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面建设,对采集系统各班组员工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采集系统的现状分析及对各班组员工的培训需求调研,立足营销现场一线实际对采集系统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实训设备开发做了初步研究,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采集系统;培训研究;用电信息
作者简介:史兴才(1984-),男,山东沂水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1)王莹(1983-),女,吉林长春人,伊春市电业局营销部。(黑龙江 伊春 15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55-02
2010年,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试点并全面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一线在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省公司依托“SG186”营销业务应用平台,委托东软公司在沈阳搭建了基于B/S结构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从功能上覆盖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各地市公司独立搭建的C/S结构负控系统,当前由于技术原因,并没有从事实上完整融于采集系统)、公变监控系统、低压居民集抄系统,在日常业务机构设置上,市公司营销部采集专责负责协调领导采集系统日常工作,市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管理组采集运维班、抄表催费班(负责315kVA以上的230MHz专变终端与50kVA以上的GPRS专变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购电、远控、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区县分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班、抄表催费班(负责辖区内公变终端与居民表计及其集采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经过2年的运行实践,在安装率和采集成功率等考核指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采集系统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采集系统中,采集运维班(原负控班)负责专变部分的日常业务,由于班组(原负控班)成立时间较长,现场实践磨合充分,在管理与日常业务上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制与技能规范标准,而且锦培中心也建有与营销现场(负控)一致的培训系统,以满足各地市公司的培训需求;分公司计量班及抄表催费班负责的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的工作磨合,给管理与运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对班组员工的技术积累与技能经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促上阵导致不得不面对依赖厂家全面技术支持的窘境。因此,当前采集系统的培训需求主要针对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现状
根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一线实际,采集系统主站软件的设计应当按“一个平台、两级应用”的原则在省公司建设全省统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平台,各地市公司以工作站的方式接入系统。主站的采集前置部分应当具备全省集中部署方式。对于低压公变台区中的居民用户终端和公变终端,采用集中器+窄带载波智能电能表+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的方案,其中,本地信道采用全窄带载波模式,远程信道采用GPRS/CDMA虚拟专网模式,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替代公变终端充当关口表计量的功能。[1]
在系统的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智能电表安装率和日均采集成功率等营销同业对标指标对各地市公司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进行考核排名,其中前者考核系统建设进度,采用工程外包模式,效果明显;后者考核系统运营质量,存在一定的指标不稳定现象,表现为现场终端及表计软硬件故障频发,特别表现在计量长期稳定性及其载波通讯性能上,在表计的故障识别、判断与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目前只能依赖于厂家和少数专责来处理,工作业务量巨大,故障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阻碍了公司同业对标工作质量的继续提升,不利于当前“大营销”体制的优化推进要求,迫切需要对一线员工实施系统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各班组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
2.专业分析与需求判断
从专业角度考虑,当前的困难在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首先,基于国网最新企业规范的终端和智能表计并没有经过市场充分的验证,各种原因的缺陷与故障无法避免,[2]而统一设备招标带来的同一台区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及售后服务扯皮问题加剧了故障的爆发频次。其次,外包业务验收不规范,导致大量故障在运营初始集中式爆发,带来了巨大的运维业务量压力。[3]最后,大量工作标准(技术与管理各方面)的缺失导致日常工作混乱,重复工作较多,运维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了2~3年的运营实践,但仍然很难有效的运维,说明仅仅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并不完善,更实质的在于操作整套系统的电力员工专业素质的问题,在于基层各班组大量缺少技能熟练、独立思考的骨干员工,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业务培训系统帮助一线员工学习成长。
二、培训课程设置
根据现场实际,初步设定采用3天24课时对采集各专业班组人员分批次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如表1所示。
首先,采集系统涉及工种及班组人员众多,采集人员往往局限于本班组负责的流程工作单元内容,但对系统从本地到主站的全流程工作内容缺少真实的认知,既不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不同工种班组间的合作协调。故设置2课时的课程使所有采集人员增加对采集系统的全面认知,增加在终端联调工作中的合作意识;采集系统中安装的集中器与智能表等硬件设备是基于新的国网企业规范设计制造的,其结构原理与现场原有设备有了显著变化,多数采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现场使用维护方法、技巧与经验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考虑到现场人员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实际,对集中器与智能表分别进行4课时与2课时的针对性理论宣贯培训,使其认知智能电表和集中器规范与硬件结构,能够识别电能表提示的各代码符号,掌握独立的查询和设置集中器参数与测量点数据的方法;采集人员日常工作依赖于厂家,不仅在于新设备的磨合过程,更在于本地载波通讯的复杂性与专业载波调试工具的缺乏,发现故障,但不能消耗大量时间定位故障位置和分析故障原因,严重影响了系统运维效率,因此,需通过对典型故障处理的讲授,培养学员分析、判断与处理故障的能力,帮助学员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效排故流程方案是培训的中心内容,通过12学时的学习,使学员可以根据学习的排故流程方法独立的分析、判断与排除故障,提高采集率。其中,有4课时的内容是针对载波故障的分析和载波调试工具的使用,使其对低压载波通讯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分析典型的载波故障现象,辨别不同厂家的载波模块,学会更换载波模块。另外,针对营销现场的热点内容,增加了2课时的最新窃电案例分析,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最后经考核完成培训。 三、实训设备开发
上文的培训内容需要专门的采集实训设备的支持,但是当前主流的采集培训系统并没有适应现场一线的发展速度,以锦培中心2010年配备的某厂家采集实训系统为例,现场终端设备为“四合一”终端,负载采用三相虚功率负荷源模拟,其电压电流分线连接的模式并不适应单相载波表计的仿真,系统设计上采用自行开发的C/S结构,系统培训功能侧重于主站操作,对现场的终端故障模拟并未涉及。从总体上看,只能作为系统的功能展示平台,远远达不到仿真营销现场实际环境、真实复现现场故障、培养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训目的。故根据现场实际,拟搭建一个典型的(手拉手)小区配电台区如图1所示。
一个典型的居民台区由集中器、GPRS智能三相表计(台区总表充当公变终端)、一定数量的计量柜单元(8/12块单相载波电能表每单元,物业共管载波三相表单元)三大模块组成。目前现场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地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与技巧(包括发现、判断、基本工具使用、处理方案、安全措施、技术经验总结积累等各环节)。其中,实训室配电箱后端设置两个并联的1/1隔离变压器模拟10kV配电变压器,隔离变压器后接集中器与GPRS智能表计(两者RS485端口连接,根据现场实际,集中器可与GPRS表统一放置于箱变计量室内,或单独放置于配电网络中心处,前者模拟培训现场接线,后者模拟培训排故技巧),集中器后按照ABC三相每相分别设置三个8单元载波表计量柜(真实配置)模拟至少72户居民用户表计(共144户每台区),每计量柜后配置8单元居民生活负载柜模拟真实负载(必须含有RLC单元),同时考虑到小区物业共管的电梯、水泵(引入谐波干扰)、路灯等单元,需添加三相载波表计量柜及其模拟负载。
为支持模拟系统集中器及表计的数据采集与上传,最大限度重现现场采集工作实际流程,满足采集各部门的培训需要,添加对应的系统后台(软硬件),要求必须满足以下设计要求:支持用户Web方式登录;支持集中器与表计档案创建、查询与修改;支持表计用电信息定时采集与补抄操作;支持漏抄用户信息统计与打印;支持表计直抄;界面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保持一致;支持线损查询与计算。
四、总结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并且最终发展为AMI(高级量测体系)。[4]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搭建一个能完整地仿真采集现场的系统培训平台,满足现场人员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采集系统普及时间较短,国网内部兄弟单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培训平台方案可供参考,需要根据采集一线调研的实践和公司培训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平台的整体结构与优化具体细节;技术上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采集设备运行经验。文中内容仅仅是一个技术参考方案,需要根据实践继续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人力资源部.电能(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369.
[2]马利人,陈俊,叶利.自动抄表系统中智能电能表故障的分析与思考[J].计量技术,2012,(7):39-41.
[3]周春芽,吴志刚.浅谈如何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J].江西电力,2011,35(6):15-16.
[4]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283.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采集系统;培训研究;用电信息
作者简介:史兴才(1984-),男,山东沂水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培训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1)王莹(1983-),女,吉林长春人,伊春市电业局营销部。(黑龙江 伊春 15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55-02
2010年,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试点并全面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一线在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省公司依托“SG186”营销业务应用平台,委托东软公司在沈阳搭建了基于B/S结构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从功能上覆盖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各地市公司独立搭建的C/S结构负控系统,当前由于技术原因,并没有从事实上完整融于采集系统)、公变监控系统、低压居民集抄系统,在日常业务机构设置上,市公司营销部采集专责负责协调领导采集系统日常工作,市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管理组采集运维班、抄表催费班(负责315kVA以上的230MHz专变终端与50kVA以上的GPRS专变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购电、远控、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区县分公司客服中心成立了计量班、抄表催费班(负责辖区内公变终端与居民表计及其集采终端的安装、调试、采集、运维、更换、消缺、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经过2年的运行实践,在安装率和采集成功率等考核指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采集系统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采集系统中,采集运维班(原负控班)负责专变部分的日常业务,由于班组(原负控班)成立时间较长,现场实践磨合充分,在管理与日常业务上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制与技能规范标准,而且锦培中心也建有与营销现场(负控)一致的培训系统,以满足各地市公司的培训需求;分公司计量班及抄表催费班负责的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的工作磨合,给管理与运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对班组员工的技术积累与技能经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促上阵导致不得不面对依赖厂家全面技术支持的窘境。因此,当前采集系统的培训需求主要针对低压居民用户集采部分,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现状
根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一线实际,采集系统主站软件的设计应当按“一个平台、两级应用”的原则在省公司建设全省统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平台,各地市公司以工作站的方式接入系统。主站的采集前置部分应当具备全省集中部署方式。对于低压公变台区中的居民用户终端和公变终端,采用集中器+窄带载波智能电能表+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的方案,其中,本地信道采用全窄带载波模式,远程信道采用GPRS/CDMA虚拟专网模式,GPRS/CDMA方式的三相智能电能表替代公变终端充当关口表计量的功能。[1]
在系统的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智能电表安装率和日均采集成功率等营销同业对标指标对各地市公司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进行考核排名,其中前者考核系统建设进度,采用工程外包模式,效果明显;后者考核系统运营质量,存在一定的指标不稳定现象,表现为现场终端及表计软硬件故障频发,特别表现在计量长期稳定性及其载波通讯性能上,在表计的故障识别、判断与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目前只能依赖于厂家和少数专责来处理,工作业务量巨大,故障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阻碍了公司同业对标工作质量的继续提升,不利于当前“大营销”体制的优化推进要求,迫切需要对一线员工实施系统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各班组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
2.专业分析与需求判断
从专业角度考虑,当前的困难在于新系统、新模式、新设备及其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首先,基于国网最新企业规范的终端和智能表计并没有经过市场充分的验证,各种原因的缺陷与故障无法避免,[2]而统一设备招标带来的同一台区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及售后服务扯皮问题加剧了故障的爆发频次。其次,外包业务验收不规范,导致大量故障在运营初始集中式爆发,带来了巨大的运维业务量压力。[3]最后,大量工作标准(技术与管理各方面)的缺失导致日常工作混乱,重复工作较多,运维效率低下。虽然经过了2~3年的运营实践,但仍然很难有效的运维,说明仅仅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并不完善,更实质的在于操作整套系统的电力员工专业素质的问题,在于基层各班组大量缺少技能熟练、独立思考的骨干员工,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业务培训系统帮助一线员工学习成长。
二、培训课程设置
根据现场实际,初步设定采用3天24课时对采集各专业班组人员分批次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如表1所示。
首先,采集系统涉及工种及班组人员众多,采集人员往往局限于本班组负责的流程工作单元内容,但对系统从本地到主站的全流程工作内容缺少真实的认知,既不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不同工种班组间的合作协调。故设置2课时的课程使所有采集人员增加对采集系统的全面认知,增加在终端联调工作中的合作意识;采集系统中安装的集中器与智能表等硬件设备是基于新的国网企业规范设计制造的,其结构原理与现场原有设备有了显著变化,多数采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现场使用维护方法、技巧与经验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考虑到现场人员的理论基础与工作实际,对集中器与智能表分别进行4课时与2课时的针对性理论宣贯培训,使其认知智能电表和集中器规范与硬件结构,能够识别电能表提示的各代码符号,掌握独立的查询和设置集中器参数与测量点数据的方法;采集人员日常工作依赖于厂家,不仅在于新设备的磨合过程,更在于本地载波通讯的复杂性与专业载波调试工具的缺乏,发现故障,但不能消耗大量时间定位故障位置和分析故障原因,严重影响了系统运维效率,因此,需通过对典型故障处理的讲授,培养学员分析、判断与处理故障的能力,帮助学员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效排故流程方案是培训的中心内容,通过12学时的学习,使学员可以根据学习的排故流程方法独立的分析、判断与排除故障,提高采集率。其中,有4课时的内容是针对载波故障的分析和载波调试工具的使用,使其对低压载波通讯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分析典型的载波故障现象,辨别不同厂家的载波模块,学会更换载波模块。另外,针对营销现场的热点内容,增加了2课时的最新窃电案例分析,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最后经考核完成培训。 三、实训设备开发
上文的培训内容需要专门的采集实训设备的支持,但是当前主流的采集培训系统并没有适应现场一线的发展速度,以锦培中心2010年配备的某厂家采集实训系统为例,现场终端设备为“四合一”终端,负载采用三相虚功率负荷源模拟,其电压电流分线连接的模式并不适应单相载波表计的仿真,系统设计上采用自行开发的C/S结构,系统培训功能侧重于主站操作,对现场的终端故障模拟并未涉及。从总体上看,只能作为系统的功能展示平台,远远达不到仿真营销现场实际环境、真实复现现场故障、培养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训目的。故根据现场实际,拟搭建一个典型的(手拉手)小区配电台区如图1所示。
一个典型的居民台区由集中器、GPRS智能三相表计(台区总表充当公变终端)、一定数量的计量柜单元(8/12块单相载波电能表每单元,物业共管载波三相表单元)三大模块组成。目前现场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地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与技巧(包括发现、判断、基本工具使用、处理方案、安全措施、技术经验总结积累等各环节)。其中,实训室配电箱后端设置两个并联的1/1隔离变压器模拟10kV配电变压器,隔离变压器后接集中器与GPRS智能表计(两者RS485端口连接,根据现场实际,集中器可与GPRS表统一放置于箱变计量室内,或单独放置于配电网络中心处,前者模拟培训现场接线,后者模拟培训排故技巧),集中器后按照ABC三相每相分别设置三个8单元载波表计量柜(真实配置)模拟至少72户居民用户表计(共144户每台区),每计量柜后配置8单元居民生活负载柜模拟真实负载(必须含有RLC单元),同时考虑到小区物业共管的电梯、水泵(引入谐波干扰)、路灯等单元,需添加三相载波表计量柜及其模拟负载。
为支持模拟系统集中器及表计的数据采集与上传,最大限度重现现场采集工作实际流程,满足采集各部门的培训需要,添加对应的系统后台(软硬件),要求必须满足以下设计要求:支持用户Web方式登录;支持集中器与表计档案创建、查询与修改;支持表计用电信息定时采集与补抄操作;支持漏抄用户信息统计与打印;支持表计直抄;界面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保持一致;支持线损查询与计算。
四、总结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并且最终发展为AMI(高级量测体系)。[4]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搭建一个能完整地仿真采集现场的系统培训平台,满足现场人员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采集系统普及时间较短,国网内部兄弟单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培训平台方案可供参考,需要根据采集一线调研的实践和公司培训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平台的整体结构与优化具体细节;技术上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采集设备运行经验。文中内容仅仅是一个技术参考方案,需要根据实践继续研究深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人力资源部.电能(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369.
[2]马利人,陈俊,叶利.自动抄表系统中智能电能表故障的分析与思考[J].计量技术,2012,(7):39-41.
[3]周春芽,吴志刚.浅谈如何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J].江西电力,2011,35(6):15-16.
[4]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28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