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邓昌成先生,广东三水人,字勉斋。香港杨氏太极拳总会总教练,香港国际八卦掌学会会长、养心武艺总会总监、养心太极学会主席、香港友声印社社长、西冷印社社员、韩国篆刻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台湾篆刻学会会员等职。现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警察书画会、净宗学会篆刻班导师。他有着传统文化人的庄重与修养,他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更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方面功力深厚。出版有多部中、英及西班牙版武术专著。
走进邓昌成先生的雅室,完全被浓鬰的中国风所吸引,书籍、印章、篆书、隶书、工笔琳琅满屋,令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这更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传承。邓昌成先生,有着传统文化人的庄重与修养,熟悉他的人敬佩他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他更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等中华传统武术,功力精湛。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内外兼修,正如其名字所蕴含着的那样:文武昌瑞,为者常成。
天道酬勤,铸就一身技艺
邓昌成先生祖籍广东三水,怀着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开始了漫长的文化之旅。艺术道路孤独而艰苦,不是出於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就拿篆刻来说,这门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汉字特有艺术,讲究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以字法、刀法、章法三项要素结合,来製作印章。
一位傑出的篆刻家,首先必须对书法熟稔於心,才能在篆刻上得心应手。他深谙其道,勤奋练习,早年已打下扎实的书法基础,在篆刻中反复练习,终成自我风格。他擅长细碎行刀,後於硬朗之粤派刻法尤为创新,以鸟虫篆印名於港。“艺术路上,得到名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我们以前说,天分很重要,其实好的指导才能发挥自己的天分,一个好的老师给你一个计划带领你前行,比自己摸索有效率得多。”回忆往昔之路,他庆幸艺术历程中遇到的名师,其篆刻宗秦师汉,兼及皖浙流派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诸家,所作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浑厚苍古,但都有着独特的风格,行家一眼即能看出是出自邓昌成先生之手。
而对武术的痴迷,也是自小开始。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邓昌成先生太极拳师从杨氏太极传人,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柔和轻灵、刚柔相济。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武术,作为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形意拳则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於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力亦是最快,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很难想象能有人在诸多拳法之间转换自如,邓昌成先生做到了。在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就有对中华武术的描述,王家卫以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深情而诗意地追忆了民国时代的武林,其中就有对八卦和形意拳法的淋漓展现。“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乎?”的台词依然响彻心底,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中华武术已传播至世界各地,邓昌成先生秉承着世代名家的手艺,薪火相传,武德与武艺融汇在一招一式中,彰显着凛然正气。
开班教学,只为文化传承
在香港,为生计奔波,做过多年的会计师,只能用业餘时间探索中华文化,之後他辞去工作,把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开始了传授技艺与不断求知的历程。向他学习武术者,有本港人士,还有大量外国人,这也验证着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外国人学武比香港人要刻苦,看教学的书看得很仔细,站桩让他们想站多久就能站多久,即使满头大汗,再发抖也不移动。”相比之下,香港的学生做同一个动作坚持不了多久,没有外国学生专注,不免让人担心国粹的继承:“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比香港人练得好,所以有人会问我为什麽老教外国人,我说因为外国人学得好而认真,他们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坚持一个动作一个半小时不动是没有问题的。”从他的讲述中透露着无奈,如今年轻人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邓昌成先生毅然前行。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当年李小龙的风靡世界,让世人知道了中华武术的博大与厚重。“以前我们学习武术,是出於兴趣,並没有说要强身健体,但不知不觉中,卻能达到这个功效。”想必许多外国友人,能夠从武术中让身体受益,更能从武术中领略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
而作为如今在香港说来比较少有的篆刻名家,上门求学者自然众多,邓昌成先生向学生们悉心教导,盼望这门古典技艺能夠得以普及。“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形态,十分讲究功底。比如我们要建一栋楼,要先有根基和图则,稳定平衡,不能坍塌,之後再考虑设计的特色,篆刻也是如此,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再寻求自己的格调。”他希望将三十多年来的篆刻技艺,与学生分享,共同探索与进步,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工匠”的骄傲与喜悦。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昌成先生即被誉为“海峡两岸印艺交流的桥樑”,他担任香港友声印社社长,为内地与台湾的篆刻艺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香港《大公报》、台湾《近代广东印人遗作汇编》也有对其的介绍,台湾《印林》杂誌还有其受邀发表的稿件。足可见在金石篆刻界中邓昌成先生的影响力与成就。此外,邓昌成先生还是西泠印社少有香港社员之一,该社创建於1904年的浙江杭州西湖,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能夠成为其中一员,可见其业界地位。
默默坚守,
一个纯粹的文化人
教书育人,佔据了邓昌成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虽已到退休年纪,但仍坚守着心中的领地。畅叙未来,他打算出版数本外文的武术书籍,供对武术感兴趣的外国人学习参阅。“英文版的形意拳及西班牙文的形意拳、意拳书籍已出版,而有关介绍八卦掌的英文和西班牙文的书籍正在筹划中,太极拳书籍準备在香港出版。”
每本书都是图文並茂,附上了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和八卦掌的套路招法,也按照多年来的习武经验,制定了练习计划,中外朋友可以通过书籍对照练习,並按计划推进,邓昌成先生发扬中华武术的良苦用心,让人敬佩。他欲整理出版篆刻的发展史,详细介绍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篆刻发展历程並做图文对比,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也是第一个做如此细緻工作的艺术家,现正寻求赞助及出版社,著作成书,让後人有据可查。
邓昌成先生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希望能夠借助现代科技,对普及中华文化有所帮助。他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修图、成稿、整理、再出版。而教学中,他也常运用现代通讯的便利,让学生们把篆刻好的印章图片通过网络发送给他,再做指导修正,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有时也应用电子邮件远程参与篆刻展览,有感时代的飞跃发展,为他带来一些关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考。
习武四十餘载,以武德及武艺行走江湖,把传承中华武术为己任;书画古朴篆刻,艺海无涯苦坐舟,向世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邓昌成先生,是一位纯粹的文化传承者,他也把这些当作神圣的事业,他希望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思索、追逐、默默坚守,文武之间,张弛有度,尽显大家风范。
邓昌成先生,广东三水人,字勉斋。香港杨氏太极拳总会总教练,香港国际八卦掌学会会长、养心武艺总会总监、养心太极学会主席、香港友声印社社长、西冷印社社员、韩国篆刻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台湾篆刻学会会员等职。现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警察书画会、净宗学会篆刻班导师。他有着传统文化人的庄重与修养,他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更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方面功力深厚。出版有多部中、英及西班牙版武术专著。
走进邓昌成先生的雅室,完全被浓鬰的中国风所吸引,书籍、印章、篆书、隶书、工笔琳琅满屋,令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这更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传承。邓昌成先生,有着传统文化人的庄重与修养,熟悉他的人敬佩他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他更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等中华传统武术,功力精湛。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内外兼修,正如其名字所蕴含着的那样:文武昌瑞,为者常成。
天道酬勤,铸就一身技艺
邓昌成先生祖籍广东三水,怀着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开始了漫长的文化之旅。艺术道路孤独而艰苦,不是出於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就拿篆刻来说,这门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汉字特有艺术,讲究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以字法、刀法、章法三项要素结合,来製作印章。
一位傑出的篆刻家,首先必须对书法熟稔於心,才能在篆刻上得心应手。他深谙其道,勤奋练习,早年已打下扎实的书法基础,在篆刻中反复练习,终成自我风格。他擅长细碎行刀,後於硬朗之粤派刻法尤为创新,以鸟虫篆印名於港。“艺术路上,得到名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我们以前说,天分很重要,其实好的指导才能发挥自己的天分,一个好的老师给你一个计划带领你前行,比自己摸索有效率得多。”回忆往昔之路,他庆幸艺术历程中遇到的名师,其篆刻宗秦师汉,兼及皖浙流派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诸家,所作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浑厚苍古,但都有着独特的风格,行家一眼即能看出是出自邓昌成先生之手。
而对武术的痴迷,也是自小开始。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邓昌成先生太极拳师从杨氏太极传人,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柔和轻灵、刚柔相济。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武术,作为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形意拳则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於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力亦是最快,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很难想象能有人在诸多拳法之间转换自如,邓昌成先生做到了。在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就有对中华武术的描述,王家卫以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深情而诗意地追忆了民国时代的武林,其中就有对八卦和形意拳法的淋漓展现。“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乎?”的台词依然响彻心底,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中华武术已传播至世界各地,邓昌成先生秉承着世代名家的手艺,薪火相传,武德与武艺融汇在一招一式中,彰显着凛然正气。
开班教学,只为文化传承
在香港,为生计奔波,做过多年的会计师,只能用业餘时间探索中华文化,之後他辞去工作,把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开始了传授技艺与不断求知的历程。向他学习武术者,有本港人士,还有大量外国人,这也验证着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外国人学武比香港人要刻苦,看教学的书看得很仔细,站桩让他们想站多久就能站多久,即使满头大汗,再发抖也不移动。”相比之下,香港的学生做同一个动作坚持不了多久,没有外国学生专注,不免让人担心国粹的继承:“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比香港人练得好,所以有人会问我为什麽老教外国人,我说因为外国人学得好而认真,他们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坚持一个动作一个半小时不动是没有问题的。”从他的讲述中透露着无奈,如今年轻人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邓昌成先生毅然前行。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当年李小龙的风靡世界,让世人知道了中华武术的博大与厚重。“以前我们学习武术,是出於兴趣,並没有说要强身健体,但不知不觉中,卻能达到这个功效。”想必许多外国友人,能夠从武术中让身体受益,更能从武术中领略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
而作为如今在香港说来比较少有的篆刻名家,上门求学者自然众多,邓昌成先生向学生们悉心教导,盼望这门古典技艺能夠得以普及。“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形态,十分讲究功底。比如我们要建一栋楼,要先有根基和图则,稳定平衡,不能坍塌,之後再考虑设计的特色,篆刻也是如此,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再寻求自己的格调。”他希望将三十多年来的篆刻技艺,与学生分享,共同探索与进步,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工匠”的骄傲与喜悦。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昌成先生即被誉为“海峡两岸印艺交流的桥樑”,他担任香港友声印社社长,为内地与台湾的篆刻艺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香港《大公报》、台湾《近代广东印人遗作汇编》也有对其的介绍,台湾《印林》杂誌还有其受邀发表的稿件。足可见在金石篆刻界中邓昌成先生的影响力与成就。此外,邓昌成先生还是西泠印社少有香港社员之一,该社创建於1904年的浙江杭州西湖,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能夠成为其中一员,可见其业界地位。
默默坚守,
一个纯粹的文化人
教书育人,佔据了邓昌成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虽已到退休年纪,但仍坚守着心中的领地。畅叙未来,他打算出版数本外文的武术书籍,供对武术感兴趣的外国人学习参阅。“英文版的形意拳及西班牙文的形意拳、意拳书籍已出版,而有关介绍八卦掌的英文和西班牙文的书籍正在筹划中,太极拳书籍準备在香港出版。”
每本书都是图文並茂,附上了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和八卦掌的套路招法,也按照多年来的习武经验,制定了练习计划,中外朋友可以通过书籍对照练习,並按计划推进,邓昌成先生发扬中华武术的良苦用心,让人敬佩。他欲整理出版篆刻的发展史,详细介绍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篆刻发展历程並做图文对比,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也是第一个做如此细緻工作的艺术家,现正寻求赞助及出版社,著作成书,让後人有据可查。
邓昌成先生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希望能夠借助现代科技,对普及中华文化有所帮助。他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修图、成稿、整理、再出版。而教学中,他也常运用现代通讯的便利,让学生们把篆刻好的印章图片通过网络发送给他,再做指导修正,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有时也应用电子邮件远程参与篆刻展览,有感时代的飞跃发展,为他带来一些关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考。
习武四十餘载,以武德及武艺行走江湖,把传承中华武术为己任;书画古朴篆刻,艺海无涯苦坐舟,向世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邓昌成先生,是一位纯粹的文化传承者,他也把这些当作神圣的事业,他希望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思索、追逐、默默坚守,文武之间,张弛有度,尽显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