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常见病
传染性疾病。商品的流动病,跨地区调运,异地引种,常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流行,一旦感染,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措施,就会迅速向全群传播,使全群发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不断强化,养殖户防疫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基本上都能积极开展疫苗防疫,并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操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致一些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仍时常发生。特别是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一些疫病时有发生,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大多数是由于饲养环境差,羊只接触虫卵而感染,此类病具有传染性周期性感染的特点,这类病可使羊消瘦、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死亡。近几年来,由于跨地区调运、异地引種等因素,在调进羊只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寄生虫病,加之在养殖过程中预防或诊疗时,不能很好地采取有效的驱虫措施,常出现误诊或选用药物不当,导致生产实际中羊只因寄生虫病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经济效益。如在临床上常见到的脑多头蚴病、细颈囊尾蚴、球虫病、弓形体病等,且这几类寄生虫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因误诊而延误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普通病。此类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包括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此类疾病较为普遍,多是因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如一些养殖场,在羊舍的建筑设计上存在不足、饲料、饲喂方式不适宜于羊的生理特点,人为改变羊的生活习性,影响了羊的生长发育,降低羊只的抵抗力,导致一些疾病的不断发生。目前我市在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饲料、及饲喂方式不合理,甚至把羊当成猪养。大多数羊场由于养殖规模与饲草的供应不相配套,饲草严重缺乏,以致在养殖过程中添加过多的精饲料;或饲草、饲料加工调配不当,导致一些营养物代谢性疾病、酸中毒、霉菌中毒以及消化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如佝偻病、母羊产前产后瘫痪、不发情、白肌病、酸中毒、尿石症、霉菌性腹泻,前胃弛缓等,此类疾病在规模羊场疫病发生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制约规模羊场经济效益的重大因素。
2 流行趋势
目前对山羊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脓疱、羊梭菌性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为羊痘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其次是羔羊痢疾。流行形式上,山羊痘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近年常常呈爆发性流行。其他病多呈散发。发病季节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羔羊的疾病多发于冬季、春初天气寒冷的季节。从发病症状上看,以呼吸道症状和腹泻为主。如羔羊大肠杆菌病、羊梭菌性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由于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南,导致临床上误诊、盲目用药,滥用药物、随意加大或减少药品剂量,或者用药持续时间不够,一见临床症状有好转就停药等,导致山羊疾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同时大量的抗生素的应用,导致羊只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病是危害养羊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有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羊寄生虫病有片形吸虫病、反刍兽绦虫病、羊消化道线虫病和螨病等。由于缺乏合理的驱虫程序和适宜的驱虫药,不仅防治效果差,使羊的生长速度缓慢,降低了饲料报酬,而且使羊的生产性能降低,甚至还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导致直接死亡等,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际中混合和继发感染的病例明显上升,常常是病毒病与细菌病同时发生或多种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甚至普通病同时发生,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同病多因和多病联发的是羔羊痢疾和其它几种梭菌、羔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羊的几种支原体病和巴氏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和继发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给养羊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饲养管理方面,由于天气骤变、饲料更换和加工调制不当等原因常常使羊群发生感冒、肺炎、胃肠炎、瘤胃膨胀、中毒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同时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其它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给养羊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3 羊病防疫综合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群对疾病的抵抗力。规模羊场内的许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饲养管理不良成为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饲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所以,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减少养殖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推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规模适度,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疫病发生风险,提倡健康养殖方式。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按羊的品种、年龄、体况以及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养,按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制各生长阶段的饲草、饲料,并适时根据羊群的生长、增重情况对饲料配方作调整,精、粗饲料加工搭配合理,要充分考虑羊的消化生理特点,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瘤胃调控、益生菌、酶等成分的预混料产品,以保证羊群正常发育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防止营养代谢障碍和中毒疾病的发生。对饲草、饲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饲喂,防止饲草饲料发生霉变、变质。注意羊舍的环境,营造卫生、干燥的舒适生长环境。羊舍要具有一定的采光能力和保持良好通风,同时让羊群有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牛只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促进牛群的健康生长。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封闭饲养,外来人员、车辆等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严格规范消毒, 有效降低疾病的相互传播。消毒是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防治和消灭疫病的有效措施。养殖场内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规模羊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并规范实施。各区内的饲养员除特殊情况外不得相互串舍。谢绝无关人员进人羊舍,一切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时,必须做好严格的消毒。定期做好场内的环境、生产用具的消毒和清洗工作。场区内禁止饲养动物,禁止猫、狗、鸡等动物窜人羊舍。做好各场区的灭鼠、杀虫工作,利用生物发酵和化学药品处理粪污,杀灭蚊、蝇的幼虫子和虫卵,能有效预防虫媒疾病的发生。 科学免疫接种, 定期检测疫病及时消灭传染源。根据本地区传染病种类和流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羊群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制定出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梭菌性疾病等应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切忌盲目接种疫苗,对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尽量不要盲目使用疫苗。定期对常见流行病和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工作,并对阳性羊只做好隔离、无害化处理, 防止疾病扩散蔓延。同时也要加强员工人畜共患病及健康的检测,以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及时治疗疫病,防止疫病蔓延扩散。每天早晚应对羊场巡视一次,重点观察羊只采食、饮水、反刍是否正常、粪、尿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常呼吸音或咳嗽,以便及时发现病羊,为治疗争取时间。对发病羊采取及时隔离、科学诊断、合理用药治疗,对病死羊严格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制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做好相应的治疗记录,并定期进行总计分析,掌握羊场疫病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认真做好场内羊群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工作。寄生虫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 易被养殖户忽视。驱虫对增强牛群体质,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羊的寄生虫防治中最重要的就是定期驱虫。驱虫前最好做一次粪便虫卵检查,以查清羊群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根据粪便中虫卵种类或当地寄生虫发生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驱虫药物。一般进行春秋二次驱虫,必要時可进行3次驱虫,以避免羊在轻度感染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每年可在3~4月份以及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安排驱虫,要根据病虫的不同选用专用药物,保证安全用量,不可超量,也不能低量,驱虫前要绝食,以保证驱虫的效果。对于驱虫后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最经济的方法就是生物发酵法,防止病源的扩散。对外寄生虫可用药浴的方式驱虫。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有效防止外来疾病的入侵。在有条件情况下,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这是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最好办法,能有效防止外来疾病的入侵。引进羊群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疫情情况及免疫情况,获得当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引进,对于新引入的羊群要隔离观察1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疫病后方可根据品种、体况等进行组群饲养。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养殖场员工的防疫意识。定期、不定期的对养殖场管理人员及员工进行羊群饲养管理和疾病防制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和消毒防疫意识。完善奖惩制度,对管理负责的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 以调动全场员工的防疫的积极性。完善场内的防疫、消毒制度,使员工自觉遵守场内规章制度。在对羊群进行科学的饲管理、正确免疫,以提高抵抗力的同时,结合羊场的科学建设和严格消毒,才能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和减少不利环境因素对羊群的影响,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的发生。只有从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综合防治,才能有效降低规模羊场疾病的发生, 促进羊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传染性疾病。商品的流动病,跨地区调运,异地引种,常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流行,一旦感染,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隔离措施,就会迅速向全群传播,使全群发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不断强化,养殖户防疫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基本上都能积极开展疫苗防疫,并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操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致一些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仍时常发生。特别是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一些疫病时有发生,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大多数是由于饲养环境差,羊只接触虫卵而感染,此类病具有传染性周期性感染的特点,这类病可使羊消瘦、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死亡。近几年来,由于跨地区调运、异地引種等因素,在调进羊只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寄生虫病,加之在养殖过程中预防或诊疗时,不能很好地采取有效的驱虫措施,常出现误诊或选用药物不当,导致生产实际中羊只因寄生虫病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经济效益。如在临床上常见到的脑多头蚴病、细颈囊尾蚴、球虫病、弓形体病等,且这几类寄生虫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因误诊而延误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普通病。此类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包括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此类疾病较为普遍,多是因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如一些养殖场,在羊舍的建筑设计上存在不足、饲料、饲喂方式不适宜于羊的生理特点,人为改变羊的生活习性,影响了羊的生长发育,降低羊只的抵抗力,导致一些疾病的不断发生。目前我市在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饲料、及饲喂方式不合理,甚至把羊当成猪养。大多数羊场由于养殖规模与饲草的供应不相配套,饲草严重缺乏,以致在养殖过程中添加过多的精饲料;或饲草、饲料加工调配不当,导致一些营养物代谢性疾病、酸中毒、霉菌中毒以及消化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如佝偻病、母羊产前产后瘫痪、不发情、白肌病、酸中毒、尿石症、霉菌性腹泻,前胃弛缓等,此类疾病在规模羊场疫病发生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制约规模羊场经济效益的重大因素。
2 流行趋势
目前对山羊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脓疱、羊梭菌性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为羊痘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其次是羔羊痢疾。流行形式上,山羊痘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近年常常呈爆发性流行。其他病多呈散发。发病季节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羔羊的疾病多发于冬季、春初天气寒冷的季节。从发病症状上看,以呼吸道症状和腹泻为主。如羔羊大肠杆菌病、羊梭菌性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由于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南,导致临床上误诊、盲目用药,滥用药物、随意加大或减少药品剂量,或者用药持续时间不够,一见临床症状有好转就停药等,导致山羊疾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同时大量的抗生素的应用,导致羊只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病是危害养羊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有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羊寄生虫病有片形吸虫病、反刍兽绦虫病、羊消化道线虫病和螨病等。由于缺乏合理的驱虫程序和适宜的驱虫药,不仅防治效果差,使羊的生长速度缓慢,降低了饲料报酬,而且使羊的生产性能降低,甚至还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导致直接死亡等,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际中混合和继发感染的病例明显上升,常常是病毒病与细菌病同时发生或多种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甚至普通病同时发生,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同病多因和多病联发的是羔羊痢疾和其它几种梭菌、羔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羊的几种支原体病和巴氏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和继发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给养羊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饲养管理方面,由于天气骤变、饲料更换和加工调制不当等原因常常使羊群发生感冒、肺炎、胃肠炎、瘤胃膨胀、中毒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同时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其它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给养羊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3 羊病防疫综合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群对疾病的抵抗力。规模羊场内的许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饲养管理不良成为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饲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所以,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减少养殖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推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规模适度,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疫病发生风险,提倡健康养殖方式。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按羊的品种、年龄、体况以及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养,按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制各生长阶段的饲草、饲料,并适时根据羊群的生长、增重情况对饲料配方作调整,精、粗饲料加工搭配合理,要充分考虑羊的消化生理特点,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瘤胃调控、益生菌、酶等成分的预混料产品,以保证羊群正常发育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防止营养代谢障碍和中毒疾病的发生。对饲草、饲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饲喂,防止饲草饲料发生霉变、变质。注意羊舍的环境,营造卫生、干燥的舒适生长环境。羊舍要具有一定的采光能力和保持良好通风,同时让羊群有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牛只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促进牛群的健康生长。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封闭饲养,外来人员、车辆等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严格规范消毒, 有效降低疾病的相互传播。消毒是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防治和消灭疫病的有效措施。养殖场内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规模羊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并规范实施。各区内的饲养员除特殊情况外不得相互串舍。谢绝无关人员进人羊舍,一切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时,必须做好严格的消毒。定期做好场内的环境、生产用具的消毒和清洗工作。场区内禁止饲养动物,禁止猫、狗、鸡等动物窜人羊舍。做好各场区的灭鼠、杀虫工作,利用生物发酵和化学药品处理粪污,杀灭蚊、蝇的幼虫子和虫卵,能有效预防虫媒疾病的发生。 科学免疫接种, 定期检测疫病及时消灭传染源。根据本地区传染病种类和流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羊群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制定出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梭菌性疾病等应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切忌盲目接种疫苗,对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尽量不要盲目使用疫苗。定期对常见流行病和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工作,并对阳性羊只做好隔离、无害化处理, 防止疾病扩散蔓延。同时也要加强员工人畜共患病及健康的检测,以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及时治疗疫病,防止疫病蔓延扩散。每天早晚应对羊场巡视一次,重点观察羊只采食、饮水、反刍是否正常、粪、尿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常呼吸音或咳嗽,以便及时发现病羊,为治疗争取时间。对发病羊采取及时隔离、科学诊断、合理用药治疗,对病死羊严格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制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做好相应的治疗记录,并定期进行总计分析,掌握羊场疫病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认真做好场内羊群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工作。寄生虫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 易被养殖户忽视。驱虫对增强牛群体质,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羊的寄生虫防治中最重要的就是定期驱虫。驱虫前最好做一次粪便虫卵检查,以查清羊群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根据粪便中虫卵种类或当地寄生虫发生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驱虫药物。一般进行春秋二次驱虫,必要時可进行3次驱虫,以避免羊在轻度感染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每年可在3~4月份以及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安排驱虫,要根据病虫的不同选用专用药物,保证安全用量,不可超量,也不能低量,驱虫前要绝食,以保证驱虫的效果。对于驱虫后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最经济的方法就是生物发酵法,防止病源的扩散。对外寄生虫可用药浴的方式驱虫。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有效防止外来疾病的入侵。在有条件情况下,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这是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最好办法,能有效防止外来疾病的入侵。引进羊群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疫情情况及免疫情况,获得当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引进,对于新引入的羊群要隔离观察1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疫病后方可根据品种、体况等进行组群饲养。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养殖场员工的防疫意识。定期、不定期的对养殖场管理人员及员工进行羊群饲养管理和疾病防制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和消毒防疫意识。完善奖惩制度,对管理负责的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 以调动全场员工的防疫的积极性。完善场内的防疫、消毒制度,使员工自觉遵守场内规章制度。在对羊群进行科学的饲管理、正确免疫,以提高抵抗力的同时,结合羊场的科学建设和严格消毒,才能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和减少不利环境因素对羊群的影响,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的发生。只有从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综合防治,才能有效降低规模羊场疾病的发生, 促进羊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