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挥自我,这对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地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以下做法:
1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上我组织了优点“轰炸”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出某某某同学上地理课的优点或长处,使这位同学感受到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消除了刚上地理课时的低落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喜欢上地理课,喜欢自己的同学,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平等的学习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认同感。我在地理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位置”,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世界主要的四种类型,探究每种类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同学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认真。而且每个同学基本都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改进措施搬迁到东营的水稻种植业上来;有的同学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牧场和大牧场放牧业结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则把东营河口区的上农下鱼新型的混合农业和一般混合农业作比较并借鉴;有的同学描述说,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使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在生产和谐统一,实现土地利用的实质问题等等,学生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是教师给他们探究时间,创设位置的结果。通过这种位置的创设,学生不仅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当然这种“位置”的创设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可以是语言的表达、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是上网查询资料、板书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融汇到集体,投入到学习园地之中,那么如何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位置”呢?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理特长,并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第二,对有地理知识素质而没有挖掘出来的同学要帮助他挖掘出来,促进提高;第三,对那些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同学要根据他的个性发展倾向,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3.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地理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外调查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活动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深入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情绪,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创设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上我组织了优点“轰炸”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出某某某同学上地理课的优点或长处,使这位同学感受到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消除了刚上地理课时的低落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喜欢上地理课,喜欢自己的同学,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平等的学习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认同感。我在地理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位置”,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世界主要的四种类型,探究每种类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同学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认真。而且每个同学基本都能抓住要点进行分析,有的同学把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改进措施搬迁到东营的水稻种植业上来;有的同学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牧场和大牧场放牧业结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则把东营河口区的上农下鱼新型的混合农业和一般混合农业作比较并借鉴;有的同学描述说,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使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在生产和谐统一,实现土地利用的实质问题等等,学生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是教师给他们探究时间,创设位置的结果。通过这种位置的创设,学生不仅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当然这种“位置”的创设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可以是语言的表达、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是上网查询资料、板书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融汇到集体,投入到学习园地之中,那么如何在班级中为学生创设“位置”呢?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理特长,并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第二,对有地理知识素质而没有挖掘出来的同学要帮助他挖掘出来,促进提高;第三,对那些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同学要根据他的个性发展倾向,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3.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地理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外调查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活动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深入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情绪,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