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写实油画中的人文精神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新写实油画以一种艺术形式,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将西方油画继承下来。这种新写实主义有别于20世纪伊始的古典写实主义,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不仅强调了人价值的重要性,也显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先从中国新写实油画的发展概况出发,再以画家忻东旺的绘画作品为例,从其技法和画面两点剖析,深入说明人文精神在其画面中的体现,最后概述人文精神在中国写实油画中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中国新写实油画;人文精神;忻东旺;社会边缘人
  一、中国新写实油画的发展概况
  1.1中国新写实油画的背景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国情甚危,社会动荡,使人们的审美局限于一目了然的画面上,写实主义无疑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在“85美术新潮” 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劇烈冲击,进而促进了中国新写实主义的探索热潮。这种艺术现象正是中国这十年来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射,不但为历史和时代所造就,更是画家们对架上绘画的思索与探究的必然成果。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国家不再封闭落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逐渐形成学术自由探讨的生动局面,画家们在各自不同的心态下,寻找着中国油画的发展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经济上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飞速,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品位都发生极大变化,一些出生于60年代的新生写实油画家也在新的文化氛围里迅速成长起来,相比较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油画中的人文精神截然不同,他们的绘画已经没有那么多沉重的使命感和拘谨的教条性,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自我表达,更多的是从小我出发,与社会现实接轨,形成多个时代符号,建立起与传统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新写实主义风格。
  1.2中国新写实油画的现状
  中国现时代的油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于一种错位的历史时期。“85美术新潮”的到来打破了中国油画创作还不具有独立地位的僵局,油画重返本来面目,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图像时代对于架上绘画的冲击,多媒体的介入使得油画家们的绘画语言种类渐多,除此之外,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和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也将中国新写实油画挤到墙角,那些苦守于写实主义的画家的状况也并不轻松,除去现实问题,还面临着忠于自我还是忠于油画的两难问题。这不仅仅是中国新写实油画的现状,甚至是整个架上绘画的现状。
  二、 以忻东旺画中的边缘人形象为例
  忻东旺是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农村的他作品以社会边缘形象居多,其中农民工是主体。正如刘骁纯先生所说“许多艺术家,或悲悯、或同情、或揭露、或调侃……往往以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从上而下地俯视农民企业家和农名工,而看忻东旺的画,那些变异的农民好像就是从农村走入都市的忻东旺自己,或他的父老兄妹。忻东旺对那些人身上的一切问题都投入了极大的理解,一如对自己身上问题的理解。忻东旺的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民本思想。”
  2.1从技法上分析
  2.1.1油画刷子的运用 忻东旺的画作从起稿到结束,都会用刷子来完成,其中会用到揉搓、拍打、勾线等技法。
  揉搓 一般用于处理平滑的皮肤,用笔或手削弱笔触并使得两色块衔接自然,多为画女性肖像。
  拍打 用大刷子在有颜料的地方进行拍打,可形成一定的肌理效果,增强画面层次感。
  勾线 用笔顺着人物结构进行勾线,这一技法来源于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2.1.2刮刀的运用
  刮 在绘画过程中对于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或多余笔触可用刮刀刮去,使得画面平整舒适,人物的衣饰上也可刮出底层,更出效果。
  砌 这一技法是忻东旺通过观察生活的启发,将颜料故意不调匀往画面上堆砌,随着手法的移动颜料在画布上也有混合,从而产生奇妙的效果,色彩关系更加丰富。多用于额头、颧骨、鼻梁等,其厚重感很好的表现出面部结构。
  划 多出现于衣袖、裤子的缝纫处和鼓起的边缘,用刮刀来回划,更容易作出层次和肌理,多用于处理细节处。
  2.2从画面上分析
  忻东旺以几近变异却又不脱离写实的创作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咄咄逼人的视觉力量的肖像,形态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顺着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好似能够 触到人物的灵魂。
  《诚城》绘于1995年,于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上获得银奖。干净利落的笔触和对比鲜明的色块将几个农名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每个人的脸上都饱经风霜,流露出疲惫又无奈的神情,简素朴实的气质溢于言表。忻东旺说:“他们竭尽全力以博得自己希望中的收获,但无论如何也舍弃不了肩头沉重的包袱。因为这包袱是他们心灵着落的地方。这是无往的寄思,可谓众志成城。”
  《早点》绘于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画中的人物正如画作的名字一样正在热闹的吃着早点,油腻的桌子,上锈的铁凳,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出落的生动自然,仿若真人。画面中并没有多么鲜亮的颜色和多么优美的姿态,朴素厚重的画风使得画中的生活氛围异常浓厚。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便是画家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时代的人文关注。
  三、 人文精神在中国新写实油画中的价值体现
  3.1人文精神在新写实油画中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的表现需要通过社会现实作为载体,一旦脱离社会背景,人文精神将毫无价值。它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关怀,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的关怀需要。中国新写实油画中的人文精神可概括成是艺术家立足于对现实生活之上,通过对精神层面和物质需求层面的自我表达,或从中凸显时代问题,或侧面影射现实生活;或批判,或怜悯,或讽刺,或赞扬。艺术家们以不改变客观现象为前提,再通过油画的语言将其表达,例如忻东旺的作品《早点》、刘晓东的《都市猎手》等,作品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纪实性、直接性,对于看客来说是印象深刻又令人深思。快速发展的经济导致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忙碌的脚步也慌乱走出“快餐文化”,使人们对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感受麻木不仁。艺术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文,缺乏人文精神的艺术便没有意义,油画更是没有了精神价值,由此,中国新写实油画当中的人文精神必不可少。   3.2人文精神对新写实主义的影响
  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为标志,“将中国油画从‘伤痕美术’的情节中解放出来,引领中国艺术家跨越以苏联模式为基本框架的革命现实主义,直接溯源于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由此而开‘生活流’和‘乡土情’之先河,建树了中国油画的又一里程碑。”画面表现作者以纯真的心灵所面对的一个真实世界,不仅带有创作者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也蕴含了作者深刻的理念思索,使以往假大空的理论指导下的某些主题性、情节性及政治图解式的作品显得苍白。
  90年代的中国油画正经历着从观念到语言的变化,尤其在写实油画领域中,原本的权威退到了边缘,“图像时代”似乎来得太快,传统的东西难免有些猝不及防。忻东旺的画面特点也说明了这一时代的艺术观念和造型语言上的特点。恰恰是以近距离的观察和审视,表现了最底层的边缘人形象,这种独特的绘画手法和艺术视角,使正常镜头下的现实转化成超常现实。宽大厚重笔触和简约概括的线条将油画语言的长处发挥的恰到好处,将绘画对象身上的朴素气质完美结合,每个细节都表达了画家对社会边缘人物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将中国新写实油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鉴于以上总结,对于当下的油画创作环境来说,突破新的写实主义风格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传承。中国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动,致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迫于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促使当代写实画家们对于现实生活时常需要保持着一颗善于发掘、细腻敏感的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文,关注生活。新写实油画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总是离不开新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其中透露出的人文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所要展现的元素,这种人文精神又是整个社会生活所存在的意义。
  注释:
  [1]刘骁纯:《忻东旺与新写实主义》[J]《中国美术馆》2005.12期,第43页
  [2]刘淳《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07 第243页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07
  [2]刘骁纯:《忻东旺与新写实主义》[J]《中国美术馆》2005.12期
  [3]水中天《对当代中国油画的观感和思考》[C] 美术观察,2002第06期
  作者简介:
  夏宁静(199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学位,華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场舞成为了一项中老年人喜爱的社区健身运动。在这项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却引发了舞者与周围居民的深层矛盾,特别是某些地区舞者和居民“口水战”,“地雷战”和“轰炸战”不断升级更是将广场舞推到风口浪尖。究其原因发现,噪音影响,运动场所不足,制度不健全和中老年人健身娱乐形式单一等因素造成群体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冲突,提高公德意识,规划健身活动
期刊
摘 要:主要概述甘孜地区的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在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是很重要的。甘孜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破瓦法、送殡、水葬、吊祭等内容。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关键词:藏族;水葬;仪式过程  对于藏族的丧葬习俗,学界已多有研究,但内容一介绍和探讨起源这居多。由于藏族的丧葬习俗具有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很多学者的话题。由此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文化艺术瑰宝,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河州贤孝是流传在临夏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河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古称,贤孝是因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演唱内容而得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论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引言:  河州贤
期刊
【摘 要】 方闻所著的《心印》与王伯敏所著的《中国绘画通史》同为我国当代画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巨著。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先笔者就以初步的学习为基础,将这两部巨著进行对比,以期通过大概的分析,促进对这两部著作的了解与学习。  【关键字】 心印;中国绘画通史;唐寅  众所周知,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通史》正属于“通史”类。而我国的通史类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47年,唐代
期刊
摘 要:电影道具设计是电影中再现时代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为电影表述的故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空间环境,道具设计既要与历史时代相符,又要与导演的创作意图相符,要从形态、色彩、材质等知觉要素中寻找设计规律,最终完美地表达电影内容。  关键词:探寻;电影美术;道具设计;形态;色彩  1 引言  电影是一门包括了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等的综合性艺术,电影美术是美术与电影嫁接产生的。电影美术涉及的
期刊
距离国家艺术基金《中原弦索乐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工作结束已有近两年时间,我与导师陈艳教授及其他学生们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2016年格外炎热的夏天。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财务部设立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自2013年设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已经资助扶持了一批优秀剧目、剧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摘 要:1981年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举行古筝这一单项专业比赛,在我省还属于首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文章通过对于大赛分析和思考,从中总结了诸多收获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对于这届比赛的重新关注及重视。  关键词:古筝;泉城之秋;比赛  1981年9月21日至23日,山东省第一届古筝比赛在济南文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大赛是第一届“泉城
期刊
摘要:音乐会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综合性音乐教学评价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班级音乐会”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并根据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制定了音乐会评价设计方案,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评价;班级音乐会;中小学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指出:“评价语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开发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寻找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湖北古村落大余湾的基本状况和大余湾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余湾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希望能对中国众多古村落以借鉴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余湾;SWOT
期刊
【摘 要】 配价分析法是从化学中借鉴过来的一种方法。朱德熙先生率先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中,开始了汉语动词研究的新领域。目前,汉语语法界在动词配价的性质、确定配价的标准以及辨别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关键词】 汉语语法;动词;配价分析法  一、化学中的“价”配价的含义  化学中的概念是为了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是取氢原子为一份,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喝多少个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