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所蕴含的主题往往是多重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孔乙己》为例,其主题可以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思想的禁锢,也可以说是批判了孔乙己自身缺乏反抗精神,还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向缺乏生存觉醒意识的人们的呐喊。
  关键词:多元解读;同情;批判;呼唤
  一、引言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小说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等特点,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个人经历、审美情趣等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初中小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解读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苦读一生也未能进入仕途的“失败者”的缩影。读完整篇小说,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孔乙己这类人的冷漠和凉薄。因此,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遭遇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同时也狠狠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人的冷漠以及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但是深刻挖掘这篇小说的内涵会发现,其实隐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是鲁迅对缺乏生存觉醒意识的人们进行的呐喊和呼唤。
  二、《孔乙己》小说内涵的多元解读
  (一)当时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鲁迅先生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看似用词很矛盾,并没有明确说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但是事实上,全镇的人都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在人们最后一次想起孔乙己时,却是年关时掌柜的在粉板上看到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才想起来还有孔乙己这么个人。这就说明孔乙己的存在感是微乎其微的,文中说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作用也不过是增加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而已。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他的梦想就是进入仕途,结果却是科举失意,这成为了孔乙己一生的痛。但是当时周围的人并没有给孔乙己更多的善意,也根本没有人考虑孔乙己的感受,他们常常会用“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样的话来嘲讽和刺激孔乙己,满足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以此在单调的生活中找一些乐趣。而尽管当时酒馆的人们这样嘲讽孔乙己,他仍旧会来这家店喝酒,因为对于他来说来酒馆不仅是想要喝酒排遣,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想要和人交流。当孔乙己发现自己不能和这些人聊天的时候,便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了。可是不仅大人们会嘲笑和侮辱孔乙己,那些看似天真的孩子也同样瞧不起孔乙己,比如文中的“我”,孔乙己想要考“我”“茴”字写法的时候,“我”内心却想着“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这使得孔乙己自讨没趣。因此,在孔乙己的世界里,就只剩下这无言的酒不嫌弃他,即便后来他的腿被丁举人打断了,他也要用手走来,喝一碗温好的酒,再“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可见孔乙己是多么的可悲,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陪伴他的也只有这一碗温酒而已。
  鲁迅先生在文中说“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在当时社会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等待孔乙己的结果只有死亡。秋天本该是丰收的季节,可对于孔乙己来说,他只收获到了死亡而已,这不得不说是最大的悲哀。所以,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的遭遇在情感上是给予了同情的。
  (二)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的,最终也是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的,但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过孔乙己,大家都只是嘲笑挖苦他,把他当作生活中的乐点。其中短衣帮便经常拿孔乙己的各种事情来讥讽和嘲笑,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等,而且店内喝酒的人总是把孔乙己科举失意、窃书之类的事情当作笑料,反复咀嚼和谈论,以此来嘲笑孔乙己,为实在无趣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小孩子也难免被传染,他们也看不起孔乙己,文中的“我”,有时候也会在别人嘲笑孔乙己时附和着笑,在孔乙己想考“我”字的时候,“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十分的冷淡和不屑。而其他的孩子也只是在孔乙己会分茴香豆给他们的时候,才一起过来围住他,然后又在笑声中走散了。
  在中秋前的两三天,孔乙己的腿被丁举人打折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关心孔乙己,虽然掌柜的询问孔乙己的情况,但那只是出于一種猎奇的心理,更多的是关心孔乙己欠自己的钱而已。都是读书人,丁举人的地位明显比孔乙己高得多。同样是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科举失意后,沦为了一个失败者,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瞧不起的人。没有人同情这个落魄书生,他们更多的是对孔乙己这个失败者进行嘲讽,好像这样就能满足自己作为看客的心理。
  这样一个好似充满欢声笑语的“鲁镇酒店”,其实是毫无人情味可言的,人们把别人的不幸当做乐趣,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欣赏对象,以此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麻木了。
  (三)呼唤人性的觉醒与回归
  孔乙己在科举考试失意以后,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但是孔乙己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把自己的生活给弄到要讨饭的地步,所以孔乙己有时会做些偷窃的事情。但是在孔乙己看来,窃书并不能叫偷窃,这是读书人的事情,别人都不懂。即便一次次被打,孔乙己仍旧这么做,而当旁人嘲笑他的时候,他的回答也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让人听不懂,可见孔乙己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人。其实,在孔乙己的头脑中也有着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即便自己生活困苦,他也不愿意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加入到短衣帮的行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苟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来,他就活不下去了。”孔乙己在科举考试失意后,完全可以凭借其他的方式生存下去,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没有尊严的、麻木的苟活,他从来没有想过想要和命运抗争一下,只是逆来顺受,选择了对不幸的命运完全妥协。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一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另一半却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命运,他没有反抗的意识,任凭自己堕落下去。可以说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以至于落到如此的下场。孔乙己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是他的自甘堕落又不值得人同情。因此,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这篇小说向当时的社会和人们进行呐喊,想要呼唤人性的觉醒与回归。
  总之,只有对《孔乙己》这篇小说进行深层挖掘,才会发现藏在文字中的深层涵义。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对小说产生兴趣,真正读懂小说,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简介:阎玲(1994—),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本文获得以下项目资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300134);广东省第二批科技三项经费计划项目(2005B70101090)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企业R
2014年8月16日晚上8时,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奥林匹克盛事。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晚会“点亮未来”,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完美融合在一起,可以用“精彩绝伦”来形容,受到了出席开幕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来自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 000余名青年
“意”和“义”复合成词时是同义组合,两字没有本质差别。但一旦分开,各自进入其他词语的组合中,在表示意义的意思时,常被误用。例如下例:  ① 中华古代文化所传承的深刻含意。(《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7月16日)  ② 这句流行话语的含意是什么。(《人民日报》2007年7月9日)  ③ 唐字在古代汉语里原始寓义是广大无边的意思。(《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25日)  ④ “糕”与“
例有一均匀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为P,若将木块沿任意方向切开,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拿走其中的一半,则剩下的一半对水平面的压强是()。  A. 等于P或小于P  B. 大于P或小于P  C. 等于P或大于P   D. 小于、等于、大于P都有可能  分析利用常规思维,本题可将木块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对角线方向切掉一半(如图去掉阴影部分,以下同),根据P=F/S,如图1:若水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虽然那件事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每当我回想起来,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后悔。  记得那是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很不懂事。有一个星期天,我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看电视又没有动画片,闲着很无聊,心里闷得慌,况且当时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了。但不知为什么,我老是盯着正冒着热气的电饭锅,于是,一个坏念头从我脑中闪过:如果把刚买的红耳龟放在电饭锅的出气口上,它会怎样?会不会叫呢?  于是,我揣
摘 要:研读《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科)》的变化与调整,明确考试涉及考点以及各考点的考试范围和形式,以便广大考生和教师全面、准确、及时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  关键词:2016年考试说明(语文);深度解读;变化  2015年高考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2016年的高考旗帜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    “赖小川,你跑什么跑啊!都说你是我徒弟了,你还嘴硬!”趁着上体育课,戴小蕾在学校的塑胶跑道上,气喘吁吁地追问我。我看着“脸红脖子粗”的戴小蕾,气愤地回应道:“我只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戴小蕾张开嘴想要说些什么,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头也不回地跑了。  我不知道“侠女”戴小蕾为什么会选中我做她的“大徒弟”,还信誓旦旦地说什么“一起学习就是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要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要积极把握课文内容主旨,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要切实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解套。  关键词:语文教学;症结; 解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个经典论断:“人只是一根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不过,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不少人脆弱得连自主思
答:炸药爆炸,并不是炸药里蕴藏着特大的能量。一公斤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并不比一公斤木材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多,炸药爆炸时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威力,是因为炸药释放能量的速度特别快。  燃烧一公斤的木材,无论炉火有多旺盛,木材总是一点点地燃烧;如果把同样重量的炸药投入炉膛,炸药仅在十万分之一秒内,就把它含有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在这样的能量冲击下,火炉连同房屋就会一起被炸毁。  炸药爆炸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
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是一份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具有文化内涵的优秀试卷,它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鲜活的生活味,丰富的人文味。  一、以课本为基础,注重视角的延伸。  近年来语文命题取材逐渐淡出课本,以至于一线教师逐渐忽视课本,淡用课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今年北京卷力图扭转此种趋势,逐渐回归课本,主要体现在:一是材料的出处回归课本。语音题,默写部分,及名著阅读部分选取《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