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有一定关系,对大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及大学生个人应了解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的准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促进自我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89-03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包括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五种类型。[1]职业锚是个体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职业锚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职业锚的开发认定,前提是理性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判断,即大学生对自我才干、能力的剖析,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树立,对自我需要和动机的自省和确立。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启发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和形成。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校通常都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职业认知的开始。当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是职业选择,经过择业阶段的摸索后,才比较清楚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进而慢慢调整考虑职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许多大学生职业选择上十分困惑和无助。所谓职业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如何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指理想和志向比较清晰,能够比较准确地自我评价,可以评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样就很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人的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相匹配。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职业认知清楚准确就能够比较容易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差异比较大。大学生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征,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得人才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正确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运用较好的处世方法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向,对他们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人生价值。
(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等问题经常被大学生们提起。当代大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心里都没有底,困惑太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表现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职业的选择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决定着未来个人的定位和发展趋向。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发展,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都不一样,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情感因素、能力、个性特征都不一样,即使是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获得的现实机会也是有很大差异。许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就认真考虑符合自我的个体特征以及现实机会,尽量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职业选择初期,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个人等途径获得。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逐步成熟,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职业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对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逐步明确和清晰起来,形成了职业生涯的预期,甚至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特征等,密切关注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发展情况,积累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以便正确选择职业。
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是职业锚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与开发主要是對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提升。首先,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越清晰,评价越客观,则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大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职业判断和职业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倾向。此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推动大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形成自己初步的早期职业锚。最后,动机、理想、需要、目标、抱负等方面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通过审视自我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逐步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职业锚。大学生职业锚的确立,关键是对其个体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性格特点、个人特质着重培养自我认知,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导向、调控等作用,激发对自身职业选择的需要和动机,唤醒情感、意志与理想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心态和拥有反思进取的精神,循序渐进,科学择业、敬业、乐业。 (二)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心态稳定的关键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情绪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它是贯穿在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特点能在职场环境中与人相处融洽,寻求合作,在所属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自信地面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虚心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上级领导、同事学习,沟通交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找到工作的愉悦感,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提升自我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在职场中,良好的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使得人的心态更加平和,在工作中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更能肯定自己的长处,对自己有足够信心,受到外界负面信息影响时并不灰心丧气、自怨自艾,而是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鼓励,向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号,将心思意念集中贯注在工作中,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学习、主动创造,自我调适,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直面挑战工作中的困难,通过自身的情绪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非智力因素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企业招聘时更多地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催化剂。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应热衷于一切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因此,兴趣能推动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表现持续学习的决心和热情,激发其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保持持久与专注。同时这种热爱学习、乐于思考的特性也促使其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未来的职场竞争并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品质,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减少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多思考多观察,熟悉管理流程、实际操作环节,勤于积累,将自己置身于企业、组织、团队的立场中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四)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发展进步的保障
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表明:93%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应尽快适应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换,把自己融入到企业组织中思考问题。职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体现出自我价值,同时也满足组织或企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有效地控制情感、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智力因素中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使人充分融入职场团体当中,认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清楚企业的目标方向。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就是要恪守人际交往的规则,做到平等待人,热心助人,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要克服人际交往中一些心理障碍,克服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態度与人交往,将一切建立在平等、融洽的沟通交流基础上,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面对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强调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责任编辑:曹鸿骅)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89-03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包括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五种类型。[1]职业锚是个体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职业锚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职业锚的开发认定,前提是理性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判断,即大学生对自我才干、能力的剖析,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树立,对自我需要和动机的自省和确立。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启发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和形成。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校通常都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职业认知的开始。当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是职业选择,经过择业阶段的摸索后,才比较清楚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进而慢慢调整考虑职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许多大学生职业选择上十分困惑和无助。所谓职业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如何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指理想和志向比较清晰,能够比较准确地自我评价,可以评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样就很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人的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相匹配。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职业认知清楚准确就能够比较容易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差异比较大。大学生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征,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得人才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正确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运用较好的处世方法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向,对他们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人生价值。
(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等问题经常被大学生们提起。当代大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心里都没有底,困惑太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表现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职业的选择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决定着未来个人的定位和发展趋向。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发展,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都不一样,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情感因素、能力、个性特征都不一样,即使是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获得的现实机会也是有很大差异。许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就认真考虑符合自我的个体特征以及现实机会,尽量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职业选择初期,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个人等途径获得。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逐步成熟,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职业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对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逐步明确和清晰起来,形成了职业生涯的预期,甚至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特征等,密切关注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发展情况,积累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以便正确选择职业。
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是职业锚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与开发主要是對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提升。首先,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越清晰,评价越客观,则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大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职业判断和职业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倾向。此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推动大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形成自己初步的早期职业锚。最后,动机、理想、需要、目标、抱负等方面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通过审视自我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逐步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职业锚。大学生职业锚的确立,关键是对其个体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性格特点、个人特质着重培养自我认知,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导向、调控等作用,激发对自身职业选择的需要和动机,唤醒情感、意志与理想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心态和拥有反思进取的精神,循序渐进,科学择业、敬业、乐业。 (二)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心态稳定的关键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情绪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它是贯穿在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特点能在职场环境中与人相处融洽,寻求合作,在所属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自信地面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虚心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上级领导、同事学习,沟通交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找到工作的愉悦感,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提升自我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在职场中,良好的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使得人的心态更加平和,在工作中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更能肯定自己的长处,对自己有足够信心,受到外界负面信息影响时并不灰心丧气、自怨自艾,而是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鼓励,向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号,将心思意念集中贯注在工作中,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学习、主动创造,自我调适,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直面挑战工作中的困难,通过自身的情绪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非智力因素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企业招聘时更多地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催化剂。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应热衷于一切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因此,兴趣能推动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表现持续学习的决心和热情,激发其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保持持久与专注。同时这种热爱学习、乐于思考的特性也促使其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未来的职场竞争并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品质,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减少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多思考多观察,熟悉管理流程、实际操作环节,勤于积累,将自己置身于企业、组织、团队的立场中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四)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发展进步的保障
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表明:93%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应尽快适应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换,把自己融入到企业组织中思考问题。职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体现出自我价值,同时也满足组织或企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有效地控制情感、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智力因素中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使人充分融入职场团体当中,认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清楚企业的目标方向。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就是要恪守人际交往的规则,做到平等待人,热心助人,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要克服人际交往中一些心理障碍,克服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態度与人交往,将一切建立在平等、融洽的沟通交流基础上,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面对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强调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责任编辑:曹鸿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