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染色体多复制起始点的研究进展

来源 :生命的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制起始点是调控DNA复制启动的重要元件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在多种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中预测或鉴定出了多个复制起始点,并通过合成生物学或基因组工程的手段成功构建了能够稳定遗传的具有多复制起始点染色体的菌株.然而现有的生物化学或细胞生物学的相关教材,有关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数目的 介绍尚未对这些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更新和补充.本文对细菌和古菌中已被鉴定或成功构建的具有染色体多复制起始点菌株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完善和补充以往教材中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的知识内容.
其他文献
胞外多糖是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菌体对外界环境、抗菌剂和宿主防御的耐受性.假单胞菌能产生3种与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的核心胞外多糖:褐藻胶、Psl和Pel,它们在细菌细胞中的合成和转运分别依赖对应的褐藻胶、Psl和Pel生物合成系统.因此,本综述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假单胞菌3种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系统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已知结构的蛋白质进行具体的结构和功能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可为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控制策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目的]克隆人γ干扰素(hIFNγ)基因,借助自剪切肽P2A,构建hIFNγ-P2A-RFP(红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转座子表达载体,并在HEK293T细胞中检测其表达水平.[方法]首先,以脂多糖(LPS)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hIFNγ基因;再通过重叠延伸PCR,获得hIFNγ-P2A-RFP融合基因,并将其插入PB002G转座子载体.经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染HEK 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RFP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Nγ蛋白表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核酸扩增技术是分子诊断领域的金标准,然而PCR往往包含多个反应温度,涉及长时间的循环升降温过程,且需要在复杂热循环仪中完成,这些都限制了其在现场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中的应用.与传统PCR相比,等温扩增依靠恒定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短,检测装置简单,能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核酸检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等温扩增检测,通过兼顾微流控与等温扩增两者的优势,能够为POCT分子诊断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平
人体两大供能模式主要是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或脂肪代谢.日常饮食下,身体会优先选择葡萄糖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在限制碳水化合物供给的条件下可以促进机体的脂肪代谢,该饮食模式可能会成为一种改善人类健康的全新的方式.其中,间歇性进食、生酮饮食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运动减肥、代谢疾病、脑部健康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脂肪代谢中最为关键的产物是D-β-羟基丁酸(酮体,D3HB),是组成微生物内聚物聚-D-β-羟基丁酸(PHB)的单体.D3HB是一个能够在不同细胞与组织器官中起到
本文介绍了挪威研究理事会的使命定位、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经费预算等机构概况,梳理总结了该理事会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开展顶层设计和优先发展科研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分析了挪威研究理事会设立的卓越中心项目、研究型创新中心项目、创新与商业化项目、人才项目等的资助项目布局与特点,以及该理事会与欧盟、北欧次区域、欧盟以外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情况.研究发现,挪威研究理事会聚焦生物医药、能源、环境、海洋、信息等重点领域,重视长期、稳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以组织化的研究平台为纽带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是人体正常代谢中非酶催化生成的副产物,主要来自糖酵解.人体内存在数种清除MGO的酶系统,其中以乙二醛酶1和乙二醛酶2组成的酶降解系统最为重要.乙二醛酶1是依赖GSH的关键酶.MGO的代谢受许多因素调节,其中以乙二醛酶1基因表达和基因翻译后修饰的调节为主.MGO是强烈的细胞毒性代谢物,可非酶促将蛋白质和核酸糖基化,不可逆地生成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AGE受体(RAGE)是多配体受体,并与众多
环状RNA作为一种新型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具有稳定闭合环结构的RNA分子.环状RNA因其表达特异性、稳定性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环状RNA参与了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等病理过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预测及耐药性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环状RNA的生物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初步明确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为改善耐药性及发展精确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为了有效指导储层描述、评价及产能预测,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气水相渗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了致密砂岩中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为34.77%~83.78%,平均值为63.86%,T2谱截止值(T2cutoff)为3.86~65.60 ms,平均值为20.96 ms;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受储层物性、润湿性、敏感性、黏土矿物类型、质量分数和粒径共同作用;致密砂岩粒径越细,
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加,神经退行性变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叶变性病(FTLD)和阿尔茨海默病(AD)等)患者脑组织中均能观察到蛋白质聚集形成的包涵体,其中TAR DNA结合蛋白43 (TDP-43)是主要成分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TDP-43基因突变与家族性ALS密切相关TDP-43属RNA/DNA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内多种RNA代谢过程,它可以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穿梭,通过相变诱导胞质和核质包涵体的形成.本文简要总结了TDP-43在体内和体外
脓毒症心肌损伤是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导致的急性器官损伤,以左(右)心室收缩、舒张泵功能受损为特征.尽管经过积极的抗感染、代谢复苏和多器官功能维护,有一部分脓毒症患者在心脏前负荷恢复后,其血流动力学仍然表现为低排高阻(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心排血量降低),归根结底可能是因为心肌线粒体损伤还未恢复.微循环和线粒体的双重作用现在已成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研究热点.而线粒体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病理生理的中心参与者,其结构、数量和功能受损直接影响着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该综述主要介绍了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治疗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