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亮中:汇入自由大江的浪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辞:
  萧亮中在本年度的活动并不多,2005年1月5日,这名年轻的人类学者因为保卫金沙江积极奔走而积劳成疾,猝然辞世。海内外许多朋友正是被他影响、感召而开始关注将因建坝而受影响的山河和世代和谐共居的原住民,并有所行动。他行于乡土,归于乡土,他独立且不懈于追问,在行动和关怀缺失的当代中国社会,堪为知识分子之楷模。
  
  2004年秋冬,虎跳峡—金沙江流域即将修建一库八级大坝的消息,引起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使得金沙江成为关注的焦点。正是萧亮中,推动了一批民间及媒体人士去关注和捍卫这条孕育了长江的河流。
  2004年2月,建设电站的消息打破了乡间的宁静。老乡们四处求援,同时也告知在京求学多年的本乡子弟萧亮中。接下来的几个月,萧亮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人员联系工作,6月份回到金沙江边做乡村调研。他在日记中谈到那次调研的情形:“在金沙江边,我初步了解了老百姓对建坝的态度,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的抵制态度都很坚决,一些甚至表示要进行抗争,这时,一些农民精英有了一些思考……我也向接触的农民朋友强调:这块土地是你们居住的,搬不搬应该由你们来决定,而不是哪一个集团和地方政府决定的。”
  7月初,亮中从家乡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四处联系民间环保组织、研究机构及媒体。
  经过近两个月反复修改后,由他执笔统筹的《呼吁书》结集各方意见最终定稿。9月26日上午,9家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从避免地质危害、保护生态环境、保存多民族文化和关注移民生存状态的角度,向有关部门呼吁,停止虎跳峡“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的建设。
  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外面的信息,萧亮中陆续将各种与河流相关的书籍及资料寄往江边。此外,他频繁与当地农民精英进行电话沟通,并与民间组织和媒体一道协助他们参加联合国的论坛,参加国际河流的会议,将他们推到公众面前——他始终强调只有金沙江边的民众才是保卫河流的主体;这些精英分子是联结民众的中坚力量。在其辞世前的两三个月里,萧亮中奔走于北京和金沙江之间,多次请假陪同媒体记者及专家前往金沙江—虎跳峡流域考察。
  熟悉萧亮中的朋友知道,他生前曾反复地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环保人士。萧亮中以一位人类学家的视野,关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历史命运的问题,思考云南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和谐存的社区网络的现状及意义,也同时体会着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及全球化的席卷之下,无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同质化的焦虑。
  虎跳峡可能的毁灭最终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预示着中国社会艰难转型的符号,而萧亮中的逝世则如同一个隐喻,涵纳着现代化、发展和民主、正义、可持续、文化、传统这些价值间的博弈。
  亮中去世之后,人们惊觉他品性的珍贵:他要血肉之躯去抵挡时代的洪流,他要以绵薄之力去捍卫一种式微的利益,他要以一人之心去悲悯一条大江。在他注定成为一个悲剧的同时,却也点燃了这个时代里一丝微弱的光亮。
  
  (阳 敏)
其他文献
颁奖辞:  把公共利益奖颁给这位在大陆非常低调的导演,不是对一个电影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作出肯定,而是对他揭示人性\表达人道关怀的不懈追求表达敬意。  1986年,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的大三学生李扬,主动辍学留学德国,在科隆电影专科大学专修电影导演的课程,此后他一直拍纪录片。直到2003年他拍出了《盲井》,此片改编自刘庆邦的中篇小说《神木》,这是李扬的电影处女作,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全部场景没有一处是在摄
期刊
颁奖辞:  吕福山是一个为了自己生存而觉醒进而抗争的公民,他的努力客观上对行政执法部门构成鞭策,督促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同时他的最终胜利也向社会展示并非头顶国徽、带着大盖帽的人就可以富出法随。有法律的保护,一个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公民,在这个国家,靠自己的劳动就可以坦坦荡荡地生活。    在西安,吕福山是一个名人,就算不记得他的名字,只要一说起“那个把交警支队告上法院的三轮车夫”,
期刊
颁奖辞:  一个普通的农民,出于良知,把安徽天长市发生禽流感的事实真相举报给农业部,避免了疫情的扩散和更大范围的损失,显示了一个普通公民在危机到来时的大勇和公心。    2005年10月13日,乔松举的父亲接到朋友安徽天长鹅农马正朝的电话,称其鹅群染病,欲卖往江苏。乔父随后把这件事转告乔松举,身在江苏高邮的乔松举当即给马正朝打电话,让对方再等两天看看情况,但无论如何别把鹅卖了,要真是禽流感,那就是
期刊
颁奖辞:  看过李大同的报道和《冰点》周刊的人不可能不记住李大同,他不仅以其不懈的职业追求和始终如一的操守坚持多年不断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呈献给读者,更在2005因其挺身捍卫职业荣誉的风骨,给中国新闻界增添亮色。    2005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资深报人、亲手培植出名牌栏目《冰点》的李大同发表公开信,公开批评报社的《采编人员绩效考评条例(试行稿)》违背了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剥夺了记者对社会
期刊
颁奖辞:  可以证实历史真相的证言不能是孤证,也不是单方面的证词。松冈环作为唯一的日本人,与高兴祖、陈君实、张纯如一道获得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章”。这位普通的日本妇女充分发挥自己是日本人的优势,搜集整理来自加害者和受害者两方面的证言。她毫无顾忌地在她的名片上写上她的使命:南京大屠杀之历史事实考证。    今年8月,一部汇集了南京大屠杀120名受害者证言的《南京战·被
期刊
透过两党口头厮杀的烟雾弹,多年来美国红蓝阵营的选民之间分歧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  渲染了一年多的美国总统大选,突然间就以惊人的速度落幕了。说它惊人是因为事先人们都预计会有一场漫长的纠纷,但在大家还有所期待的时候一切就都归于平静。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注意力转到了布什第二任期的前景预测上,克里的名字似乎一夜之间成了过时的名词。他原本可以继续支撑下去。但在披荆斩棘走到最后之时,在俄亥俄的记票工作尚
期刊
颁奖辞:  朱文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工作,已经成功救出170余名被拐卖妇女和“包身工”,帮助10余名农民工获得工伤、死亡赔偿,被誉为“中江佐罗”。2005年以来,他在解救过程中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逐步增强,正在努力完成由“侠客”到法律工作者的转变。朱文光的进步,使其行为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朱文光,1994年开始志愿进行解救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备受关注和争议。在帮
期刊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以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于2005年4、5月率团访问大陆,促使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折。随着连宋登陆后续政治影响效应的延烧,台海关系互动出现新的突破,也正在酝酿新一轮重大的变化。  由于台湾在野政党领导人迈出登陆第一步,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折,其促成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包括国际主流媒体在内,绝大多数舆论对此的评价均相当积极正面。尽管现阶段两岸关系的积极进展,离最终的政治整合依然遥远;
期刊
颁奖辞:  通过让村民组织起来,在基层选举中体现自己意愿的尝试,杨云标明白,民主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各种势力和谐共处,最大程度地实现多数人的民主,让农民活得有尊严有微笑,才是最终的目的。    1998年,经过3年法律进修,杨云标从西安回到家乡安徽阜阳市南唐村。7年了,从一门心思把作恶的村干部拉下马到自己成为副村长;从愤怒维权,到组织成立合作社,帮农民低价购买化肥,尝试种植有机蔬菜;杨云标也从一个
期刊
颁奖辞:  环保民间行动者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运建立和她领导的绿色汉江却罕见地活跃在襄樊。国内还没有一家地方民间组织拥有这种全城的动员能力:培训500多名环境教育的种子教师,向7万多市民宣教,出入广场展览、签名和电视报纸,拥有自己的网站、通讯,和一支由地方各界精英组成的“环保小分队”。    运建立自1985年开始,曾先后担任过4届市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委员、省妇联执委。  2002年春,运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