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府学胡同小学是一所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学府圣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淀。特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方式,使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加。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视角下,学校将教育的中心调整到“人的领域”,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致力于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办成特色学校系统地联系起来,600多年来,学校传承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将文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并加以
  探索。
  一、挖掘学校潜在特色
  1. 文化领域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府学胡同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建设人文领域国学课程,编写府学胡同小学国学校本教材《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与北京大学的专家及志愿者团队合作,开设“诗经”“论语”两门选修课程。2012年,学校被授予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之际,国学校本教材首发并进入课堂使用。2012年9月1日,学校在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弟子规》《笠翁对韵》《论语》校本教材首发式,中央电视台予以报道。2013年,这三本教材在府学胡同小学朝阳学校投入使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启动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境外游学项目。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2012年,书法小组到丹麦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学校将安排学生赴美游学。
  2. 社会领域
  公民意识教育—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依托传统文化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进入中期阶段,着力探讨学生在社会中,将仁爱及社会责任作为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以仁爱和责任为基础,发展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组织、自我与国家、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人类整体发展关系的能力,获得自我发展的社会空间和方式。
  和谐人际教育—校本研究课题《传承礼文化发展学生健康社会自我的校本课程研究》进入结题阶段,探索礼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班队活动的整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人际交往领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去。
  3. 环境领域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将前沿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课程。学校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室内空气质量與健康”为基础,进行“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课程开发。
  4. 经济领域
  绿色学校建设—开展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从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绿植养殖等方面,对绿色学校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节约生活方式—开展“图书漂流”(图书交换阅读)、“淘米水二次利用”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
  二、特色的实践路径
  1. 细化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生发展目标
  我们做的是为了“人”的教育,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他们是“文化遗产中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时代生活中的人”“成长发展中的人”。我们做的是为了“人”未来的教育。在学业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涉及文化、社会、环境、科学、自我的相关课程,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这是学生享有的权利。在品行上,我们要求学生“约之以礼”,尊重文化与知识,尊重他人,尊重环境、自然与资源,尊重科学与创新,尊重生命与健康,使学生懂得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2. 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
  府学胡同小学坚守“文化立校、文化立行、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正在通过“视野国际化、思想人本化、方式数字化、风格精细化”,构建学府式文化圣园。学校在办学理念中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府学胡同小学的“文化”是一种尊重历史、立足历史、继承历史,同时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塑造未来的文化。
  3. 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路径
  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把环境教育的知识纳入到教学系统当中来。
  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国家课程:渗透联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潜在的课程理论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非德育学科中的诸多德育因素,强调隐性德育因素与显性课程内容的“兼容”与“渗透”。我们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的各种德育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
  地方课程:资源利用。以北京市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润物无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人、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的意识。
  “‘在环境中教育’以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作为教育的中介。其目的在学习中加入现实、相关和实际体验,是学生与环境直接接触来获得对环境的感知。”[1]我们将其转化为“在环境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领域教育”。校园环境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关于环境的教育”: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将前沿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课程;“为了环境的教育”:绿色学校建设—开展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涉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产生的问题,比如资源、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从而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2]“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渗透到传统“礼乐教化”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别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洁.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
  [2]张卫光,孙鹏.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明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BBB14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作业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反馈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渠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对于作业的认识也应该有所进步。但相对于课堂研究,教师对于作业设计的关注与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基于学科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提炼了“梯度”“广度”
许多年后,我们开始回望,那些曾经使自己变成现在的自己的因子、节点。当它们一一在我们面前铺衍开来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一直存在于一个充满玄幻而绮丽的四维空间,那些穿越时间之轴中无数的场景慢慢地放大出来,成为今生今世成长的证据,那些在一瞬间做出的选择、决断终究成为现在已知而那时却无法知晓的未来。  这也就给我们带来了回望的两个视角:一是当年懵懂无知的“我”如何一步一步地穿越教育密林,在艰难困顿中坚守、
【摘 要】中小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存在认识不足、概念不清、目的不明、措施不详等问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从区域层面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建立了机制、经费和人员保障体系,构建了富有“南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区域推进 实施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即通过对劳动知识的运用,在劳动中锻炼技能、收获经验、体会情感、感悟精神,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1]
阅读设计:察言观色读孔子。    设计思路:《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来源于孔子的日常生活,如能把其中生活情景还原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那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可能会更真切具体,学习的收获可能会更多。  表述框架:  孔子是一个______的人,这可以从______看出。依照文本内容,对孔子的神态举止做出合理的想象。  示例:孔子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冉有的话
“确保在2015年以前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儿童及少数民族儿童都能接受和完成免费的和高质量的义务初等教育”[1],是2000年国际社会议定的六大全民教育目标(Education for All, EFA)之一。在中国,全民教育目标(EFA)和同教育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多年来,少数民族儿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联合
读了刘吉英老师《冲破封闭的樊篱,重建开放的舞台》和李莉莉老师《让语文课不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篇文章,忽然想起在后秦时期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中,有弟子须菩提与佛的一段对话: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无上圣智’),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根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
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宽松教育”模式的实践,旨在通过精简每门学科的课时数,摆脱应试教育偏重知识量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充裕的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的能力。“宽松教育”为基础教育阶段日本中小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自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宽松教育”以来,日本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等相应的学习
编者按:  深度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本来状态。但是,当教学简化为记住知识以用于考试时,知识学习就成为与生活相脱离的空转活动,思考力与价值观也渐渐从我们的课堂中抽离出去。种子课,是找回深度学习样式的有效路径。种子课没有套路,没有程序,但有生动的课例。老师们可以在课例的讨论中渐渐掌握种子课的精髓,并将其自如地实现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我們有幸邀请到长期从事教学论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和小学教学一线资
背景介绍    《乡愁》为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个现代诗歌单元,尽管他们从古代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了鉴赏诗歌的经验,但现代诗歌毕竟与古代诗歌有一定差异。此外,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从现代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听说演练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为今后学习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