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创新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陈至立部长曾指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钻研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的素质个性化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怀疑前人提出自己主张的精神。阅读教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阅读教学的两个误区
旧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导致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无趣又无耐,教法的无力源于认识的模糊:①、阅读能力是“教”出来的。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繁琐细碎的讲解挤占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似乎教师讲解得越详细、越清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对各种所谓的方法、规则、技巧分析得越透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②、阅读能力是“练”出来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被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为了迅速提高教学成绩,教师不得不注重短期效益。名目繁多、琐碎机械的练习占去了学生其他的空余时间,大量机械的练习和考试成了学生日常学习的主题。由于这种方法短期效益较为明显,在一定时期内,甚至为许多教师所仿效,名之曰:以练代读,以练促读。孰不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既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是让学生亲身去读、多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二、阅读和创新的关系
阅读从本质上来看,是读者揣摩、理解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理念、知识储备、文化积累等对作品进行领悟、解读的一个过程。创新是指阅读主体在感知作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和创新是上致的。而传统教学的一个经常性的错误做法就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把阅读当成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把创新看成是一个“求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把一种书本上或编者认为正确的理解,强塞给学生,强调只能这样理解,不能那样理解,否则就错了。文学阅读上有句俗语,叫作“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一千个教师,都只有一个哈姆莱特,大家心目中只有一个教材上认定的“哈姆莱特”。我们只有认识到了阅读与创新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三、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开展创新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陈至立部长曾指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钻研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就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字词句意的讲解、思想艺术的分析、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率偏低,创新就更不用说了。要开展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的思想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个通晓多种知识的“博士”,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总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备课时面面俱到图“深入”,授课时旁征博引求“浅出”,做一名学生的“良师”。如果自己都所知有限,在教学中难免会捉襟见肘,又谈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四、阅读教学创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旧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大疏漏就是给学生的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因此,还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当务之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先介绍作家作品,再讲解字、词、句含义,然后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做法。要让学生在原始状态下进入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作品,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定位了的那种感受。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只有在学生获得对作品的原始的感性的认识后,他(她)才会对教师的点拔感兴趣,教师的点拔才能使其“灵犀一点通”,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避免“放羊式”、“当甩手掌柜”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引导、点拔、激发的功能,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讨论课、交流课、质疑课、争鸣课。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解决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一主要矛盾,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由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结合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得来的,其见解必然会千差万别,千人千面,恰如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家见解,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其“参差不齐”,甚至“离经叛道”,与教参相距甚远而轻意地否定学生的见解。教师要摒弃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观念,对于学生的理解,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而要发现其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即使其真的错了,也不必直接指出来,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去发现错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创造”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前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
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得法,课外提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内阅读指导上下大心思,还应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各种黄色、凶杀、暴力书籍泛滥的今天,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典的名家名篇作为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当学生徜徉于书海,尽情地吸取养料,不断充实时,其创造力自然会日益丰富。
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书本,当书本真正拥有了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再遥远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的素质个性化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怀疑前人提出自己主张的精神。阅读教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阅读教学的两个误区
旧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导致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无趣又无耐,教法的无力源于认识的模糊:①、阅读能力是“教”出来的。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繁琐细碎的讲解挤占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似乎教师讲解得越详细、越清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对各种所谓的方法、规则、技巧分析得越透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②、阅读能力是“练”出来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被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为了迅速提高教学成绩,教师不得不注重短期效益。名目繁多、琐碎机械的练习占去了学生其他的空余时间,大量机械的练习和考试成了学生日常学习的主题。由于这种方法短期效益较为明显,在一定时期内,甚至为许多教师所仿效,名之曰:以练代读,以练促读。孰不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既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是让学生亲身去读、多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二、阅读和创新的关系
阅读从本质上来看,是读者揣摩、理解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理念、知识储备、文化积累等对作品进行领悟、解读的一个过程。创新是指阅读主体在感知作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和创新是上致的。而传统教学的一个经常性的错误做法就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把阅读当成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把创新看成是一个“求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把一种书本上或编者认为正确的理解,强塞给学生,强调只能这样理解,不能那样理解,否则就错了。文学阅读上有句俗语,叫作“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一千个教师,都只有一个哈姆莱特,大家心目中只有一个教材上认定的“哈姆莱特”。我们只有认识到了阅读与创新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三、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开展创新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陈至立部长曾指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钻研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就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字词句意的讲解、思想艺术的分析、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率偏低,创新就更不用说了。要开展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的思想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个通晓多种知识的“博士”,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总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备课时面面俱到图“深入”,授课时旁征博引求“浅出”,做一名学生的“良师”。如果自己都所知有限,在教学中难免会捉襟见肘,又谈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四、阅读教学创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旧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大疏漏就是给学生的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因此,还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当务之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先介绍作家作品,再讲解字、词、句含义,然后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做法。要让学生在原始状态下进入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作品,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定位了的那种感受。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只有在学生获得对作品的原始的感性的认识后,他(她)才会对教师的点拔感兴趣,教师的点拔才能使其“灵犀一点通”,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避免“放羊式”、“当甩手掌柜”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引导、点拔、激发的功能,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讨论课、交流课、质疑课、争鸣课。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解决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一主要矛盾,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由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结合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得来的,其见解必然会千差万别,千人千面,恰如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家见解,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其“参差不齐”,甚至“离经叛道”,与教参相距甚远而轻意地否定学生的见解。教师要摒弃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观念,对于学生的理解,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而要发现其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即使其真的错了,也不必直接指出来,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去发现错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创造”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前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
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得法,课外提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内阅读指导上下大心思,还应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各种黄色、凶杀、暴力书籍泛滥的今天,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典的名家名篇作为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当学生徜徉于书海,尽情地吸取养料,不断充实时,其创造力自然会日益丰富。
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书本,当书本真正拥有了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