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摁住那“标准的蝴蝶”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mesee_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让老师有意无意的“标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近日,知乎上的一个话题——“学校是如何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的?”引发不少人跟帖讨论。
  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例证学校、老师或者低端的教育和标准答案,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如果你细细品读,又会觉得他们有些“以偏概全”。影响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倘若把扼杀创造力的黑锅全部强加给学校,抑或是把所有老师都看成是“刽子手”,那是绝对不合适的。
  不过,我们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因这个理由置身事外,我们有些行动确实是对孩子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阻滞。如,对似乎有“扰乱标准课堂氛围”的学生答案,不肯下功夫去引导,总喜欢强力刹车,硬扳方向,希望学生“理解”老师,“紧跟”老师,“准确”地配合,顺利地达到备课时的预设效果;再如,时常以“目前学习的知识和你们的能力”为“标准”,限定学生必须用何种方法完成某种类型的题解……教学有方,前提是知生、识生。没有知生的透彻和识生的周全,老师难免会做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无意伤害”。
  作为学校的校长,要督促教师少用各种“标准”制约孩子,首先要做好问题的发现者。对此,建议从“四多”入手。
  一要多进课堂。这个“进”应该是广义的,有“身进”和“心进”之分。“身进”,如预约听课、推门听课;“心进”,如倚窗而观、隔墙侧耳、悄悄走过……“身进”,虽然老师有注意,有准备,但可以发现长久形成的“痼疾”;“心进”,老师们没有警惕,则能看到些许“不经意”。二要多与教师打成一片。校长不要高高在上,有时间不妨来到教师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信马由缰地闲聊,甚至开开玩笑也无碍,既可以融合关系,也可以从言谈举止中收集到信息,发现问题。三要多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聊聊老师,当然现在的孩子很“老成”,不少学生很注意说话“艺术”,校长要听到真话,既要俯下身来真诚与孩子交流,还要有保护意识,绝不能让说真话的孩子出现难堪与尴尬。四要多看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日记、作文等,更是他们每每诉说衷肠的处所。
  校长要会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校长不要受制于当下“民选校长”的理念,从少做“臭人”少打墙的角度行事。对那些看似无大碍的教师中的非正常“标准”,应敢于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及时与当事老师交流。显然,教师“统一要求”学生,图的是省事,为的是应试,有悖于现代教育宗旨。但责任并非完全在教师个人,当前教育上深厚的现实土壤责任也不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教师教学时,往往只看学生考试成绩。鉴于此,校长要坦诚地与老师们做探讨。我的观点是——出于“功利”的这种“统一要求”,怎能让学生的创造力长上腾飞的翅膀?你的动机尽管是不坏的,我理解你,但教师是个良心活。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教师始终最应关注的,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掌握技法,使他们能够自主学、终身学上去。
  解决教师中存在过多“标准”的问题,校长可以“举案说法”,当然只谈现象不涉及某名老师。可以通过教科研例会、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进行面上的点醒和要求。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少“自以为是”地用过多的非常规“标准”去固化孩子的思维。要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老师只做“忠实的听众”,因为倾听是理解、尊重、接纳,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懂得教师很多的“顿悟”都是从孩子的回答与质疑中引发的。虽然孩子的有些回答,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达不到老师们的“期望值”或没有多大意义,但他们的回答和提问都是经过了一定自我思考的,兴许这其中就有那么一、两处值得肯定和弘扬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中的某些也许正是老师备课中的遗漏。如果老师保持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认真地倾听,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还可以提醒我们的老师——不少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从师生的问答中发现并撰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有见地的“教学一得”,让同行、朋友受益,让教育因他而进步,让自己因倾听而扬名。
  同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可能会有的各种直接的或变相的所谓“标准”,它就好似亚马逊雨林的“蝴蝶”——虽说初始条件十分微不足道,但它的翅膀偶尔“振动”,经过不断放大,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的检视和纠正,让它渐渐成为教师的习以为常,一旦被教育和教师所默许,成为“潜规则”,再经过周而复始一代代的沿袭与发散,或许将来就会成为打击教育的“强台风”,教育或许就得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固化的所谓“标准”,虽是出在当下,但无疑害在将来。所以,希望我们的校长主动去摁住那只能扰动教育的“标准的蝴蝶”,让它少振动,最好是不振动。
  (作者系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校长)
其他文献
解决普通中学办学同质化现象,品牌打造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普通中学办学形式、思路和模式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转换发展模式,提升办学品位,推进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一所好学校应具备品质和品位两个要素。品质即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同,培养品行好、素质高的学生;品位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先进办学思想和理念。品牌的确立来源于同行、专家的尊重与认同,来源于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来源于办学理念、模
期刊
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举办地——海南三亚香格里拉度假酒店的会议室变身课堂——台下的“学生”是100位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入选者,是中国数百万优秀乡村教师的代表;台上的“老师”是放下教鞭20年的马云。深夜,看完这节“课堂”视频的我无心睡眠,奋力书写下千余字短文《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算是对此事表达了一个鲜明的反对、反感态度。十个月后,偶然看到《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对此事的客观点评,启发我应该用更加
期刊
今年10月27-28日,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支持,《学校品牌管理》杂志主办,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承办的“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百位教育专家峰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教育专家就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展开了研讨。  此次峰会是继6月23—24日中国百位名校长峰会、7月23日教育企业峰会后,《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再一次对“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组织
期刊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同样的家庭作业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完成的难度是不尽相同的。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很难独立完成,便自然求助于家长。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未能正确理解题意,无法辅导,学生便容易跟家长闹脾气。久而久之,家庭作业成了家长的负担,甚至为家校共育埋下了一枚不定时炸弹。  其实,家庭作业是老师用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老师有必要及时处理此类矛盾,以避免家长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
期刊
环顾湖南省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教师阅览室,舒适恬静,温馨雅致,老师们在茶香中荡涤心灵,重构世界。  据了解,为了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升教师内在气质,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在2013年辟出80多平方米专用区域来设计、建设“郡园书屋”,藏书包括教育教学专著及期刊,还有文学类、休闲类期刊与图书。学校还会根据老师们列出的个人书单进行采购,以增强不同老师的阅读兴趣,满足更多的阅读需求。新学期开学时,老师们需递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则提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化中小学校的生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为此,本刊节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7年3月面向我国7000多名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生态教育现状调查情況,望给中小学校提升生态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接近九成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表示明确支持,但其获取生态环境知识的主渠道却是媒体(网络、电
期刊
中国的课改何去何从?如何从课堂教学改革转型为课程改革?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如何从课程来打造学校品牌?2016年12月9—11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探讨,让我们一起听听全国学校品牌大会总顾问、《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如何说。  《学校品牌管理》: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与往届相比有什么新的亮点?  王永江:课程就是本次大会的亮点。因为课程就是学生的精神食
期刊
教育立足当下,继承过去,面对未来。  作为广东广雅中学128年来首任女校长,叶丽琳校长身上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面对着未来的挑战,对当下的教育有着新”发现”。  叶校长担任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四年,第一年面对全校的演讲主题即是“广雅,让你发现最好的自己”,第二年演讲主题是“发现,让成长更完美”,第三年演讲主题是“发现,让生命更精彩”,今年的演讲题目是“发现自我,创造未来”。  发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  学
期刊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寻找新突破口,可以考虑学生社团活动的校本课程化设计。  校本课程,即以校为本的课程。它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情,而非闭门造车想出来或一时兴起喊出来的。纵使学校管理者,或是课程开发者有再大胆的发展规划,有再前卫的教育理念,有再标新立异的实施方法,但凡脱离了学校的现实土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终归会化作镜中花,水中月。  因此,源于学生的需求才是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动因,绝不
期刊
让特色课程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品牌课程,服务特色学校建设大局。  课程作为学校的核心产品,承载着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任。而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特色课程是实现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是,由于很多学校对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出现了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不分、特色课程与育人目标关联不大、特色课程缺乏操作可行性、特色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导致“特色不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