣武区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老舍茶馆、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湖广会馆等地,体验丰富悠久的宣南文化,  在内联升,成龙试穿过一双传统手工布鞋后说: “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古装戏,做工要求比较高的鞋子准备让内联升来做,”此外,他还观看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影像、欣赏了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并在湖广会馆舞台上一试身手。茂
期刊
成都的茶馆历来是艺人会聚之地,城隍庙的茶馆间流落着好些有名的艺人。“忠新金钱板,说书钟小帆。道琴贾树三,川戏康二蛮。”坊间的顺口溜把几位民间艺人传唱得名声响亮。  唱金钱板的艺人叫邹忠新,上世纪40年代,他在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只要有他的表演,茶馆内定是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块竹块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每逢他表演,茶馆的茶能多卖几百碗,所以各大茶馆竞
期刊
紫砂与文化的关系,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人做过一些探讨,但远远没有成为系统之学、专门之学。研究紫砂文化不只是今人的追求,也是前人的美好愿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紫砂大师顾景舟就先后发表论文10篇,在垂暮之年编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成为紫砂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他本想整理出一部历代名师壶谱并逐件加以评点,还想根据多年积累撰写一部中国紫砂工艺史,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
期刊
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遣唐僧侣在携回中国茶种和引进了全套中国饮茶方式(唐式茶会)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茶具。中国茶具成了传播中华茶文化的有力工具。从珠光青瓷到唐物天目,从唐物茶入到交趾香合,古代福建生产的茶具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平和田坑素三彩香合的出土、交趾烧产地的最终确认。为日中茶道文化交流史,增添了至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高兴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日本茶道文化
期刊
清代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春饮宜庭,夏饮宜郊”。时值春末夏初,在树阴下数散落于地的星点日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和煦的春风刚刚好,慵懒的太阳微微暖。只一日,虽说无法品出这深远的成都茶意的真谛,却也被这番别样的舒适陶醉。这一日的美景,端的是“山是眉峰横,水是眼波聚”;这一幕的闲情,忒的是风流浅,云雨深,秋波横,见天真。  相比起中国其它著名的茶与茶道文化城市,成都茶馆的条件可谓相去甚远
期刊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这是首极具有隐士恬淡、旷达之风的诗。可以想象当时是这样的一种场景:赤炎的红轮正当空,照得寂静的山野到处是一派灼人的炎热,连山林中的鸟雀也都懒得飞。静静地躲在树林里避暑。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诗人想起山中的好友家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可以遮遮阴,避避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