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理解、组织处理:通读全套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掌握教材蕴含的科学方法、分析明确教材的教学意义、组织处理教材、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疏通读懂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组织处理教材
教材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课准备中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教材,从广义上讲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资料、活动指导书、教学音像资料和教学图表等,这里所指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它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分析钻研教材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认为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 疏通读懂教材
首先,通读本学科本学段的全部教材。教师要对教材体系及特点等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高瞻远瞩、纵横自如地驾驭教材。下面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简要整理:(节选自叶尧城、向鹤梅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49、50页内容)
教师只有通读全套教材,才能在纵的方面,既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在横的方面,兼顾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训练。
其次,要细读本学期所教授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内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阅读教材,对每一个概念、定理、法则以及书上的插图、附录、注释、习题等,都要一丝不苟的细心阅读,弄懂弄通。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例2“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教学时,应先拿3个桃,每盘放1个,不能一下子每个盘里放2个桃;在讲例5“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放3盘”时,应先出现一个盘,放2个苹果,再出现一个盘放2个苹果……不能3个盘同时出现,每盘一次放1个苹果。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避免操作的失误。
2 分析理解教材
它是在疏通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教材进行剖析,透彻理解和深入掌握那些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
2.1 分析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
(1)整体结构。这是指本学科各年级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前表所列内容,不再赘述。
(2)单元结构。它是指在某册教材中各单元内容与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是“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的内容,它是第二学段的起点,是在第一学段后,学生有了“长度单位”、“线段”、“角”等一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学段要求进一步对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样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通盘考虑教学,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2.2 分析掌握教材蕴含的科学方法
教材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在阐释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科学方法。教师只有分析掌握教材蕴含的科学方法,才能“授之以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8页的例4,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归纳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从具体到一般加以概括,把规律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归纳(建立数学模型)—说明—验证”。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教师在钻研教时只有掌握了教材所蕴含的分析比较方法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才能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3 分析明确教材的教学意义,体现人文性
教材的内容并不等于教学的内容。只有具备教学意义的教材内容,才是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确定那些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丰富、智能结构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素材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图,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渗透了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节约等人文性教育。
3 组织处理教材
教师钻研教材,不仅要钻进去,而且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对钻研教材所得,进行总结概括、加工处理、优化组合,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教材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我曾对一年级“认识时间”这个单元教材进行过处理,并写有《认识时间教学体会》一篇文章。时间本来就是很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生认识时间时,因“时”与“十”同音,学生把“3时5分”误认为是“35分”,结合本地实际,我把“时”改成“点”;另外,表示时刻用“时”,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用“小时”。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过渡到使用国际制时间单位(时、分、秒)。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我对教材内容也作了一些处理。教学量角时教材未介绍有关量角器的名称,而只让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难道象“中心点” 、“0刻度线”等名称也要让学生去讨论、合作探索得来吗?又比如量角的度数时教材未列出具体方法步骤,只让学生讨论“怎样度量角的度数”就可以了吗?学生知道“两个重合”吗?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倒是列出了3点,这是“亡羊补牢”吗?我认为这两个顺序其实可以调整一下,即:量角时教材应出示方法和步骤,而画角时的方法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归纳。
组织处理教材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 围绕目标
教材的组织处理要围绕教学目标,将贯彻和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3.2 权衡轻重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必须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他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突出重点就意味着要在教材重要的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
3.3 琢磨深浅
教师分析教材要“深入” ,组织处理教材要“浅出”。只有“深入” 、才能“浅出”。
3.4 把握难易
教材的难与易是客观存在的,难既包括教师难教,更主要的是学生难学。从学生角度看,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些在教学参考资料中大都作了提示;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难点不是绝对的概念,学生的情况不同,难点也有变化,对甲班是难点的内容,对乙班可能是容易接受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处理教材,确定教材中的难点。
3.5 循序渐进
教材的叙述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与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相一致。如我对“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看法。
总之,我认为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①文中举例的教材都是指“人教版”教材。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主编的《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年1月
[2] 叶尧城、向鹤梅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王铁军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关键词】疏通读懂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组织处理教材
教材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课准备中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教材,从广义上讲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资料、活动指导书、教学音像资料和教学图表等,这里所指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它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分析钻研教材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认为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 疏通读懂教材
首先,通读本学科本学段的全部教材。教师要对教材体系及特点等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高瞻远瞩、纵横自如地驾驭教材。下面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简要整理:(节选自叶尧城、向鹤梅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49、50页内容)
教师只有通读全套教材,才能在纵的方面,既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又注意教学的连续性;在横的方面,兼顾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训练。
其次,要细读本学期所教授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内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阅读教材,对每一个概念、定理、法则以及书上的插图、附录、注释、习题等,都要一丝不苟的细心阅读,弄懂弄通。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例2“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教学时,应先拿3个桃,每盘放1个,不能一下子每个盘里放2个桃;在讲例5“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放3盘”时,应先出现一个盘,放2个苹果,再出现一个盘放2个苹果……不能3个盘同时出现,每盘一次放1个苹果。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避免操作的失误。
2 分析理解教材
它是在疏通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教材进行剖析,透彻理解和深入掌握那些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
2.1 分析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
(1)整体结构。这是指本学科各年级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前表所列内容,不再赘述。
(2)单元结构。它是指在某册教材中各单元内容与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是“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的内容,它是第二学段的起点,是在第一学段后,学生有了“长度单位”、“线段”、“角”等一些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学段要求进一步对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样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通盘考虑教学,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2.2 分析掌握教材蕴含的科学方法
教材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在阐释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科学方法。教师只有分析掌握教材蕴含的科学方法,才能“授之以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8页的例4,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归纳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从具体到一般加以概括,把规律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归纳(建立数学模型)—说明—验证”。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教师在钻研教时只有掌握了教材所蕴含的分析比较方法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才能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3 分析明确教材的教学意义,体现人文性
教材的内容并不等于教学的内容。只有具备教学意义的教材内容,才是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确定那些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丰富、智能结构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素材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图,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渗透了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节约等人文性教育。
3 组织处理教材
教师钻研教材,不仅要钻进去,而且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对钻研教材所得,进行总结概括、加工处理、优化组合,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教材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我曾对一年级“认识时间”这个单元教材进行过处理,并写有《认识时间教学体会》一篇文章。时间本来就是很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生认识时间时,因“时”与“十”同音,学生把“3时5分”误认为是“35分”,结合本地实际,我把“时”改成“点”;另外,表示时刻用“时”,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用“小时”。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过渡到使用国际制时间单位(时、分、秒)。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我对教材内容也作了一些处理。教学量角时教材未介绍有关量角器的名称,而只让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难道象“中心点” 、“0刻度线”等名称也要让学生去讨论、合作探索得来吗?又比如量角的度数时教材未列出具体方法步骤,只让学生讨论“怎样度量角的度数”就可以了吗?学生知道“两个重合”吗?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倒是列出了3点,这是“亡羊补牢”吗?我认为这两个顺序其实可以调整一下,即:量角时教材应出示方法和步骤,而画角时的方法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归纳。
组织处理教材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 围绕目标
教材的组织处理要围绕教学目标,将贯彻和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3.2 权衡轻重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必须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他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突出重点就意味着要在教材重要的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
3.3 琢磨深浅
教师分析教材要“深入” ,组织处理教材要“浅出”。只有“深入” 、才能“浅出”。
3.4 把握难易
教材的难与易是客观存在的,难既包括教师难教,更主要的是学生难学。从学生角度看,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些在教学参考资料中大都作了提示;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难点不是绝对的概念,学生的情况不同,难点也有变化,对甲班是难点的内容,对乙班可能是容易接受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处理教材,确定教材中的难点。
3.5 循序渐进
教材的叙述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与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相一致。如我对“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看法。
总之,我认为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①文中举例的教材都是指“人教版”教材。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主编的《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年1月
[2] 叶尧城、向鹤梅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王铁军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