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诗意绵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展“基于写作本位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充分把握儿童诗独特的艺术特征,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构建“以文为本读写结合”诗歌教学模式,即“确立目标 尝试自读——感情朗读 体验想象——深入探究 体会诗蕴——诵读品析 大胆创编”,改变了传统内容分析式的儿童诗教学,真正做到指向文本形式的“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一、以文为本 读写结合
  (一)明确教学目标,尝试自读诗文
  基于诗歌体裁的文体特点,以及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假如》这首童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学习本课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3. 品味诗文的词句,进行创造想象,训练语言表达。4. 创编诗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课前,让学生了解神笔马良的故事,再通过自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不幸的西西提供帮助。
  (二)正确朗读诗文,体验想象诗意
  1. 读出节奏。笔者在《假如》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画出诗歌中的停顿(因为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古诗停顿符号)。朗读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停顿符号做到“声断气不断”。最后一句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要读出意味深长,读出自己的想象。
  2. 读懂诗意。在正确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小节朗读、同桌配合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诗歌所描述的大意。再引导学生想象小树、小鸟、西西的不幸遭遇,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对他们的同情。
  (三)深入品读探究,体会独特诗蕴
  《假如》这首诗里“缩着身子”“饿得哭泣”“轻轻叹息”“苦苦等待”等词语用得十分精准,富有童趣,写出了小鸟、小树和西西的可怜遭遇。“的”字短语也不少,“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寒冷的北风”等词语也使诗歌语言更加简练优美。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再谈谈对这些词语的体会;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演小鸟、小树和西西的动作、语言。在诗歌的写作方法上,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笔下所帮助的小树、小鸟、不幸的西西分别代表了植物、动物、人,这样的选材更能体现“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四)拓展想象空间,鼓励大胆创编
  儿童诗具有纯真的童心,韵律流畅、节奏生动,契合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还可利用课文的空白,模仿诗歌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创编。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写诗当作儿童诗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进行“文艺创作”,要求内容要新,语句要优美,还要有想象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旦有这样的要求,学生就望而却步,失去了儿童诗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肯定他们的创意,规范他们的表达,通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实现学生“说与写”能力的提升。
  二、课外拓展 诗集导读
  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美好的,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培养多少诗人,但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虽说低年级的教材中有21首的儿童诗,但占课文总篇目不到10%,以致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了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更多的积累。因此,可以抓住诗歌学习的契机,推荐学生喜欢的诗集,比如,北岛《给孩子的诗》、金子美玲的儿童诗等。课前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诗篇,积累语言。如读金子美玲的《积雪》: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我们一起聊“永恒”是什么,聊“雪”的感受,虽然他们大都不明白,但笔者相信当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诗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三、化文为诗 模仿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笔优美、富有韵味的课文适合进行有个性的诗歌创造。如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文章语句优美,段落结构相似。笔者把课文改编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笔者让学生观察改编后的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接着和他们一起总结出诗歌是分行写,每一小节写一个内容。这里每一小节诗歌都是先写谁说荷叶是他的什么,接着写谁在荷叶上做什么。最后,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着说说,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进行表述。比如,有的学生说: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欢乐的舞蹈。有的学生说:小乌龟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小乌龟在荷叶上/快活地爬来爬去/……
  低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从诗歌的特点出发,学习改编。像这样稍稍地改变课文,就能让学生浸润在诗歌的意境里,让学生尝到创作的快乐。
  童年是如诗的年华,每个孩子眼里看到的都应是诗篇,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孩子的心里,让少年儿童浸润在充满人文关怀和美学慰藉的诗意里快乐成长,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立足于表达,以言语训练为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儿童诗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发生矛盾,往往是由于学生存在着概念空隙与认知盲点所引起。换句话说,课堂中,师生需要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互动,将新知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或将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旧知顺应新知,才能达成数学实现。  一、寻找逻辑与概念间的空隙  【教学片段1】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刚才的故事中提到了一亿粒米,(板书:100000000)一亿,看到这个数你有什么感觉?
期刊
《谈礼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篇简单的说理性文章。薛法根老师执教这一课,既关注文本内容的教学,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要讲礼貌,也学会了如何与人谈礼貌,还初步学习了如何与人说理。  【教学片段1】  师:作者写《谈礼貌》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礼貌。  生:我觉得是希望每个人都有礼貌,让礼貌
期刊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发起“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倡导“深度教学”理念,并在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五省开展深度教学实验研究。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是课程教学的经典问题。
期刊
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创办于1906年,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目前,学校正全力构筑“文化知识”和“特色教育”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建成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地方名校而努力。  一、营造“融合共生”的学校人际文化  1. 注重教师观念引领。教师文化的核心是教师的价值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业精良、师风正派、师行规范的优秀教师队伍。我校
期刊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到明清时期的民间书院、私塾,师生关系主要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的。学生及其监护人为择良师而教可以千里负笈,甚至程门立雪;当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时,可以转益多师或改投他门。教师同样拥有确认或取消师生关系的权力。在这种动态互选的关系中,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道德学问的楷模,教师则将学生看作学术上的同道和继承人。确定师生关系的前提是遵守师门规矩。师生主动选择的资格体现了双方的主体间关系,教师可
期刊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师道”总是与“尊严”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告诉学生“师命难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类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社会的进步,教育对象的改变,使得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悄然变化,“师道尊严”逐渐被“亦师亦
期刊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及整时的基础上,来学习几时几分与几时半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本单元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知识虽在生活中常见,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大多是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而非钟面上的时间,给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多采
期刊
相遇是一种缘分,在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与晓东的相遇,大概是2011年8月,他在腾讯微博给我转来了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一个消息,她正在主持中文台的《走读大中华》栏目,准备做一期关于新教育的节目。我记住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郝晓东。  后来,从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年度叙事中,读到他的故事。知道他2009年邂逅新教育,接触“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历程。知道他从一名中学教师成长为大学
期刊
“图形与几何”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针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特点,且三维、二维、一维图形交替出现,目标要求逐渐提高。在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时,要求都有明显的层次性:从“直观辨认”到“初步认识”,再从“认识”到“探索并证明”。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实现不同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以“认识平
期刊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学生对小学阶段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巩固、运用、提升的过程。但传统的复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训练,十分机械,效果不理想。能否改变一下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让复习课变得有效而有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笔者以“简便运算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为例,以前测为学习素材,查缺补漏,以学定教,对如何让复习课更为有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关注前测,把握起点  复习课针对性要强,教材知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