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的关系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da_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萨特说:“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而王鼎钧在《我们的功课是化学》中说:“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找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结束千日防贼,百年披挂。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从材料呈现的形式来看,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两句名家名言,并用一个“而”字连接。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每一句话进行解读和阐释。其次,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并明确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诸如对立或者互补等。
  命题人用一个“而”字连结前后两句名家之言,从内容来看,我们较易确定两者间为对立、矛盾的关系,即,萨特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冲突是必然会发生的,“冲突”可以理解为观点的对立与矛盾、利益的争夺、族群间的争斗乃至人类的诸多战争等,而王鼎钧包容的态度告诉人们要主动传达善意。由此,将两句名言提炼成“冲突与和解”“矛盾与宽容”,从而将两概念对立进行写作,表明自己更赞同以博爱之心、宽容之心取得共同发展。
  以上是审题的一种方向。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一问自己:这样处理材料是否将萨特的意思浅显化、片面化了?我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处理这两则材料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互相对立、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萨特的名言中“我们与他人关系”“本质”这些字眼值得推敲。“我们与他人关系”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而“本质”提示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透过诸多日常交流,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性格脾气、爱好和思想的个体,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别人的情绪、思想等影响,或者主动影响别人。萨特的话使用的词语是“冲突”而非“影响”,这告诉我们,这种“影响”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成熟而言是值得审视的,它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身边诸多人的影响之下,我们很难保持原本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无数个“我”会不断地被改变。而此时,王鼎钧的话语可以视作在认识了上述残酷真相之后,一种充满了人文理想的呼吁,是人面对上述困境所找寻的解决之道,而人的精神之可贵也正源于此。此时,便不再是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处理材料的思路了,而是阐述萨特所揭示的人的困境,以王鼎钧的话语作为解决方法进行补充。

  无论对两则材料进行怎样的关系建构,在行文过程中,都需要对两句话进行深度分析与阐述。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沙龙文学于17世纪起源于欧洲,兴盛于19世纪。沙龙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汇聚一堂,一边听着典雅的音乐,一边就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促膝长谈。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沙龙”。
  运用示例
  西方曾有文学沙龙的传统,青年才俊、文学大家汇聚一堂,圍炉生火,热切地交换与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观点的碰撞定是无法避免,或许就一事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或许就一言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宴散之时,谁又不期盼着下次相聚、争论?那时期的欧洲,思想与文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些思想冲突碰撞产生的火花,渐成燎原之势,形成的意义可谓划时代。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刘晓芮
  适用素材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坚持“兼容并包”的思想。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老师既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厚的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徐悲鸿、辜鸿铭等都是在此期间进入北大任教的。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运用示例
  这种冲突更凸显了价值的伟大。自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来,那里成了当时思想“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在那个“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的时代,北大的教师有像胡适等思想先进的青年,有科考落榜之传统文人,也有如辜鸿铭这样的“怪人”。在全民剃发的潮流中,辜鸿铭常着长袍,拖着长辫就进入课堂讲学。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高峰,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学生因表达思想而争论甚至吵吵嚷嚷,却诞生不同文艺思想的场所;我们为之感动的是包容性下的多样价值;我们所折服的,是各种颜色、形态各异的花朵竞相绽放,而不是牡丹的一枝独秀!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陆陈雷
其他文献
原文选段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抵达。我们常为交通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几千年前,曾有一位思想家,乘坐着一辆简陋又缓慢的木车,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奔走在苍茫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这样描述孔子:在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只得到“天下皆乱,举
事件回放<<<<  河南某景区自2018年1月起,将300余名失踪儿童信息印在10万张门票上进行销售。2019年1月,一名被拐10年的女孩看到这一信息后,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受此启发,该景区又面向游客推出了“寻亲通道”。一些网友认为,借门票寻亲成功率较低并有炒作之嫌。  时事鲜评  客观上看,“寻亲门票”的确存在炒作成分,但能让更多人看到并关注此事,怎么也算得上是一种公益行为。失踪儿童是每个
近年来,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慢慢地失去了“年味”,历史沉淀下的文化传统也逐渐被浮躁的喧嚣取代。不管是在生活层面,还是在思想观念上,年味似乎已慢慢消失。  何谓“年味”?年味其实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人们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敬意。无论是制作红白年糕、备足福橘,还是贴福字、挂春联,都是这种文化自信外化的表现,即人们挂在嘴邊的“年味”。  既然年味意义如此重大,为何其近年来
推荐人语  与同龄人相比,潘芸珂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她似乎总是游离于嘈杂和喧嚣之外,  带着诗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看来,文学不是外在的表演,而是深切的观照。正因如此,周围喜悦也罢,愠怒也罢,烦扰也罢,琐屑也罢,她就在那里,看似不冷不热,却不离不弃。  潘芸珂的文字天然地带有女性的细腻,却又不乏一点儿超越年龄的冷静、犀利,甚至狡黠。在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看到她的自信和聪慧。写作是她的“希腊小
熏风四月到天涯,边城无处不着花。  莫谓塞外春来晚,转眼秋實满枝丫。
到了高三,愿意写记叙文的学生越来越少。原因何在?记叙文制胜在精巧的构思、具体生动的描写、真实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前两点是写作技巧方面的标准,第三点则是从选材上提出了要求。其实,大部分学生“拒绝”写记叙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那么,如何在记叙文写作中选择触动心灵的素材呢?  一 有生活气息,熟悉又陌生,平凡中见新意  我们的生活是不竭的素材宝库,但我们总视而不见。脱离了现实生
母亲是家里的小女儿,生得羸弱,一小把,没骨头似的软软一团,许多人都说怕是养不活,她有一搭没一搭地竟然也活了下来。她人小,个子小,取名“细妹”。  外祖母在母亲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享年48岁。那天,母亲在水田里干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听到有人喊,告诉她,她娘走了,她就飞快地跑,瘦小的身体在田塍上摇来晃去,终于扑到娘的身上,可是那身体是冰冷的,她抱着娘的腿,眼泪在脸上哗啦啦地流,哭得身体一抖一抖的
我曾想活在枕头里。  我特别爱午休,这话写出来我自己都有点儿心虚。心虚地摸摸鼻尖,心里却无比笃定,因为平时四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里,我一般只能睡上二十分钟,有那么点儿言行不一的意思。但午休时间永远是我心里最软的棉花糖,它可以被作业或其他什么事情咬去一口,但竹签上仍会剩下丝丝缕缕,带着我喜欢的甜。  午休前二十分鐘,我一般用来写作业,好像趴下前一定要写几个字才踏实。窝在从窗户透进的光里,然后认认真真地、
徘徊、摇摆、四顾。自我平衡与权衡外物能力不足的人硬撑着,企图像优秀的管理者那样,做出一两个完美的决定。  必须要承认,需要权衡的事物远多于优秀的管理者,故凡人拼尽全力,要在矛盾中找到合适的容身之地。  我把矛盾分为两类,实用的和诗性的。实用的矛盾像雨日挤潮湿的公交车,在上面找到立足点和扶手可不容易,但又不得不去做。学生在学习与课外兴趣间权衡得失,企业在激进与保守的措施间权衡利弊,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据说在北宋时,有一个年轻人平时爱编些浅薄的顺口溜,就自命不凡以诗人自诩,将一些文人墨客不放在眼里。后来他听说朝中有一个叫欧阳修的人是文坛领袖,能诗善文。这个年轻人很不服气,他决心与欧阳修比个高低,就动身去找欧阳修。  途中,年轻人忽然产生了“作诗”的雅兴。吟咏什么呢?年輕人看到一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死树,于是吟道:“门前一枯树,两股大枝粗。”但他怎么也想不出下边的两句来,只好反复吟咏着这两句。说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