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55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社会参与,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11-07
  
  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正式提出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此后“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尊严”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老年工作基本原则。结合目前我国政府提出“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等口号,通过社会参与来实现老有所为,从而树立老年人积极的老年生活观,建立老年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市Z社区①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现状及形成原因。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面向老年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同时,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走访了12位老年人。
  一、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分析
  社会参与的指向是社会,即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强调的是“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本文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界定为老年人重新进入社会,实现和其他个体、群体或者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联系,具体包括政治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文化活动参与以及社区活动②参与。
  具体来看,Z社区老年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的参与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Z社区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政治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社区居民选举、党组活动及其他。调查显示,有30%的老年人参加过党组活动,并且是党组织关系在本社区。60%的老年人表示没有社区居民选举的意识,认为那是由“固定人群”参加的活动。对政治活动参与的认识上,41.7%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34.3%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提高社会地位,10%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了解国家时政,14%的人认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参与意愿上,74.5%的老年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参加,15.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参加。
  从表2-1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老年人参加政治活动的最多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健康、空闲时间和政治政策,分别占到33.3%、28.3%和20%。
  (二)社区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经济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有收入的工作 、高档消费、投资股票和基金、存款及其他。调查显示,95%以上的老年人以“存款”为主要的经济活动,12%的老年人参加过有收入的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工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参加有收入的工作的老年人同时有存款这项经济活动,所以存款和有收入的工作的比率是有交叉的。)而高档消费、股票基金参加过的老年人很少,只有3%的老年人表示有买基金的意向。
  从表2-2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老年人来说影响老年人参加工作的原因的主要是身体条件和空闲时间,分别占35%和25%。社会政策如就业机会少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占到了16.7%。
  (三)Z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文化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主要涉及到了:老年大学、养生保健活动、琴棋书画、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及其他。调查显示Z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参与主要集中在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两项上上,分别占到35.5%和33%,15%的老年人会参加琴棋书画的活动,主要是社区的各类兴趣队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相关活动,10%左右的老年人会经常参加一些养生保健的讲座活动,主要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参加过老年大学的仅为5%左右。85.6%的老年人表示文化活动的参与主要是娱乐为主,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参与不多,有的话就是涉及到保健养生的讲座,多为居委会主办,次数也不太多。
  从表2-3中可以看到影响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因素中,身体健康和空闲时间占据重要位置,分别为33.3%和25%。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占到20%,老年人在文化活动的选择时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意识,主动性越来越强。
  (四)Z社区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为了对前面提到的社会参与内容做补充,本研究在社区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侧重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参与的调查,主要涉及到了:邻里朋友聚会、社区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及其他。调查显示,43.5%的老年人参加过朋友聚会,16%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者和公益服务。
  在参与意愿上,65.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邻里朋友聚会这样的活动,20%的老年人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意向。
  从表2-4中可以看出,影响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活动参与的第一和第二因素是身体健康和个人兴趣,分别占到35%和25%,参与活动的满足感为21.7%,处于第三位。
  二、 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
  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对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分析,本文归纳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调查发现,在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身体是老年人考虑的第一要素。在谈到老年人参与意愿较高,但是参与程度较低的经济活动时,很多老年人都以身体条件不好为由解释,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谈到:“我的老伴以前是教育工作者,退休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原来的单位也说要返聘他,他也想去,这么早退休也没什么事情。但是最后也以身体条件不允许拒绝了。我们想现在老了,身体好才是最大的福气,这样子女也少操心。” ①
  谈到除了有收入的工作和存款之外的经济活动,如股票、基金、消费,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那是年轻人的爱好:“这些活动首先必须得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的经济观念可能也相对保守。重要的就是那些活动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刺激了,我们的身体和精力真有点吃不消。”②身体健康是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的寻求各方面保护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暗示和支持。因此这个时候身体健康便成为了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目标。
  2、“社会参与”观念的淡漠,家庭事务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尽管一部分老年人才退休之后依然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仍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和当时特定的社会件的限制导致当前的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一定关联,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调查中一位老人就讲到:“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年轻人都很费力,我们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以前的那些经验现在估计看起来价值也没那么大。”③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老年人只是选择呆在家中料理家务,照看孫辈,或者做一些消磨时间的活动,即使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才也大多闲居在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同时,除了老年人自我对“社会参与”概念的淡漠外,老年人注重的是家庭角色的扮演和发挥,并在空闲的时间能够满足自己如锻炼身体、娱乐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对于一些费时间费力气的活动就不再考虑或是考虑的少了。
  3、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55%左右的老年人在选择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多选择与自己利益或是其他内容相关的活动。一位参加社区治安志愿巡逻队的老人这样讲:“参加这个活动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考虑,平时没什么事情,这样(巡逻)其实也占不了多少时间,还能让自己觉得更有安全感。而且说实话,做志愿者让别人觉得是一件挺光荣的事情,不用太累,还能得到一些鼓励。”①在做事情的时候,老年人更多的会去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得失。
  在社区领域中,居民是理性的社会行动者,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自己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不但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一位居委会工作者表示:“我们组织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其实也是有些鼓励的,老年人么,对这些小东西还是比较在乎的,如果光荣榜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他们甭提多开心了!奥运期间我们就给老年人发过奖状,虽然不值钱,但是他们都很看重。”②社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比较少,而且对于居民个人来讲,他们是不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区别不是很大, 60%左右的老年都认为社区参与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基本上不会获得什么认可和鼓励。没有什么刺激的动力,加上对家庭更加注重的观念,于是老年人也就不愿意花费大量宝贵的参与成本去参与社区事务。
  (二)社会因素
  1、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
  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是影响老年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35%老年人怀有较高的就业意愿,但实际的就业率却处于较低水平。除了一部人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就业机会,就业领域中的年龄歧视这个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这样讲到:“让我们出去工作也得有适合的,像那些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他们可能有返聘的机会,比如说老师啊,而且工作也不会太辛苦,对我这样以前在铁路单位工作,做列车员,现在人家总不能再让我们去吧。一看我们是老人,估计乘客都不放心,的确有些事情我们可能真做不来。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的。”③可以看到就业机会的缺乏影响着老年人对于再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忧虑使得很多老年人将活动的参加更多的寄托在具有正式意义的机构上,如社区居委会的活动。但是作为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社区,在活动的组织途径和机会的提供上也显示出了“无力”。调查中谈到是否参加如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时,12.4%的老年人表示想参加但是不知如何参加。社区参与条件的缺乏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客观因素。
  2、社会及家庭传统观念作用,支持力度低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方面不仅仅是受到市场调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治和文化因素。一位受访的居委会工作者表示:“对于老人工作,我们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一种服务的心态来看待。参加活动我们也怕有风险,万一有问题,这个责任谁来负。”④对于老年人的习惯性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组织者的考虑。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希望父母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时间长了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老年人自己的想法。社会对老年人的定位影响着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的形成和完善,家庭对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却制约着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动力。
  现代社会和家庭虽然也在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具体的实行中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局限于娱乐休闲活动的类型上。社会并未把老年人真正当作一种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力资源来对待并加以开发。
  3、社会公民精神的缺失
  公民精神的缺失会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整个社会关系与生活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这种发达的家庭主义,使得中国的居民普遍缺乏公益心和公共精神,从而影响到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1](32)老年人更多的满足的是自己家庭的和谐,对于他人的事情则关注很少。社会参与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公益性和志愿性质,如果大家都没有自愿服务他人的意识和精神,社会参与也就无法深入下去。与此同时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老年居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者谈到:“Z社区的老年人参加活动基本上都是自愿参与,但是自愿参与、经常性参与的是有固定群体的。这么说吧,大约200多人,占到五分之一的老年人,不管是我们社区活动,还是他们自己活动,都参与的挺积极的,其他的老年人调动的效果不明显。”①
  三、理论分析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看到,Z社区老年社会人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也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总体来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时间分配较少,参与的频率较低,参与的内容涉及面较单一、范围较窄等方面。参与程度最高、意愿最强的是文化活动。老年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活动。除了身体因素和时间因素这两个参加活动的必要条件外,个人的兴趣和满意度及家庭事务的考虑安排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生活状态,老年人多以“满意、还可以”来形容,从侧面表现出有些老年人已经体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在“老有所为”上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1、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既有社会系统功能的缺失,即社会资源的缺乏,包括社会可以提供给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机会、参与的途径、参与的机构等,也有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作用。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的条件。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是需要城市社会来满足的。[2](21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依然具备参与社会的条件和意愿,这与目前社会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程度较低是不匹配的。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系统特定功能需求的满足需要由系统特定的部分来承担,但是就目前而言,能够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功能实现的“特定部分”却存在著功能发挥的欠缺,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面。通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对于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支持都存在局限性。作为老年人目前社会活动的主要平台,社区组织在推进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全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区在内的各类正式化的体系并没有表现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制度性支持,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在思想观念的践行中,都存在着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积极反应。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中提出:“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广泛公认的价值和坚实的内在文化,就会大大推进角色扮演者(个体行动者)角色形成过程和需求意向的协调。[3](44)
  因此,社会系统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体的行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虽然积极倡导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仍然占据很多人的思维,而这种对老年人的印象在调查和访谈中也能体会到,包括老年人本身在内也接受了“只要身体健康,不给家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就是最大的贡献了”。这种观念将老年人的角色更多的束缚在了个体和家人的圈子里,将儿女的日常生活安排好成为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而这也被社会所接受。这种固有的内在文化一方面是社会传统观念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切合了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心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扮演,最主要的是在家庭和同辈朋友、邻居间这种互动中进行的,这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老年人发挥更为广阔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削弱作用。同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公民精神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热情。“个人”、“家庭”观念的不断强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程度的降低,这些社会观念也是老年人所经历过的。因此,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可,同时这种观念对于老年人自我认识自己的老年角色,以及参与社会,形成自我的行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功能分析
  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社会影响下的个人观念的作用。但是,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角色意义和功能却是无法代替的。
  从功能主义理论角度来分析,老年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下降实际上是源于老年人对社会所发挥到的作用的下降,即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的降低。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逐渐退出了社会经济生活,使得老年人发挥社会功能的的方式和途径受到阻碍,之前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显功能”不再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老年人对于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潜功能”的发挥上。[2](218)我国社会中,很多老年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着年轻人,如料理家务、照顾孙辈等。老年人的经验以及各种经历对于子孙辈都是社会体验的一种参考和影响,传统观念中老年人的地位决定了老年人传承着社会的文化价值,他们行为所蕴含的深层次作用,对于整个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老年人这种家庭个体的“潜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社会对于老年人的主要认识。老年人也将对家庭发挥的作用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很多老年人都将家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认为自己只要开心、没有病痛、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参与的类型上更多的倾向于休闲型、娱乐身心的活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社会参与应有的公益性和志愿性则没有太多涉及。这种“潜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是社会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對自我认识的影响。社会需要老年人发挥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承作用,这需要老年人走出“个体性”的圈子,能够将参与融入到更为广泛性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更多的社会参与来进行继续社会化,实现老有所为,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并能发挥出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社会倡导积极的老龄化战略,侧重老年人的角色和价值发挥,老年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的“潜功能”不仅仅是对于家庭物质和情感纽带的支持,还需要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公益性质的回归。很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参与对社会的重要影响,缺乏对于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忽视了社会参与所能带来的社会作用,目光仅局限在参与带给自我的作用上。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就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家庭事务的处理和观念会影响到子孙辈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因此,老年人的潜功能的发挥不能仅仅是对家庭的支持和回归,需要的是对整个社会作用的发挥。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维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既能发挥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即利用自我的群体优势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能在参与中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正视自己的位置,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都是继续社会化的体验。
  (三)几点建议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正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4](6)。本文认为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既需要宏观层面上即各类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制的确立,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发掘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更为人性化的社区环境。也需要从微观着眼,发掘和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和热情,鼓励老年人转变其对自身消极的角色定位,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创造具有社会意义和得到社会承认的新角色,将视野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投射出来,不断提高自我的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宇栋.城市老年居民社区参与研究[D]. 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4).
  [2]陈涛.老年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 济宁学院学报,2010,(8).
  [4]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和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文成)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有非常大的变化,从相差数倍到相差上百倍。为探讨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有如此大差别的主要原因,使期刊影响因子既能体现学科内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差别,本研究结合JCR数据从理论上分析了学科内期刊数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随着学科内期刊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比较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的大
期刊
〔摘要〕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繁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其中温州商会作为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经济领域的社会组织,在推动温商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分析温州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演化所经历的阶段,可以探索温州商会今后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第三部门;温州商会;政府;前景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031-05 
期刊
〔摘要〕话语标记是为进行中的话语提供语境坐标的语言手段,well、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具有连贯和指别功能,并在不同语境坐标中呈现出其话语标记功能的复杂性。作为语境坐标的话语标记有助于增强话语连贯,但话语标记不是必不可少的连贯手段。well、 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可视为多功能的语境线索。  〔关键词〕话语;标记;连贯;语境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
期刊
〔摘要〕文章以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为对象,将教民在日常生活及义和团运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的信仰状态与行为状态结合起来考察,从宗教信仰的形成、发生及其对教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的信仰特征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耙梳和剖析,由此揭示中西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中国下层社会冲突、离合与熔融的过程。  〔关键词〕乡土;宗教信仰;天主教;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通过研究E地铁工地的老一代农民工,发现受制于城乡制度区隔、社会区隔、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工作场所的劳动关系以及家庭生计维系等多重结构因素,老一代农民工在工作场所采取了生存伦理的日常实践策略,并在行动层面表现出总体服从的特征;而在劳动权益受损时,则发展出以农民工身份作为武器的维权策略,并伴随维权目的的达成而强化对农民工身份的认同。概言之,在多重结构因素约束下,老一代农民工基于当前利益计算的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论文发表情况正被日益广泛地用于评价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得作为承载科研成果载体的科技期刊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简称JUSTB)为案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在2001—2007年间刊登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载文情况、引文情况、基金项目、论文作者情况、被引频次、h指数、即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访谈和标准化访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代课教师年龄大、教龄长、贡献大、精神可贵,但工资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弱势地位凸显,身份焦虑感强,正常权利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心理状态明显。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正视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借鉴国际上的作法,对代课教师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等方
期刊
〔摘要〕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至关重要。国内相关研究只使用了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来衡量健康水平,然而健康是多维的,该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度量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还同时使用短期疾病冲击、疾病史、身体质量指数、营养摄入等多个健康指标。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没能完全揭示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包括其在内的各个健康指标均为此可以提供相对独立的
期刊
〔摘要〕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