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课教学设计要“四有”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授课解决了学生因疫情无法返校上课的问题,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向全区学生上好一堂网络直播课。
   笔者有幸参与香洲区网络直播课的授课团队,下面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为例,谈谈对上好一堂网络直播课的几点思考。
   一、有“纲”
   既指“课程标准”又指落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在设计一堂网课的时候,先不妨结合课程标准揣摩编者目的,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然后再从学情分析上,审视是否符合学生阅读的需要,是否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等一步步地提高,进而综合分析,确定这节网课的学习目标。
   基于此,我把《无言之美》的学习目标定为:
   1.识记积累“寂寥”等生字词,能读会写会运用。
   2.跟大师学论证: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3.跟大师提审美:了解美学观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会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这个学习目标的设计既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而且紧扣单元学习目标——“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积累美学观点”,同时也关注了学情,解决九年级学生对学习简单议论文写作的需求。
   二、有“生”
   此次香洲區网课运用“彼雍德”授课系统,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每节课有两名学生、一名辅导老师参与线上的实时互动,其他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收看直播,课后还有辅导老师在线答疑和跟进辅导。
   真正的好课堂,老师的眼中一定要有“学生”,要重视互动与生成。如果课堂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是一言堂,这不是教育的倒退吗?难道因为是网课就可以不关注学生了,只是简单地讲完课文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并修改《无言之美》的教学设计,重新加入了很多师生互动的活动,力求以线上同学的互动反馈推进课堂,让没有参与到线上互动的同学也有代入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例如我把教学环节变成课堂活动,同学们会以“画廊员工”“诗词大会选手”“古代宫廷鉴画师”等身份参与到课堂互动。课堂不再是主讲老师自己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网课受到空间、技术等限制,学生会对课堂有疏离感,如果授课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眼中有“生”就会拉近和屏幕前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进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眼中有“生”,才会课堂得“生”,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才会有成为一节好网课的可能。
   三、有“趣”
   对上直播课的老师来讲,“课堂纪律”不太可控,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屏幕那头的学生是不是在听课同时又摸出iPad等。所以网课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必须能用更多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如何将一堂网课设计得既完成学习目标又有趣不浮夸,我的理解是抓住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做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乐趣。
   我在《无言之美》的教学设计中,紧扣一个“美”字,从“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这一话题导入,提升学生兴趣;又从“中国近现代最懂美的人”讲起,激起同学们的探索欲望,以“跟着大师学论证”“跟着大师提审美”两个角度完成课堂教学。
   在文脉梳理时,我和在线辅导老师配合,根据学生自学后的练习反馈调整教学预设,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的内容不重复讲,学生有疑惑的地方重点讲,紧扣课堂生成,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重难点突破时,我侧重于体验式活动,以“赏画、鉴诗”等,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让课堂不那么生硬,不那么枯燥,让课堂有趣起来,特别是老师监管不容易到位的网课,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会让屏幕前的学生心不在焉甚至失控,这时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好。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想做到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多费巧思,尽量让自己的设计“有趣”“有意思”些。
   四、有“效”
   网课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外,还必须货真价实地讲出知识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时刻刺激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但学生水平各不相同,以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让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在同一堂课中获益呢?我的做法是,教学设计体现知识的梯度,线上教学解决共性问题,线下辅导解决个性化问题。
   在《无言之美》的教学设计上,我把“生字词”的识记积累也作为了学习目标,对优生而言通过理解与运用的方式落实,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课堂上也有学习和强化环节。再例如,我以课文为范例,带领同学们学习“递进式”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触类旁通,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会有相应的收获,再通过课后写作训练的跟进反馈,线下辅导,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递进式”论证结构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学有所得。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艺理论类作品,所论述的美学观点相对枯燥难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立足文本,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三个情境,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着力点,为他们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联系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达成学以致用的“有效课堂”。
   以上是我对如何上好一堂网络直播课粗浅的思考,我深刻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网课的不易,授课老师们要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心力与智慧。
  附:
  《无言之美》简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寂寥”等生字词,能读会写会运用。
   2.跟大师学论证: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3.跟大师提审美:了解美学观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会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寂寥”等生字词,能读会写会运用。
   2.跟大师学论证: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荷马史诗》对世界第一美女“海伦”的记述导入。
   二、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朱光潜:美学大师: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可见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三、检查预习,基础知识巩固
   1.读一读,请你记住“我”
   意蕴( )附丽( )姑且( )笼统( )
   娥眉( )寂寥( )谚语( )
   心旷神怡( )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那么,《桃花源诗》是怎样的呢?  晚年的陶渊明,已经看透了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社会现实,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写道: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
端午节前后,陪妻和女儿以及外孙女往四马路购物。广场有“应节塑像”:中秋是嫦娥,农历新年是财神爷;端午节,当然轮到屈原了。此类塑像我向来不很留意。譬如财神爷,总是一个样儿——谁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儿?至于嫦娥,也同为神话人物,只要塑成个古典美女就行。  这一次,却令我刮目相看。不同于嫦娥和财神爷,屈原到底是名列史传的古代大诗人,虽没人见过他,诗人却有作品传世,而这作品便成为历代画家按图索骥的灵感来源。“
塔拉·韦斯特弗,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本书被比尔·盖茨评为年度荐书NO.1,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
充满渴望的目光,透过已有些许铁锈的护栏,游离到了窗外面的世界,不甘地回首望向堆积如山的国庆作业,眼中的它们仿佛也已锈迹斑斑。  静谧的房间里,唯独空调仍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呼呼声,但它所释放的丝丝凉意,并未抚平盘踞在男孩心头的燥热,倒是周围随意摆放的杂物,令男孩心中的不快如火上浇油。  “咔——”不知过了多久,房门被打开了。房里的灰尘们好像因为这室内浑浊空调气中被注入一丝新鲜空气而感雀跃,四处飘动起来
家里做了简装,玄关处需要一幅装饰画,于是上网搜索,结果系统推送一大批有关“鹿”的各式挂画。这才忽然意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鹿”这种温顺可爱、体态矫健的动物,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集合了人们渴望得到的许多美好寓意。  首先,“鹿”是美丽的代言。“丽”的繁体字“麗”,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就是“鹿”。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丽”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就会发现,它的造型很像一只鹿,长着一对美丽的角。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综观2019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
本文提到的“烧脑”科普综艺节目,你关注过吗?读完本文,你会不会怦然心动?周末就跟着这些节目点燃一下自己的大脑吧?  网罗图像识别等领域的顶尖人工智能技术,足够酷炫;充满悬念的“人机比拼”和极具未来感的悬浮“太空舱”观众席,吸睛无数——作为国内首档聚焦智能科技的科学挑战类节目,央视播出的《机智过人》成为近期荧屏“爆款”。  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引领荧屏“文化热”之后,今年暑
“3月5日,今天我看到很多人帮助老师开锁”“3月10日,六年级3班的同学把倒了的队旗扶了赶来”……杭州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杭师附小)的好人好事本,就挂在班级后面的黑板边上,只要发现了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做了好人好事都可以记录在上面。虽然每件事都非常简单平常,但让人心里暖暖的。  好人好事本在25年前一度是校园里非常流行的。学生们相互收集每天看到的好人好事并记录在本子上,但是随着新学校的建设
古典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解读。诗歌意象的形成,是隐喻与转喻的应用结果。传统文体学认为隐喻与转喻是修辞格,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与转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眼前所见之“象”、心中所念之“象”,在人思维的加工下,被赋予了更深至的情思。诗歌通过“象”,传达“意”,构建出相对完整的隐喻桥梁,其中包含着从思维到语词的运动转化过程。因此,解读诗歌,需要咬文嚼字,透过
【作者介绍】  白先勇,台湾作家,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文学创作硕士。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和高濂的《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