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政经情势转变
民主化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模式,主流看法基本认为其符合世界政治进步的方向。过去台湾受到重视是因为西方国家将它作为遏制、牵制中国大陆的一颗重要棋子,但现在它不止是一颗棋子了,除了在战略上的利用价值外,它也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趋同。
台湾的经济起飞与西方国家有直接关系。经贸上的联系和融合,也使得台湾在政治价值观上不断向西方国家倾斜。台湾民主在形式上照搬了西方的一些模式,但总的来说,它能够比较主动、适时且顺势而为地进行自我调整。这使得社会发展避免了转型时期较大的动荡。
西方国家对台湾的认同,是支撑台湾这么些年一直走这条路的重要原因。台湾认为,有那么多西方国家走在前面,有它们的经验和经历,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台湾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台湾社会发展方向问题,台湾人认为已经解决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台湾在对大陆方面的自我优越感得到了补救。
过去台湾在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方面远高于大陆;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台湾的优势越来越小,从领导人、政治领袖到民众,在大陆后来居上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台湾经济的信心。再加上失业率的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得比较慢,相较大陆的优势就不那么强了。但与此同时,台湾又将政治的优越感作为一个高地。过去台湾人认为如果和大陆统一的话,他们的财富会被分享掉。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政治的自我优越感作为两岸政治博弈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这方面大陆实质上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作出的反应缺乏力度。这点将被台湾作为政治上的筹码借口长期存在。
就台湾的情况而言,经济实力的下降和政治民主化并非完全成反比,不能说政治民主化以后使得经济实力下降。台湾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当大陆逐渐开放,外面的市场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难免与台湾的市场有所竞争,所以台湾原来在出口、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没有了,这与国际经济大背景和全球化有关。同时也不能说政治民主化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它的决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决策效率比较低。在基础建设、立项等方面都会引起很多争议,甚至会浪费时间。这是事实,但不能说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没有权威的台湾社会
政治民主化对台湾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权威的坠落——没有一个全民认可,或者说多数认可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是权威,媒体是权威,个人也是权威。政治领袖现在不能确保其权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政治势力的分野和对峙也使得权威不再令大家信服。越是政治实力多元化,越是民主化,政治权威的影响力就越小,台湾社会已不可能再出现蒋经国那样的权威。这是好还是坏呢,可以从两方面看——当遇到很大问题,需要作很大的决策、下常人所不能下的决心时,这时是需要权威的力量的,但在平常,可能并不需要。
对一部分人来说,怀旧的情绪是存在的。回忆当年蒋经国做了几大建设几大工程,他在决策过程中多么强有力……将那个时代与现在碌碌无为或优柔寡断的情况相比较,当然比较喜欢当年那种决策模式。但现在一般年轻人没有经过那个时代,可能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反感这种模式。
台湾虽然不再有真正的权威,但一部分人还是会被政治形态所左右。现在台湾社会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辩论,比较情绪化。这可能是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媒体普遍缺乏理性思考,“立法院”打架、吵架和做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博取关注,等等,都是不理性的表现,也是缺乏真正的民主内涵和风度的一种表现。这与传统的民主国家、民主社会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选民方面,一部分人有自觉地用选票影响领导人的意识,但我个人认为还有相当多的人只是用选票来体现自己的喜恶——喜欢某个政党或领袖,就投票给他,不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不是大脑的反应而更多的是心情的反应。比较理性的演说和政策性的解释并不讨好,反而是诉诸情感、诉诸本土意识的方式容易受到欢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选民有什么样的爱好和喜恶,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投其所好。我觉得台湾台面上的政治领袖,很多都缺乏深度、理性、冷静的思考,为了选举,都在避免说正确却不讨好的话,包括马英九在内。政治人物往往被民意所左右,但客观地说,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民意并不代表整体的、长远的或整个社会的利益。
价值观与“国家认同”的混乱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意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在日常的台湾社会生活中,价值观、是非对错都非常明确。但只要涉及选举,为了赢得选票,为了不同阵营间的斗争,是非的界限就变得非常模糊。
比如腐败问题,李登辉和陈水扁的腐败就被绿营拿来从政治上加以利用,说成是政治打压等等,把他们塑造成受害者。在传统中国社会,在是非观念很清楚的情况下,人们对腐败分子是保持距离的,但经过政治操弄后,还是有人支持他们,愿意为他们说话,这就是一种价值混乱。当法律上已经判定是非的时候,很多民众还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好恶判断是非。再比如两岸关系问题,只要有人主张与大陆进行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就被塑造成“卖台”,而且很多选民都相信这种说法。
“国家认同意识”也是一样。蓝营内心也许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承认是一个中国,但连最高领导人都不敢说,吞吞吐吐的,怕被扣上帽子。很多人不敢坚持说负责任的话,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诸如涉及“九二共识”的解释等方面,都在故意模棱两可,本该坚持的不敢坚持。
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还有许多,比如台湾现在经济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台湾现在经济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在发展两岸经济关系上,台湾受制于政治力量的干扰而经常错过机会。这本来是正确的意见,但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不够理直气壮,只要有帽子扣过来,他就会赶快说另一种话,比如说“台湾要自保”,“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等。还有在美台军售问题上,本来两岸关系缓和是对台湾最大、最有效、代价最低的安全保障,但马英九就是怕别人指责他不买美国军售、出卖台湾。我认为这不是马英九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执政团队思想的反映,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团队”整体的思考和判断。
台湾社会越来越“内视化”
民主化的进程本来应使一个社会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不只是经济上开放,在政治上或对其他知识了解方面会主动与世界逐渐靠拢。但台湾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内视(inward-looking)——始终以台湾为中心,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视野比较狭窄,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不关心,越来越像井底之蛙。台湾媒体很少真正有深度地讨论国际问题,因为没有市场。在国际视野上过于封闭,这是对台湾未来影响非常大的障碍,它会使台湾的年轻人,还有政治家和企业家损失竞争力。台湾现在很少有人用国际化、全球化,哪怕是区域化的视角看台湾的前途和发展。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大陆和东盟开展自由贸易后,台湾一直被抛在外面;中国大陆与日本、韩国谈东北亚自由贸易的时候,台湾也没有进入。台湾成了亚洲的“孤儿”,这并非有人故意排斥它,而是它自己没有在决策过程中把台湾放在亚太地区做一盘棋来考虑。
虽然台湾口口声声说要扩大国际空间,但那只是对外交往上的考虑,而不是作为整体前途的一部分: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认为多建交一个国家,多加入一个国际组织,就是成功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台湾自身的定位有问题,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它和大陆的关系。例如,讲到区域化,台湾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但这一步台湾不愿意走、不敢走,或者说用抗拒的心态对待大陆的发展,那就不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区域的、国际的定位。最大的症结就在这里。
总的来看,在还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台湾循着目前的道路向前走,不倒退,从整体上看并没有错。首先,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同观点自由的碰撞,再加上对个人的自由和言论没有太多约束和压抑,使得人民的个性展示出来了,有利于民智开化。其次,每个人都有权利说话——虽然往往会被某些政客误导——但毕竟也是参与政治进程。负面的影响在于,政客迎合民意会加剧民粹化。特别是在本土政治势力操作和误导下,台湾的民主显得比较畸形,这是台湾的特殊性所在。此外,涉及“国家认同”和对大陆的态度问题,也是影响其民主进程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杜平口述,本刊记者简洁整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主化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模式,主流看法基本认为其符合世界政治进步的方向。过去台湾受到重视是因为西方国家将它作为遏制、牵制中国大陆的一颗重要棋子,但现在它不止是一颗棋子了,除了在战略上的利用价值外,它也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趋同。
台湾的经济起飞与西方国家有直接关系。经贸上的联系和融合,也使得台湾在政治价值观上不断向西方国家倾斜。台湾民主在形式上照搬了西方的一些模式,但总的来说,它能够比较主动、适时且顺势而为地进行自我调整。这使得社会发展避免了转型时期较大的动荡。
西方国家对台湾的认同,是支撑台湾这么些年一直走这条路的重要原因。台湾认为,有那么多西方国家走在前面,有它们的经验和经历,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台湾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台湾社会发展方向问题,台湾人认为已经解决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台湾在对大陆方面的自我优越感得到了补救。
过去台湾在人均收入、生活水平方面远高于大陆;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台湾的优势越来越小,从领导人、政治领袖到民众,在大陆后来居上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台湾经济的信心。再加上失业率的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得比较慢,相较大陆的优势就不那么强了。但与此同时,台湾又将政治的优越感作为一个高地。过去台湾人认为如果和大陆统一的话,他们的财富会被分享掉。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政治的自我优越感作为两岸政治博弈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这方面大陆实质上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作出的反应缺乏力度。这点将被台湾作为政治上的筹码借口长期存在。
就台湾的情况而言,经济实力的下降和政治民主化并非完全成反比,不能说政治民主化以后使得经济实力下降。台湾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当大陆逐渐开放,外面的市场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难免与台湾的市场有所竞争,所以台湾原来在出口、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没有了,这与国际经济大背景和全球化有关。同时也不能说政治民主化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它的决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决策效率比较低。在基础建设、立项等方面都会引起很多争议,甚至会浪费时间。这是事实,但不能说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没有权威的台湾社会
政治民主化对台湾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权威的坠落——没有一个全民认可,或者说多数认可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是权威,媒体是权威,个人也是权威。政治领袖现在不能确保其权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政治势力的分野和对峙也使得权威不再令大家信服。越是政治实力多元化,越是民主化,政治权威的影响力就越小,台湾社会已不可能再出现蒋经国那样的权威。这是好还是坏呢,可以从两方面看——当遇到很大问题,需要作很大的决策、下常人所不能下的决心时,这时是需要权威的力量的,但在平常,可能并不需要。
对一部分人来说,怀旧的情绪是存在的。回忆当年蒋经国做了几大建设几大工程,他在决策过程中多么强有力……将那个时代与现在碌碌无为或优柔寡断的情况相比较,当然比较喜欢当年那种决策模式。但现在一般年轻人没有经过那个时代,可能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反感这种模式。
台湾虽然不再有真正的权威,但一部分人还是会被政治形态所左右。现在台湾社会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辩论,比较情绪化。这可能是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媒体普遍缺乏理性思考,“立法院”打架、吵架和做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博取关注,等等,都是不理性的表现,也是缺乏真正的民主内涵和风度的一种表现。这与传统的民主国家、民主社会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选民方面,一部分人有自觉地用选票影响领导人的意识,但我个人认为还有相当多的人只是用选票来体现自己的喜恶——喜欢某个政党或领袖,就投票给他,不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不是大脑的反应而更多的是心情的反应。比较理性的演说和政策性的解释并不讨好,反而是诉诸情感、诉诸本土意识的方式容易受到欢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选民有什么样的爱好和喜恶,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投其所好。我觉得台湾台面上的政治领袖,很多都缺乏深度、理性、冷静的思考,为了选举,都在避免说正确却不讨好的话,包括马英九在内。政治人物往往被民意所左右,但客观地说,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民意并不代表整体的、长远的或整个社会的利益。
价值观与“国家认同”的混乱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意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在日常的台湾社会生活中,价值观、是非对错都非常明确。但只要涉及选举,为了赢得选票,为了不同阵营间的斗争,是非的界限就变得非常模糊。
比如腐败问题,李登辉和陈水扁的腐败就被绿营拿来从政治上加以利用,说成是政治打压等等,把他们塑造成受害者。在传统中国社会,在是非观念很清楚的情况下,人们对腐败分子是保持距离的,但经过政治操弄后,还是有人支持他们,愿意为他们说话,这就是一种价值混乱。当法律上已经判定是非的时候,很多民众还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好恶判断是非。再比如两岸关系问题,只要有人主张与大陆进行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就被塑造成“卖台”,而且很多选民都相信这种说法。
“国家认同意识”也是一样。蓝营内心也许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承认是一个中国,但连最高领导人都不敢说,吞吞吐吐的,怕被扣上帽子。很多人不敢坚持说负责任的话,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诸如涉及“九二共识”的解释等方面,都在故意模棱两可,本该坚持的不敢坚持。
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还有许多,比如台湾现在经济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台湾现在经济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在发展两岸经济关系上,台湾受制于政治力量的干扰而经常错过机会。这本来是正确的意见,但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不够理直气壮,只要有帽子扣过来,他就会赶快说另一种话,比如说“台湾要自保”,“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等。还有在美台军售问题上,本来两岸关系缓和是对台湾最大、最有效、代价最低的安全保障,但马英九就是怕别人指责他不买美国军售、出卖台湾。我认为这不是马英九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执政团队思想的反映,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团队”整体的思考和判断。
台湾社会越来越“内视化”
民主化的进程本来应使一个社会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不只是经济上开放,在政治上或对其他知识了解方面会主动与世界逐渐靠拢。但台湾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内视(inward-looking)——始终以台湾为中心,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视野比较狭窄,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不关心,越来越像井底之蛙。台湾媒体很少真正有深度地讨论国际问题,因为没有市场。在国际视野上过于封闭,这是对台湾未来影响非常大的障碍,它会使台湾的年轻人,还有政治家和企业家损失竞争力。台湾现在很少有人用国际化、全球化,哪怕是区域化的视角看台湾的前途和发展。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大陆和东盟开展自由贸易后,台湾一直被抛在外面;中国大陆与日本、韩国谈东北亚自由贸易的时候,台湾也没有进入。台湾成了亚洲的“孤儿”,这并非有人故意排斥它,而是它自己没有在决策过程中把台湾放在亚太地区做一盘棋来考虑。
虽然台湾口口声声说要扩大国际空间,但那只是对外交往上的考虑,而不是作为整体前途的一部分: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认为多建交一个国家,多加入一个国际组织,就是成功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台湾自身的定位有问题,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它和大陆的关系。例如,讲到区域化,台湾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但这一步台湾不愿意走、不敢走,或者说用抗拒的心态对待大陆的发展,那就不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区域的、国际的定位。最大的症结就在这里。
总的来看,在还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台湾循着目前的道路向前走,不倒退,从整体上看并没有错。首先,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同观点自由的碰撞,再加上对个人的自由和言论没有太多约束和压抑,使得人民的个性展示出来了,有利于民智开化。其次,每个人都有权利说话——虽然往往会被某些政客误导——但毕竟也是参与政治进程。负面的影响在于,政客迎合民意会加剧民粹化。特别是在本土政治势力操作和误导下,台湾的民主显得比较畸形,这是台湾的特殊性所在。此外,涉及“国家认同”和对大陆的态度问题,也是影响其民主进程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杜平口述,本刊记者简洁整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