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书写工具,一种传统的雕刻工艺品、艺术品,一种传统文化。砚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为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在书写领域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自身也随之得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以其特有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砚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砚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砚的造型多样,纹饰丰富。砚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体现不同的时代风格,并自成体系。砚的材质广泛,品类繁多。被用于制砚的材质有:石、陶、瓷、漆、铜、铁、砖、瓦、玉、翡翠和玛瑙,等等。
一、新石器时期的砚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一种石器,这种石器由研盘和石棒组成,是我们的祖先用于研碾粮食和颜料的生活用具,由此称其为研磨器。1972年至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中就出土了一种研磨器,由研盘、研棒、石盖三件组成,同时出土的还有红颜料颗粒、陶水杯等文具。由此我们联想到彩陶上的图案,岩石上的图画和甲骨上存留未刻的红色文字,便是用这种研磨器研磨颜料绘制书写而成的。研磨器与砚的用途相同,就其功能而言,两者应属同一之物。
从这种研磨器的制作手法来看,体现出磨制石器的时代特征,具有原始而朴实之美。如果说新石器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那么研磨器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
中云:“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二、汉砚
汉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书法、绘画、石雕均属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这对砚的发展、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砚在材质上以石为主,也有陶砚和漆砚。在造型上多为圆形,也有长方形和仿物形等。就砚而言,到汉代已发展日趋成熟。砚的定义也首次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中:“砚,石滑也。”汉末刘熙在《释名》早期汉砚的造型尚简,与研磨器的形式相似,砚身偏矮,多无雕饰,有研石相配。晚期的汉砚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砚身偏高,圆形有足、有盖、有雕刻纹饰,制作工艺精美,体现出了当时石雕艺术的繁荣。而研石与砚的相配,则说明了当时的墨还需要研石压于砚中研碾,还没有可自接在砚中研磨的墨锭。
三、唐宋砚
魏晋南北朝的砚,从石材选用和雕刻的手法来看,应该说是在继承汉砚基础上的发展。但在三国时制墨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出可自接在砚上研磨的墨锭,从此,砚也就随之无须研石的相助而独立成形。
隋唐五代至宋,我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十分繁荣,人们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比以往更为讲究。有的著文评说,有的赋诗赞美,如唐代李贺的《杨生端溪青花紫石砚歌》、宋代苏东坡的《龙尾砚歌》、黄庭坚的《砚山行》、米芾的《砚史》、唐积的《歙州砚谱》等等,对砚材、品类、产地、制作等均有着记载和评述。这一时期用于制砚的材料以石为主,尤其是端、歙两砚的问世,给砚坛增添了光彩,倍受人们的赞赏和推崇,如刘禹锡在《唐秀才赠端溪紫石以诗答之》:“端溪石砚人间重”,苏东坡在《龙尾砚歌》里说:“君得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选用特定石材制砚,是制砚工艺上的一大发展。到宋时,用于制砚的石材已达几十种之多,如端溪石、龙尾石、洮河石、吉州石等等。好的石材益于发墨,因此,这时的石砚在我国砚坛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砚雕也成为宋代石雕工艺的代表。
在造型上,唐宋砚古朴端庄,注重实用。唐砚多为箕形(如日常生活中用的畚箕),砚池与墨池相连,前深后浅,内形与外形相同,池底前端鼓起着地,有方底和圆两种,另一端有两足着地,亦分方和圆两种。
宋代砚的造型很多,我们将其进行梳理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几何形,二是仿物形,三是随形,四是天然形。其中以“抄手”为典型,所谓抄手,即砚的底部前端与两侧为足,平整着地,中间挖空,成为一个斜坡形的空间,后高前低,手可插入将砚端起,因此,抄手砚又有插手砚、太史砚之称,“太史”为我国古代官衔之一,不难想象,这种砚多为古代文官所用,宋人唐积《歙州砚谱》中所云的:“官样”砚,指的也就是这种抄手砚。
四、明清砚
砚到明清有了新的发展,从材质上看,以石为主并有新砚种的出现,如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松花砚,还有以玛瑙、翡翠、水晶等制的砚,而端歙两砚仍然冠于砚林之首。这一时期,砚的造型丰富多样,制作工艺日臻完善。砚盒的制作也很精致,有的可以单独成为一件工艺品。这时的砚以由实用为主转为实用与欣赏并重,或以欣赏为主的雕刻工艺品和雕刻艺术品。在砚的雕刻形式中所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树木、日月风云、鸟兽鱼虫、花卉人物等,从而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砚,如葫芦砚、瓜砚、天然山水砚、双风朝阳砚、五蝠砚、鲤鱼龙门砚、兰亭砚、蓬莱砚,等等,还有仿古砚的制作。在雕刻手法上,有深浮雕、浮雕、浅浮雕和阴刻等,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如顾从义、叶壤、顾二娘、王岫君等刻砚家和黄任、纪晓岚、高凤翰等砚台收藏家。刻砚、赏砚、评砚、藏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字南阜,他不仅喜爱藏砚,而且亲手刻砚,并编有《砚史》一册留世。
说到砚的书谱,还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乾隆年间宫廷所编的《西清砚谱》等,这些砚谱各有特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清代在砚额、砚背和砚的侧面赋诗填词、著文作记的铭文也越来越多。刻砚者、藏砚者在砚上署名打印也开始盛行。并出现了宫廷砚、民问砚和文人砚的不同风格,各砚种也因受所在地方文化的影响而在砚的形式中显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性,即地方艺术风格。
五、现代砚
现代,随着我国科技的发达,硬笔广泛地进入了书写领域,加上今天电脑的兴起,砚的实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逐渐淡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收藏热的升温,使砚步入了艺术品的收藏行列。因此,全国各地制砚业发展已迈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新的繁荣时期。
我国地域辽阔,砚石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开采用于制砚的砚石达几十上百种,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如江西的龙尾石、广东的端溪石、山东的青州石、甘肃的洮河石、吉林的松花石、宁夏的贺兰石、台湾的螺溪石,等等。这些砚石自唐代之后相继得以开采用于制砚,其中龙尾砚(歙砚)、端砚、青州砚、洮河砚被人们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后因青州砚石断采不出而以山西降州澄泥砚补入代之。而今,各种砚石均以得到重新开采,各地的制砚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无论是砚雕工艺,还是从事砚业的人数,以及谈砚论砚的书籍,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不及。
砚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砚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砚的造型多样,纹饰丰富。砚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体现不同的时代风格,并自成体系。砚的材质广泛,品类繁多。被用于制砚的材质有:石、陶、瓷、漆、铜、铁、砖、瓦、玉、翡翠和玛瑙,等等。
一、新石器时期的砚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一种石器,这种石器由研盘和石棒组成,是我们的祖先用于研碾粮食和颜料的生活用具,由此称其为研磨器。1972年至1979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中就出土了一种研磨器,由研盘、研棒、石盖三件组成,同时出土的还有红颜料颗粒、陶水杯等文具。由此我们联想到彩陶上的图案,岩石上的图画和甲骨上存留未刻的红色文字,便是用这种研磨器研磨颜料绘制书写而成的。研磨器与砚的用途相同,就其功能而言,两者应属同一之物。
从这种研磨器的制作手法来看,体现出磨制石器的时代特征,具有原始而朴实之美。如果说新石器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那么研磨器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
中云:“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二、汉砚
汉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书法、绘画、石雕均属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这对砚的发展、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砚在材质上以石为主,也有陶砚和漆砚。在造型上多为圆形,也有长方形和仿物形等。就砚而言,到汉代已发展日趋成熟。砚的定义也首次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中:“砚,石滑也。”汉末刘熙在《释名》早期汉砚的造型尚简,与研磨器的形式相似,砚身偏矮,多无雕饰,有研石相配。晚期的汉砚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砚身偏高,圆形有足、有盖、有雕刻纹饰,制作工艺精美,体现出了当时石雕艺术的繁荣。而研石与砚的相配,则说明了当时的墨还需要研石压于砚中研碾,还没有可自接在砚中研磨的墨锭。
三、唐宋砚
魏晋南北朝的砚,从石材选用和雕刻的手法来看,应该说是在继承汉砚基础上的发展。但在三国时制墨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出可自接在砚上研磨的墨锭,从此,砚也就随之无须研石的相助而独立成形。
隋唐五代至宋,我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十分繁荣,人们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比以往更为讲究。有的著文评说,有的赋诗赞美,如唐代李贺的《杨生端溪青花紫石砚歌》、宋代苏东坡的《龙尾砚歌》、黄庭坚的《砚山行》、米芾的《砚史》、唐积的《歙州砚谱》等等,对砚材、品类、产地、制作等均有着记载和评述。这一时期用于制砚的材料以石为主,尤其是端、歙两砚的问世,给砚坛增添了光彩,倍受人们的赞赏和推崇,如刘禹锡在《唐秀才赠端溪紫石以诗答之》:“端溪石砚人间重”,苏东坡在《龙尾砚歌》里说:“君得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选用特定石材制砚,是制砚工艺上的一大发展。到宋时,用于制砚的石材已达几十种之多,如端溪石、龙尾石、洮河石、吉州石等等。好的石材益于发墨,因此,这时的石砚在我国砚坛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砚雕也成为宋代石雕工艺的代表。
在造型上,唐宋砚古朴端庄,注重实用。唐砚多为箕形(如日常生活中用的畚箕),砚池与墨池相连,前深后浅,内形与外形相同,池底前端鼓起着地,有方底和圆两种,另一端有两足着地,亦分方和圆两种。
宋代砚的造型很多,我们将其进行梳理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几何形,二是仿物形,三是随形,四是天然形。其中以“抄手”为典型,所谓抄手,即砚的底部前端与两侧为足,平整着地,中间挖空,成为一个斜坡形的空间,后高前低,手可插入将砚端起,因此,抄手砚又有插手砚、太史砚之称,“太史”为我国古代官衔之一,不难想象,这种砚多为古代文官所用,宋人唐积《歙州砚谱》中所云的:“官样”砚,指的也就是这种抄手砚。
四、明清砚
砚到明清有了新的发展,从材质上看,以石为主并有新砚种的出现,如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松花砚,还有以玛瑙、翡翠、水晶等制的砚,而端歙两砚仍然冠于砚林之首。这一时期,砚的造型丰富多样,制作工艺日臻完善。砚盒的制作也很精致,有的可以单独成为一件工艺品。这时的砚以由实用为主转为实用与欣赏并重,或以欣赏为主的雕刻工艺品和雕刻艺术品。在砚的雕刻形式中所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山水树木、日月风云、鸟兽鱼虫、花卉人物等,从而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砚,如葫芦砚、瓜砚、天然山水砚、双风朝阳砚、五蝠砚、鲤鱼龙门砚、兰亭砚、蓬莱砚,等等,还有仿古砚的制作。在雕刻手法上,有深浮雕、浮雕、浅浮雕和阴刻等,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如顾从义、叶壤、顾二娘、王岫君等刻砚家和黄任、纪晓岚、高凤翰等砚台收藏家。刻砚、赏砚、评砚、藏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如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字南阜,他不仅喜爱藏砚,而且亲手刻砚,并编有《砚史》一册留世。
说到砚的书谱,还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乾隆年间宫廷所编的《西清砚谱》等,这些砚谱各有特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清代在砚额、砚背和砚的侧面赋诗填词、著文作记的铭文也越来越多。刻砚者、藏砚者在砚上署名打印也开始盛行。并出现了宫廷砚、民问砚和文人砚的不同风格,各砚种也因受所在地方文化的影响而在砚的形式中显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性,即地方艺术风格。
五、现代砚
现代,随着我国科技的发达,硬笔广泛地进入了书写领域,加上今天电脑的兴起,砚的实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逐渐淡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收藏热的升温,使砚步入了艺术品的收藏行列。因此,全国各地制砚业发展已迈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新的繁荣时期。
我国地域辽阔,砚石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开采用于制砚的砚石达几十上百种,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如江西的龙尾石、广东的端溪石、山东的青州石、甘肃的洮河石、吉林的松花石、宁夏的贺兰石、台湾的螺溪石,等等。这些砚石自唐代之后相继得以开采用于制砚,其中龙尾砚(歙砚)、端砚、青州砚、洮河砚被人们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后因青州砚石断采不出而以山西降州澄泥砚补入代之。而今,各种砚石均以得到重新开采,各地的制砚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无论是砚雕工艺,还是从事砚业的人数,以及谈砚论砚的书籍,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