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uol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层次在逐渐提升,办学形式也在多样化发展,从本、硕、博教育到出版行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教育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们也在不断地接受就业的考验。从行业的反馈和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评价来看,出版专业教育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领袖对该专业的教育提出了多种改进的建议,笔者总结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在实际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以供出版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们思考。
  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的问题
  无论是中外出版教育对比还是两岸高校数字出版教育比较,研究人员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出版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快速进入角色,承担起出版行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却遇到了以下这些实际困难:
  1.课程实践缺少必备的硬件及软件支撑
  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高校的出版专业教育逐渐提升技术类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以期提高学生们的技术水平,学生们也确实非常青睐此类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专业在扩招,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但专有实验室的硬件及配套的软件数量却是有限的,很多软件基于版权保护都有密钥的设置,因此无法共享。另外,由于高校一般都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和采购招投标制度,所以即使申请加大对实践设备的资金投入,也需要经过很多审批环节及采购过程。经过漫长的等待,设备及软件拨付使用时,其配置已经过时,软件已经更新或被行业替换淘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始终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节奏。
  2.专业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
  大四的专业实习一直都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和期待,他们认为在出版企业实习可以充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但现实与期待往往不相符。对于本科在校生而言,即使是在学校的合作签约单位实习,也仅能获得一些简单的校对工作和图样设计工作,核心的选题设计、成本核算、编辑加工、营销推广、电子书制作等环节都只能让他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过程,为期2-3个月的集中实习并不能实现实习目标。另外一方面,在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出版企业是不愿意合作的,他们认为实习生进入企业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安全问题、企业对学生的指导费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的安全问题等,而且他们也直言本科在校生的能力还不足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实习合作于双方都无益。
  3.课外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冲突
  集中实习难以满足学习需求,于是很多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兼职,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很多报社、杂志社、传媒广告公司以及文化公司或出版企业都要求兼职人员时间自由,能随时进行采访、写稿或完成某些时间性非常强的任务,这一点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就会产生冲突。学生如果想要做好工作,就有可能会旷课,或因为时间问题无法完成课业任务;如果想要保证学分绩点,就有可能无法完成工作单位的任务,二者很难兼得。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问题
  行业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着对出版人才的要求,他们既要有丰富的选题创意和内容加工能力,还要知晓如何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管理好企业、做好营销推广,更要懂得数字出版技术。这些要求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情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扩充,调整的方向有以下几种,各有利弊,分析如下:
  1.大而全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要求,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储备三方面知识,即专业背景知识(以备选题创意、编校加工使用)、管理知识(以备出版物的制作、加工、流通管理使用)、数字技术知识(以备数字出版物制作、流通与阅读管理使用),因此课程设置也会分模块地将出版行业流程基本知识、管理知识和数字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层次要求分置于不同的年级,每种知识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两门以上专业课。这种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是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形式,目的是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出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反映是虽然课程设置很全面,但对于每一项知识学得都比较浅显,到临近毕业找工作时,学生感觉自己似乎什么都会,却只会一点儿,不精,所以相对而言没有竞争优势。
  2.专与精的课程设置
  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不同院校所属的学院是不同的,有些在信息管理学院下,则其课程设置偏重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再创造以及后台出版内容数据库的建构与管理;有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下,则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媒介意识的培养、出版物内容的多渠道传播;另外有一些则属于计算机学院的一个培养方向,其课程设置则以出版物制作、流通、管理等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为主。这种专与精的课程设置看似非常有特色,也符合行业分工协作的工作原理,但由于一些教师的知识背景问题,导致很多出版专业的专业课与出版行业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很多都是概论性的知识,在具体的知识讲解中没有充分体现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无法准确定位自己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区别。
  三、师资配备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问题
  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出版专业的学生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目前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分别是具有新闻传播学、图书馆学或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理论派教师,从业界转行从事专职教学的实践派教师,既有学术地位又兼任出版企业负责人的实力派教师。在这三种教师中,最后一种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主要从事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理论派教师毫无疑问需要真正到行业里学习、充实自己,以便使所教内容符合行业发展实际,而实践派教师也有非常强烈的知识更新需求。然而,知识更新却比较困难,一方面,教师本身有非常繁重的授课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大量集中的时间进行行业内学习;另一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参加书展、论坛等行业交流比较多的活动,这一点在普通院校显得尤为突出,这导致教师难以获得一手的行业发展信息,更多时候只能通过阅读二手资料获取有限的信息。   2.业界师资引进的问题
  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出版专业硕士教学,为了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学校提出要引进业界师资力量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某些学校的专业硕士现在也确实在实行双导师制。这种制度本身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但内部存在一个数量配比失衡的问题。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蔡翔教授所说,现在业界参与出版硕士培养的热情和程度都还很低。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参与到出版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业界精英很少,而且其地理分布还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出版业发达地区,他们从事兼职教学的高校基本上都是985院校或211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出版专业业界师资问题难以落实。除了出版机构的领导之外,虽然在各个出版环节也有很多精英,但他们没有时间从事业务以外的教学工作,毕竟出版机构现在是企业制,他们需要集中精力为企业盈利做出贡献。另外,业界师资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拓展。如果只是引进业界师资进行课堂教学,很多知识很难明确地转化为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实际工作的锤炼,学生在接受某些知识时也不那么透彻。
  四、国际交流和校际交流学习机会有限的问题
  对于国际交流学习而言,现在比较有规模的、正规的学习途径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夏季学院招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其学费和交通住宿费等由学生自理),为期三个月到一年的教学可以使国内的学生体验到英国的出版专业教育;对于校际交流而言,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举办过暑期出版专业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主办方会聘请多位业内精英及行业管理人员,在两周左右的教学时间里就某些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并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参加活动都是免费的,名额有限。另外一个层面的校际交流就只能是学生通过努力考取不同院校的研究生来完成了。以上这三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都不是特别容易,尤其是前两种。
  五、出版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1.专业硕士分群体教学的必要性
  出版专业硕士的生源有三类,第一类是出版专业的应届本科生,第二类是其他专业毕业有志于出版工作的学生,最后一类是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背景情况完全不同,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流程进行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第一类学生,其教学重点应是出版项目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与硕士阶段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类学生专业功底扎实,比较适合做学科编辑和发行管理工作,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出版流程教学方面,使他们掌握出版工作的规范、要求以及技巧;第三类学生深造的原因更多地是发现在出版工作中遇到了瓶颈,比如说数字出版管理方面、网络营销策划与控制方面、企业资本运作方面等,因此,针对他们的教学应更具学科前沿性和时代性,在经济管理方面应更具理论高度。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学历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教学中学校又会遇到培养经费有限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2.本科教学的特色化定位
  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定位或许可以为出版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定位提供一定的思路。一般的高校出版机构都会依托其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选题开发与组稿,并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各种出版工作。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实际上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特色化教学,以培养不同定位、不同方向的出版人才。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出版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其学生在电子编辑方面的能力是比较突出的。黑龙江大学则可以依托其强大的俄语学科优势进行外语类编辑的培养,并借助学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关系,拓展出版教育的范围。
  以上零碎和片段化的思考来自笔者一线教学实践,供出版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考并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
其他文献
摘要:将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普森提出的“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运用于出版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二者的结合既凸显了出版研究的解释学意义,有助于拓展出版研究的边界、丰富出版研究的路径、搭建出版研究与其他研究对话的平台;又为象征涵义的解释提示了出版方面的社会一历史条件,从而有助于解释学方法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解释学;出版研究;方法论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
期刊
现代出版业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三大类,其中学术出版承担着传播学术思想和成果的重要使命。做好学术出版,对于出版社提升学术品位、打造品牌及扩大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专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而言,学术出版更成为立社之本。  国家出版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最具权威性的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由国家设立、国家主导,体现国家意志,以公益性、重大性、精品性和传世性为指导原则,正在成为打造精
期刊
一、美国儿童文学的诞生  1690年初版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初级读本》,成为接下来的150年间北美地区流传最广的儿童书籍。这本书把儿童视为一种精神存在,同时也是清教徒“儿童生而有‘原罪’”观念的一种体现。为了获得救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首先要读的就是《圣经》,而这本小书就成了实现救赎目标的踏脚石。在美国殖民地出版的儿童启蒙读物,从本质上讲多具有宗教性质。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儿童生而有“原罪”。英
期刊
摘要:《中国新女界杂志》创刊于1907#-,杂志主编燕斌以“炼石”为笔名,寄寓她试图在危难之时拯救国族,唤醒女性参与开创新世界的愿景。《中国新女界杂志》的创立及其传播的女权思想,与国族革命息息相关,虽然最后因办刊经费不济停刊,但该刊以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国族叙事为特点,并以其立意、论述和较为广泛的发行而影响一时。关键词:《中国新女界杂志》;燕斌;编辑出版;国族革命  1907年2月5日,有“女学门界
期刊
摘要:近三五年来,图书出版领域成人绘本热趋势明显,借助新兴技术和媒介,国内不少成人绘本APP得以诞生。但成人数字绘本面临量少质不优、设计形态粗糙、难以盈利等困境。要真正实现成人数字绘本出版的兴盛,有必要在产品研发、交互设计、探索多样化盈利模式上不断探索。  关键词:数字绘本;交互;内容;盈利模式  “绘本”一词来源于日本,对应的英文是“Picture Book”,又名图画书,是一种以图为主配以少量
期刊
摘要:出版社不能只满足于版权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而应将版权放到经营资本的同一地位来管理和经营,将版权贸易作为出版社的主业之_来开展。要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应从内容定位、读者对象定位、输出方向、语言翻译、推介方式等角度进行版权输出图书的策划,实现产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图书版权;输出;战略;途径  版权输出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图书版权向外输出难,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出版界的
期刊
摘要:内容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核心。然而,当前的跨媒体出版在内容质量上存在着内容偏差、断章取义和优质内容被模糊等问题,不仅给用户增添了阅读和利用障碍,还给出版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为此,出版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跨媒体出版的内容质量问题。  关键词:跨媒体出版;内容偏差;断章取义;内容质量  跨媒体出版是出版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新途径,它不仅使出版企业的出版物超越了媒介的限制,
期刊
摘要:文章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为例,展示了“专精特”的出版体系和“精细准”的销售模式同步前行的格局。关键词:中小型;专业出版;销售管理  在转企改制、数字出版、纸媒式微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固有优势,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业者不断实践和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以下简称上音院社)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音乐专业出版社,本文以其为例,与同业分享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销售管理之道。  一、
期刊
中国出版史是以历史上的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史,其研究领域可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版活动内部诸方面的联系,其二是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具体地说,研究并叙述出版事业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过程,记述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编辑家、出版家在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方面的业绩,记述各类型重要典籍编纂出版的过程,揭示编辑出版在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揭示出
期刊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一书。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出版,其中甘苦自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业界同仁策划编辑重大历史题材类图文书提供些许参考。  一、重大历史事件与选题确定  早在2013年上半年,笔者在一次与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时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研究员的闲聊中,得知他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