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前提,即作人。而在现代心理学愈发深入教育领域的今天,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疏导已经不再是教师用于教育学生的手段,而同样是教师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全新视野和路径。本文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审示高校师德建设这一问题。
  关键词:心理;高校;师德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01-03
  
  1道德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内在需要
  
  从心理层面论证师德,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的现代心理学分析框架,即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道德的定位来看,道德是社会关系影响下的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可以理解为信念和信仰,是人对自身行为内在的约束。而在西方现代管理学的视野下,道德是被认为是对预测的悲剧所做的一种忍让。从中西古今对道德的不同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性的概念尺度,即道德是内在的,是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心理活动和需要。而道德的缺失,一方面需要归咎于现代经济社会不加节制的趋利、功利和实用逻辑,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完全“工具理性”的定位和异化,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反思,一直以来将道德片面的甚至失误的定位在外在的行为约束上,落入了“人不知则无罪”的监督型道德标准。东方文明中特有的“耻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尺度,即缺乏个体内在的自律和自省。因而才有“慎独”的警示。而外在的行为约束所形成的耻感警戒一旦被巨大的利益驱动所淹没,抛弃道德自然是毫无迟疑的选择。
  而从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发展密切相关。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健全心理和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性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此外,教师心理健康是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烦躁、易怒、容易冲突,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愉快教育的环境,而学生也会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其成长十分不利。而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人际关系、处世态度、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又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处事不公、乱用权利,都会使学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重建道德的内心化,在心理层面构建道德的支点,回归道德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教育领域塑造师德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准备。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师德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道德是一种心理需求,心理出现问题,必然影响道德在个体精神世界中的自觉塑造和发挥。从直观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有问题的人,心理就一定有问题。这个判断如果有合理成分,那么对于高校师德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必须要建立在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诊断的基础上。
  
  2.1教师生理需求的压力造成的道德焦虑
  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是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而作人,首先就要尊重人作为一个生物意义上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底层也是最贴近人的动物性的需要,即生理需要,是人一切需求的基础,这个需求不满足,其他需求的满足就没有实现的生物延续载体。也就是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必须要先解决生理需求,即生存与繁衍的需求,才能够谈及更为高层次的需求的自觉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方面投入了大的财力、物力,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相对于社会发展速度说,教师职业对广大年青人的吸引力远不及其他职业。在新浪“教育频道”的联合调查中显示,工资待遇及欠工资仍然是教师不满的焦点,其中,对目前工资待遇表“不满”的教师占62.05%~表示“一般”的占1.29%,而表“满意”的只有2.16%,与之相对应,因为“收入高,福利好才选择为人师的只有6.14%。而高校产业化也催生了大学教师的普遍职业压力和工作强度,从而间接的降低了教师的待遇,从而使得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愈发的被动和不自愿。教师待遇的直接间接的下滑,又遭遇市场经济与市场逻辑的无孔不入,从而对苍白无力、毫无疑吸引力的师德塑造产生了厌倦。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利益诱惑面前,心理的扭曲必然带来对道德的放弃。
  
  2.2师生关系失衡
  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了教师高尚的职业情操和人格魅力。而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恰恰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客观认知、准确识别和全面系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正面的行为示范和关怀理解,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试金石和标尺。成为延续继承教师道德修养的基础。而当下教师由于受到了当下高等教育产业化、行政化、指标化的影响,内心的教育理念已经蜕变为一种任务完成模式,即追求一个个精确细密的经济数据和指标,升学率、就业率、保送率,包括自身的评职称、评优等,从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焦虑,从而激发了其“工具理性”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由此造成了教师对大学生的偏见和冷漠两种极端态度。由于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要求,严重脱离了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和心理成熟度的实际,必然形成“力不从心”和事与愿违的情况。因而教师对大学生形成了颇为极端的偏见,瞧不起,看不惯,或者冷漠处之,毫不关心。从而给学生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心理暗示。对大学生是一个莫大的伤害。可以说,师生关系的优化,主动方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自觉自省的通过道德修养、职业操守、人格信仰等方面的培养、凝练和萃取,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典范。而教师的心理失衡,必然带来师生关系的扭曲。
  
  2.3自我效能感降低引发教师的职业认同下降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一种是否对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说白了,就是一种比较深刻的自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学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对学生宽容接纳,在教学过程中公平、民主,很少批评学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期望值、自我效能和情绪情感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和高速运转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便利性、全面性和时效性提升到了极致,因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早已不再专注于教育本身,教师也不再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唯一载体,甚至教师为了与时俱进,为了能够在思维活跃、信息灵通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落伍、不闭塞,始终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也要通晓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因此,教师由于自我效能感的陨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的丧 失导致了职业身份的焦虑和职业认同的弥散。而职业认同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不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殚精竭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自觉建立起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一个自信心呈下降趋势的教师群体,他们的师德塑造和培养是非常艰难的。
  
  3从心理层面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3.1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心理机制,是对员工正常心理的一种迎合和鼓励,通过外在与内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刺激和鼓励,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绩效。而高校教师也是同理,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同样可以激发他们自觉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塑造其师德形象和职业操守的能动性和自觉度。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化关怀,在通过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其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治理,恢复教师正常的职业心理情绪,这样就在教师的心理层面上奠定了稳固的地基,从而让师德的大厦可以放心放手的去架构搭建。一所高校,师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历史和现实氛围的影响,而好的传统和氛围又必须有相应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首先要出台相应政策,如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出国留学、职级晋升、工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师德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校内评聘职称,评定先进,晋职晋级等都应充分考虑公正公平。使一切走后门、拉关系者无路可走。来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导师德水平提高。其次,要建立督导机制,加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舆论约束:强化教师正人须先正己的学生约束;鞭策教师期望事业有成的社会约束;激励教师追求高尚的内心约束。三是要建立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建立完备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教师自我鞭策,促进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全面的提高。一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和最低底限的让教师能够以一个平等、公正、独立的契约职业人的身份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存在并开展教学工作。这就是尊重了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员工所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并有预见性的考虑到了由于激励不足所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方案。
  
  3.2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疏导机制
  以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而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认识,还是教育机构和资源,都是鲜有的。而上文提到的,当代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和频发的,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和明显的高校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建立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包括专门的教学机构和比较集中的教学资源,成规范和体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一标,要普及心理学常识,并探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健康教育中去,定期组织“心检”,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寻求解决的办法。可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使教师队伍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稳定乐观的情绪,掌握协调与控制消极情绪的技巧与方式。同时,学校应尽量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教学科研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烦恼,融洽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健全高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有序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客观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选作风好的人,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教师真诚的放到教育对象的地位上,科学的、人性化的诊断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恢复他们健康的心理,从而将教师群体重新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途上,因而师德的重塑也成为必然。
  
  作者简介:
  韩丽萍(1963-),女,吉林农安人,硕士学历,高级讲师,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成,周鹏.浅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J].冻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2李霞,畅军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高校师德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3黄勇樽,李晓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
  4李朝霞.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7).不加节制的趋利、功利和实用逻辑,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完全“工具理性”的定位和异化,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反思,一直以来将道德片面的甚至失误的定位在外在的行为约束上,落入了“人不知则无罪”的监督型道德标准。东方文明中特有的“耻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尺度,即缺乏个体内在的自律和自省。因而才有“慎独”的警示。而外在的行为约束所形成的耻感警戒一旦被巨大的利益驱动所淹没,抛弃道德自然是毫无迟疑的选择。
  而从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发展密切相关。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健全心理和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性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此外,教师心理健康是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烦躁、易怒、容易冲突,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愉快教育的环境,而学生也会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其成长十分不利。而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人际关系、处世态度、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又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处事不公、乱用权利,都会使学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重建道德的内心化,在心理层面构建道德的支点,回归道德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教育领域塑造师德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准备。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师德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道德是一种心理需求,心理出现问题,必然影响道德在个体精神世界中的自觉塑造和发挥。从直观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有问题的人,心理就一定有问题。这个判断如果有合理成分,那么对于高校师德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必须要建立在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诊断的基础上。
  
  2.1教师生理需求的压力造成的道德焦虑
  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是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而作人,首先就要尊重人作为一个生物意义上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底层也是最贴近人的动物性的需要,即生理需要,是人一切需求的基础,这个需求不满足,其他需求的满足就没有实现的生物延续载体。也就是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必须要先解决生理需求,即生存与繁衍的需求,才能够谈及更为高层次的需求的自觉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方面投入了大的财力、物力,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极大 的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相对于社会发展速度说,教师职业对广大年青人的吸引力远不及其他职业。在新浪“教育频道”的联合调查中显示,工资待遇及欠工资仍然是教师不满的焦点,其中,对目前工资待遇表“不满”的教师占62.05%~表示“一般”的占1.29%,而表“满意”的只有2.16%,与之相对应,因为“收入高,福利好才选择为人师的只有6.14%。而高校产业化也催生了大学教师的普遍职业压力和工作强度,从而间接的降低了教师的待遇,从而使得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愈发的被动和不自愿。教师待遇的直接间接的下滑,又遭遇市场经济与市场逻辑的无孔不入,从而对苍白无力、毫无疑吸引力的师德塑造产生了厌倦。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利益诱惑面前,心理的扭曲必然带来对道德的放弃。
  
  2.2师生关系失衡
  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了教师高尚的职业情操和人格魅力。而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恰恰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客观认知、准确识别和全面系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正面的行为示范和关怀理解,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试金石和标尺。成为延续继承教师道德修养的基础。而当下教师由于受到了当下高等教育产业化、行政化、指标化的影响,内心的教育理念已经蜕变为一种任务完成模式,即追求一个个精确细密的经济数据和指标,升学率、就业率、保送率,包括自身的评职称、评优等,从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焦虑,从而激发了其“工具理性”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由此造成了教师对大学生的偏见和冷漠两种极端态度。由于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要求,严重脱离了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和心理成熟度的实际,必然形成“力不从心”和事与愿违的情况。因而教师对大学生形成了颇为极端的偏见,瞧不起,看不惯,或者冷漠处之,毫不关心。从而给学生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心理暗示。对大学生是一个莫大的伤害。可以说,师生关系的优化,主动方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自觉自省的通过道德修养、职业操守、人格信仰等方面的培养、凝练和萃取,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典范。而教师的心理失衡,必然带来师生关系的扭曲。
  
  2.3自我效能感降低引发教师的职业认同下降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一种是否对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说白了,就是一种比较深刻的自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学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对学生宽容接纳,在教学过程中公平、民主,很少批评学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期望值、自我效能和情绪情感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和高速运转的信息通讯技术,已经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便利性、全面性和时效性提升到了极致,因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早已不再专注于教育本身,教师也不再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唯一载体,甚至教师为了与时俱进,为了能够在思维活跃、信息灵通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落伍、不闭塞,始终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也要通晓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因此,教师由于自我效能感的陨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导致了职业身份的焦虑和职业认同的弥散。而职业认同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不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殚精竭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自觉建立起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一个自信心呈下降趋势的教师群体,他们的师德塑造和培养是非常艰难的。
  
  3从心理层面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3.1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心理机制,是对员工正常心理的一种迎合和鼓励,通过外在与内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刺激和鼓励,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绩效。而高校教师也是同理,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同样可以激发他们自觉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塑造其师德形象和职业操守的能动性和自觉度。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化关怀,在通过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其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治理,恢复教师正常的职业心理情绪,这样就在教师的心理层面上奠定了稳固的地基,从而让师德的大厦可以放心放手的去架构搭建。一所高校,师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历史和现实氛围的影响,而好的传统和氛围又必须有相应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首先要出台相应政策,如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出国留学、职级晋升、工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师德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校内评聘职称,评定先进,晋职晋级等都应充分考虑公正公平。使一切走后门、拉关系者无路可走。来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导师德水平提高。其次,要建立督导机制,加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舆论约束:强化教师正人须先正己的学生约束;鞭策教师期望事业有成的社会约束;激励教师追求高尚的内心约束。三是要建立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建立完备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教师自我鞭策,促进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全面的提高。一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和最低底限的让教师能够以一个平等、公正、独立的契约职业人的身份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存在并开展教学工作。这就是尊重了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员工所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并有预见性的考虑到了由于激励不足所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方案。
  
  3.2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疏导机制
  以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而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认识,还是教育机构和资源,都是鲜有的。而上文提到的,当代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和频发的,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和明显的高校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建立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包括专门的教学机构和比较集中的教学资源,成规范和体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一标,要普及心理学常识,并探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健康教育中去,定期组织“心检”,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寻求解决的办法。可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使教师队伍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稳定乐观的情绪,掌握协调与控制消极情绪的技巧与方式。同时,学校应尽量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教学科研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烦恼,融洽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健全高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有序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客观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选作风好的人,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教师真诚的放到教育对象的地位上,科学的、人性化的诊断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恢复他们健康的心理,从而将教师群体重新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途上,因而师德的重塑也成为必然。
  
  作者简介:
  韩丽萍(1963-),女,吉林农安人,硕士学历,高级讲师,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成,周鹏.浅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J].冻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2李霞,畅军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高校师德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3黄勇樽,李晓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
  4李朝霞.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从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知识素养这四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29-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怎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愈加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极易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寻找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家访的有效方法,构建和谐教育,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就显得尤为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着力培育学生的情感品质,规范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与探索  中国分类号:6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08-02    情感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和人际情操.透显出了人与人或人与物之
期刊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31-02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搞好经济工作
期刊
摘要:灵感是思维的奇迹、智慧的花朵。千百年来,人们一如既往地赞叹它、推崇它。灵感,突如其来而又转瞬即逝,是瞬间出现与长期积累的统一,是先天资禀与后天陶养的统一,也是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作家的创作构思和语言表达都离不开灵感;灵感孕育着作家的独创性;能够使文学作品富有灵性和生气。灵感是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最佳创作状态和创作境界,也是作家创作才情才华的集中展现。  关键词:灵感;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人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用人就是所有管理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任用人才的用人三步曲进行详细论述,对管理者的用人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当好伯乐,选拔良才;(2)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3)合理任用人才,激发人才效能。  关键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任用人才;用人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思想状况为研究切入口,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参与世博志愿服务思想状况,包括对上海世博会的认知、对世博志愿服务的认知、大学生参与世博会的服务意愿、岗位倾向和工作要求、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及基于世博影响下的观念变化,并提出了以世博志愿者服务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即加强世博志愿者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期刊
摘要:本文从八个方面就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即“八新”。  关键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35-0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潮流、新变化的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对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对如何做
期刊
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创新。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入世后,加速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竞争。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乘着经济腾飞的翅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革新;新兴的设计艺术教育,更是经历了井喷式发展;促不及防的快速膨胀伴随的忧虑和问题,像一道枷锁拖住了它前进步伐。艺术设计学科在没有参照系的摸索和实践中,不断调整步伐,改变节奏以适应
期刊
摘要:随着新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范围变得更广,读者需求更复杂。因此,高职图书馆应变自我意识为读者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读者工作理念,更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注重个性,推出品牌服务,才能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高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8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