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此诗所咏之事有两个出处,一是《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二是《列女传》卷四:“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破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妻其夫人而纳之于宫。楚王出游,夫人遂出见息君,谓之曰:‘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遂自杀。息君亦自杀,同日俱死。”王维所咏者,乃据《左传》。但是《列女传》在古代亦被视作可靠的文献,故早于王维的宋之问即据之作《息夫人》云:“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显然,《左传》和《列女传》所载的息夫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人物,后人因而为其立庙,称“桃花夫人庙”。但是相对而言,《列女传》所载之息夫人形象更加刚烈、坚贞,而《左传》所载者则比较软弱。如据后者作诗咏之,未免难于措辞。晚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清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二诗对息夫人之不幸遭遇皆有同情,但对其未能以死抗争则颇有微词。清人沈德潜评杜牧诗云:“不言而生子,此何意耶?绿珠之堕楼,不可及矣。”(《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朱庭珍评邓汉仪诗云:“微辞胜于直斥,不著议论。轉深于议论也。”(《筱园诗话》卷三)他们都看出了杜、邓诗中的微词。
那么,王维《息夫人》诗的情形又如何呢?后人往往将此诗与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相比,清人王士禛云:“杜牧之:‘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则正言以大义责之。王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渔洋诗话》卷下)潘德舆驳之:“王渔洋谓小杜‘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不如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不著议论之高。愚谓摩诘平日诗品,原在牧之上。然此题自以有关风教为主,杜大义责之,词色凛凛,真西山谓牧之《息妫》作,能订千古是非,信然。余尤爱其掉尾一波,生气远出,绝无酸腐态也。王虽不著议论,究无深味可耐咀含,鄙意转舍盛唐而晚唐明矣。”(《养一斋诗话》卷七)二者见仁见智,都能自圆其说。如单论王诗,其优点是措辞微婉,不著议论,意在言外,故深得论诗推崇神韵的王士禛之欣赏。但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此诗的缺点也在于措词过于简单,旨意稍嫌模糊。如果仅仅是一首咏史诗,则此诗未臻高境。
然而王维的《息夫人》实有本事,唐孟启《本事诗·情感》云:“宁王曼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座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宁王即李宪,初名成器,乃唐睿宗之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因让储位于隆基而深受后者宠信,玄宗继位后进封司空、太尉等,开元四年(716)改名宪,封宁王,实封累至五千五百户,卒后谥“让皇帝”。《旧唐书》本传记载李宪事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恣意享乐:“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二是小心避祸:“宪尤恭谨畏慎,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结交。”这与其子汝阳王李琎的行为相似,杜甫《饮中八仙歌》云:“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程千帆先生在《一个醒的与八个醉的》一文中论定李琎沉溺于酒乃佯狂避嫌,则李宪之广蓄内宠或许也有类似的用意。开元八年(720),王维在长安就试吏部落第,暇时每从诸王游宴,在宁王之座作《息夫人》诗即在此年。“右丞”云云,当是后人追称。
如果《本事诗》所记可靠,则王维《息夫人》诗可作全新的解读。清人贺裳云:“摩诘‘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正以咏饼师妇佳耳。若直咏息夫人,有何意味?”(《载酒园诗话》卷一)如上所述,即使此诗是“直咏息夫人”,它也还是有一定意味的。但如是针对饼师妻之事而作,则其意味更加深长。宁王夺取饼师之妻,本是权贵欺压平民的恶行,这与后代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的“衙内强抢民女”并无本质的不同。由于宁王是当朝皇帝的长兄,是天下最大的“衙内”,权势熏天的他夺取平民之妻,不但饼师夫妇不敢违抗,作为宁王座上客的文士们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面对着“双泪垂颊”的饼师之妻,在座的文士们“无不凄异”,可见他们对饼师夫妇抱有同情之心。在这样的情境中,当宁王命座客赋诗,文士们如何着笔?“座客无敢继者”,既是诸客见到王维诗成后不敢与之校量,也是他们含毫踌躇难以落笔。只有年方二十的王维艺高胆大,当场交卷,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吟咏眼前实事。此诗极其简练,寥寥四句,言短意长。更巧妙的是,四句诗既切合息夫人之题,也切合眼前的饼师妻之题,互相映衬,天衣无缝。当然,相比之下,此诗更切合眼前情境。“看花满眼泪”一句,对于息夫人来说完全出于虚拟,但对眼前的饼师妻来说,则堪称写实佳句。这位民间女子虽然不敢公然对抗权贵,但她并不贪图“宠惜逾等”的富贵,宁愿回到故夫身边去做市井小民的贫贱夫妻。宁王命文士赋诗,只是要他们吟咏眼前实事,王维选取“息夫人”为诗题,真乃想落天外,却又完全切题。惟其如此,此诗才能既表露对饼师夫妇的深切同情,又对宁王进行婉讽而不至于批其逆鳞。宁王后来将此女归还饼师,一方面可能是受其行为之感动而终其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王维此诗唤醒了他的羞恶之心。诗之感人,一至于此!
西方的“新批评派”认为解读文学作品不必了解其写作背景,这种观念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王维的《息夫人》诗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显然,《左传》和《列女传》所载的息夫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人物,后人因而为其立庙,称“桃花夫人庙”。但是相对而言,《列女传》所载之息夫人形象更加刚烈、坚贞,而《左传》所载者则比较软弱。如据后者作诗咏之,未免难于措辞。晚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清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二诗对息夫人之不幸遭遇皆有同情,但对其未能以死抗争则颇有微词。清人沈德潜评杜牧诗云:“不言而生子,此何意耶?绿珠之堕楼,不可及矣。”(《唐诗别裁集》卷二十)朱庭珍评邓汉仪诗云:“微辞胜于直斥,不著议论。轉深于议论也。”(《筱园诗话》卷三)他们都看出了杜、邓诗中的微词。
那么,王维《息夫人》诗的情形又如何呢?后人往往将此诗与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相比,清人王士禛云:“杜牧之:‘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则正言以大义责之。王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渔洋诗话》卷下)潘德舆驳之:“王渔洋谓小杜‘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不如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不著议论之高。愚谓摩诘平日诗品,原在牧之上。然此题自以有关风教为主,杜大义责之,词色凛凛,真西山谓牧之《息妫》作,能订千古是非,信然。余尤爱其掉尾一波,生气远出,绝无酸腐态也。王虽不著议论,究无深味可耐咀含,鄙意转舍盛唐而晚唐明矣。”(《养一斋诗话》卷七)二者见仁见智,都能自圆其说。如单论王诗,其优点是措辞微婉,不著议论,意在言外,故深得论诗推崇神韵的王士禛之欣赏。但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此诗的缺点也在于措词过于简单,旨意稍嫌模糊。如果仅仅是一首咏史诗,则此诗未臻高境。
然而王维的《息夫人》实有本事,唐孟启《本事诗·情感》云:“宁王曼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座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宁王即李宪,初名成器,乃唐睿宗之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之长兄。因让储位于隆基而深受后者宠信,玄宗继位后进封司空、太尉等,开元四年(716)改名宪,封宁王,实封累至五千五百户,卒后谥“让皇帝”。《旧唐书》本传记载李宪事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恣意享乐:“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二是小心避祸:“宪尤恭谨畏慎,未曾干议时政及与人结交。”这与其子汝阳王李琎的行为相似,杜甫《饮中八仙歌》云:“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程千帆先生在《一个醒的与八个醉的》一文中论定李琎沉溺于酒乃佯狂避嫌,则李宪之广蓄内宠或许也有类似的用意。开元八年(720),王维在长安就试吏部落第,暇时每从诸王游宴,在宁王之座作《息夫人》诗即在此年。“右丞”云云,当是后人追称。
如果《本事诗》所记可靠,则王维《息夫人》诗可作全新的解读。清人贺裳云:“摩诘‘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正以咏饼师妇佳耳。若直咏息夫人,有何意味?”(《载酒园诗话》卷一)如上所述,即使此诗是“直咏息夫人”,它也还是有一定意味的。但如是针对饼师妻之事而作,则其意味更加深长。宁王夺取饼师之妻,本是权贵欺压平民的恶行,这与后代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的“衙内强抢民女”并无本质的不同。由于宁王是当朝皇帝的长兄,是天下最大的“衙内”,权势熏天的他夺取平民之妻,不但饼师夫妇不敢违抗,作为宁王座上客的文士们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面对着“双泪垂颊”的饼师之妻,在座的文士们“无不凄异”,可见他们对饼师夫妇抱有同情之心。在这样的情境中,当宁王命座客赋诗,文士们如何着笔?“座客无敢继者”,既是诸客见到王维诗成后不敢与之校量,也是他们含毫踌躇难以落笔。只有年方二十的王维艺高胆大,当场交卷,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吟咏眼前实事。此诗极其简练,寥寥四句,言短意长。更巧妙的是,四句诗既切合息夫人之题,也切合眼前的饼师妻之题,互相映衬,天衣无缝。当然,相比之下,此诗更切合眼前情境。“看花满眼泪”一句,对于息夫人来说完全出于虚拟,但对眼前的饼师妻来说,则堪称写实佳句。这位民间女子虽然不敢公然对抗权贵,但她并不贪图“宠惜逾等”的富贵,宁愿回到故夫身边去做市井小民的贫贱夫妻。宁王命文士赋诗,只是要他们吟咏眼前实事,王维选取“息夫人”为诗题,真乃想落天外,却又完全切题。惟其如此,此诗才能既表露对饼师夫妇的深切同情,又对宁王进行婉讽而不至于批其逆鳞。宁王后来将此女归还饼师,一方面可能是受其行为之感动而终其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王维此诗唤醒了他的羞恶之心。诗之感人,一至于此!
西方的“新批评派”认为解读文学作品不必了解其写作背景,这种观念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王维的《息夫人》诗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