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德出生在18世纪,他最为典型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这部作品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小说中的主人翁维特这个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被认为是悲剧形象的代表。本文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研究维特这个悲剧形象的产生。
【关键词】维特 悲剧 性格 爱情 事业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现是在1774年,当时欧洲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社会黑暗,封建制度横行,资产阶级的时代逐渐降临。在经济方面,资产阶级拥有了超越贵族阶级的力量。通过启蒙运动,他们的阶级观念开始加强,其中思想最为活跃、情感最为激荡的就是青年一代,他们对制约和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感到厌恶,希望能够转变现在不合理的状况。
1 性格的悲剧
在18世纪70年代,维特是德国市民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拥有聪明的才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对自然景物具有美好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他喜爱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中的植物、篱笆、峡谷,甚至雾霭,他都对其充满了热爱和向往。温暖的太阳、鲜艳的花朵都让维特感到生机勃勃。在书中的前几页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意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景,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他酣畅淋漓的表述着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不喜爱喧嚣的城市环境,而是喜爱安静闲适的乡村田园生活,他经常想象自己能够生活在美丽和谐的田园山色中,游玩于山水之中,能够和单纯质朴的乡民进行沟通,体会其中温暖纯真的民风。他还喜欢和天真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在纯真稚拙的童趣中感受到生命的純净和美妙,感受生命的趣味。维特向往个性解放和人类自由。个性解放是他的主要目标。所以,他的内心是独立的,不受到社会功利的熏陶和干扰,他也不伪装自己的爱好和厌恶。他认为主张“我的心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唯一的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他对封建社会制度采取蔑视的态度,他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公平公正。他主张乐施行善,讨厌阿谀奉承。他对保守腐败的官场和浮华虚假的贵族以及恶俗的小市民抱有厌恶之情。他提倡艺术应该顺应自然,对民间的诗人荷马的诗特别关注,他认为大自然的感受和展现是艺术生命的源泉,他认为自然具有无穷的力量,自然可以创造伟大的艺术家。维特崇尚自然,厌恶封建专制,反对社会黑暗。维特希望人的自然本性能够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就是他认为的“自然人道主义。”
2 爱情的悲剧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维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演技一下维特的爱情。虽然维特悲剧不单是因为爱情的失败,但是爱情确实维特悲剧命运的引子,对维特悲剧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人类长久发展的主题。
维特的爱情不单单是对歌德真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这爱情悲剧之后封建社会制度残酷性的批判和控诉。维特的死亡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其中却具有了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以此S先生句型的乡村误会中,维特结识了一位魅力的小姐,她叫夏绿蒂,她拥有美丽的外貌,在舞会中翩翩起舞,还有一颗慈善的心。维特第一眼就爱上了她,在维特眼中,绿蒂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天真;她不但坚强,而且善解人意;她不但勤奋,而且十分温和;她的观点不和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又不媚俗。维特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她没有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和恶俗小市民生活中的各种陋习,双方在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呼应。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致,经常一起去品读荷马的诗。维特在绿蒂的身上感受到了光明。但是,维特内心的爱情之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时候,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的时候,绿蒂却不能勇敢的突破封建制度的制约,重新成为了阿尔伯的贤妻。维特美好的爱情化为虚无,变成悲剧。
当然,腐朽的封建礼法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环境是维特案情悲剧的主导因素。第一,绿蒂已经在事先由自己的母亲把其许配给了阿尔伯特,而维特爱上绿蒂的时候,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维特属于爱情的第三者。第二,在绿蒂的情感中,她因为实际生活的需求,单纯的认为工作稳固的阿尔伯特比和实际生活不相吻合的维特要更加安全。而且,封建礼术限制了人们的天性发展,绿蒂的勇敢受到了制约。在那改封建礼教的时代、压抑人性的时代,绿蒂不敢改变现状,维特的爱情注定了悲剧的下场。维特案情在破灭的时候,对单纯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开始瓦解,从而促使的他死亡的步伐。
3 事业的悲剧
青年人维特,如果只是爱情造成挫折,怎么会轻易想到自杀。维特悲剧的本质还是来源于维特事业的失败,维特具有满腹才华、具有远大理想。虽然自己的出身比较低下,但是他不愿向命运低头,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他在公使馆中做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但是社会的环境不能改变,封建礼俗还是存在,很多人都墨守陈规,守旧呆板、阿谀奉承。在这样的环境中维特也不愿意违背自己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不愿和社会一起堕落。所以他烦恼、痛苦、迷茫、悲痛。他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维特在公使馆中提出了标新立异的主张,使得公使馆馆长十分恼火。维特还认为公使馆缺少个人精神,空洞无趣、阴险狡诈,所以他离开了公使馆,因为他的思想潮流和这份工作不能融合。有一次他在C伯爵府上吃饭,他受到了他人的轻视,甚至是冯小姐的姑妈,一个已经沦落的贵族老太太也可以鄙视他,和他一同的市民也讥讽他。这些嘲笑和轻视,使得维特喘不过来气。在他的事业上也没有成绩。爱情失败、才华不能发挥、肮脏的环境使得他内心充满烦闷,从而逐渐侵占到他的全部身心。原来的单纯坦诚、敏感孤傲的在现实中得到瓦解。他也在彷徨中不断挣扎,他寻求爱情、他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能去获得自己的世界。但是,他和世界的不相容,使得世界逐渐把他淹没,最后只有内心的孤单和精神的倦怠,他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爱情、对这个社会失去了希望,最后在痛苦的泥潭里反复挣扎,最终走向绝望,在现实世界中,用一颗子弹完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贺婧怡.《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人物心理描写作用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9):226-226
[2]罗汝霖.“死得其所”--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自杀情节的解读[J].金田,2015,(5):45-45,17
[3]李征.“移交”的推力--以《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法国侨易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3-27
【关键词】维特 悲剧 性格 爱情 事业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现是在1774年,当时欧洲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社会黑暗,封建制度横行,资产阶级的时代逐渐降临。在经济方面,资产阶级拥有了超越贵族阶级的力量。通过启蒙运动,他们的阶级观念开始加强,其中思想最为活跃、情感最为激荡的就是青年一代,他们对制约和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感到厌恶,希望能够转变现在不合理的状况。
1 性格的悲剧
在18世纪70年代,维特是德国市民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拥有聪明的才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对自然景物具有美好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他喜爱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中的植物、篱笆、峡谷,甚至雾霭,他都对其充满了热爱和向往。温暖的太阳、鲜艳的花朵都让维特感到生机勃勃。在书中的前几页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意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景,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他酣畅淋漓的表述着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他不喜爱喧嚣的城市环境,而是喜爱安静闲适的乡村田园生活,他经常想象自己能够生活在美丽和谐的田园山色中,游玩于山水之中,能够和单纯质朴的乡民进行沟通,体会其中温暖纯真的民风。他还喜欢和天真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在纯真稚拙的童趣中感受到生命的純净和美妙,感受生命的趣味。维特向往个性解放和人类自由。个性解放是他的主要目标。所以,他的内心是独立的,不受到社会功利的熏陶和干扰,他也不伪装自己的爱好和厌恶。他认为主张“我的心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唯一的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他对封建社会制度采取蔑视的态度,他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公平公正。他主张乐施行善,讨厌阿谀奉承。他对保守腐败的官场和浮华虚假的贵族以及恶俗的小市民抱有厌恶之情。他提倡艺术应该顺应自然,对民间的诗人荷马的诗特别关注,他认为大自然的感受和展现是艺术生命的源泉,他认为自然具有无穷的力量,自然可以创造伟大的艺术家。维特崇尚自然,厌恶封建专制,反对社会黑暗。维特希望人的自然本性能够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就是他认为的“自然人道主义。”
2 爱情的悲剧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维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演技一下维特的爱情。虽然维特悲剧不单是因为爱情的失败,但是爱情确实维特悲剧命运的引子,对维特悲剧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人类长久发展的主题。
维特的爱情不单单是对歌德真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这爱情悲剧之后封建社会制度残酷性的批判和控诉。维特的死亡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其中却具有了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以此S先生句型的乡村误会中,维特结识了一位魅力的小姐,她叫夏绿蒂,她拥有美丽的外貌,在舞会中翩翩起舞,还有一颗慈善的心。维特第一眼就爱上了她,在维特眼中,绿蒂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天真;她不但坚强,而且善解人意;她不但勤奋,而且十分温和;她的观点不和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又不媚俗。维特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她没有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和恶俗小市民生活中的各种陋习,双方在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呼应。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致,经常一起去品读荷马的诗。维特在绿蒂的身上感受到了光明。但是,维特内心的爱情之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时候,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的时候,绿蒂却不能勇敢的突破封建制度的制约,重新成为了阿尔伯的贤妻。维特美好的爱情化为虚无,变成悲剧。
当然,腐朽的封建礼法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环境是维特案情悲剧的主导因素。第一,绿蒂已经在事先由自己的母亲把其许配给了阿尔伯特,而维特爱上绿蒂的时候,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维特属于爱情的第三者。第二,在绿蒂的情感中,她因为实际生活的需求,单纯的认为工作稳固的阿尔伯特比和实际生活不相吻合的维特要更加安全。而且,封建礼术限制了人们的天性发展,绿蒂的勇敢受到了制约。在那改封建礼教的时代、压抑人性的时代,绿蒂不敢改变现状,维特的爱情注定了悲剧的下场。维特案情在破灭的时候,对单纯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开始瓦解,从而促使的他死亡的步伐。
3 事业的悲剧
青年人维特,如果只是爱情造成挫折,怎么会轻易想到自杀。维特悲剧的本质还是来源于维特事业的失败,维特具有满腹才华、具有远大理想。虽然自己的出身比较低下,但是他不愿向命运低头,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他在公使馆中做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但是社会的环境不能改变,封建礼俗还是存在,很多人都墨守陈规,守旧呆板、阿谀奉承。在这样的环境中维特也不愿意违背自己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不愿和社会一起堕落。所以他烦恼、痛苦、迷茫、悲痛。他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维特在公使馆中提出了标新立异的主张,使得公使馆馆长十分恼火。维特还认为公使馆缺少个人精神,空洞无趣、阴险狡诈,所以他离开了公使馆,因为他的思想潮流和这份工作不能融合。有一次他在C伯爵府上吃饭,他受到了他人的轻视,甚至是冯小姐的姑妈,一个已经沦落的贵族老太太也可以鄙视他,和他一同的市民也讥讽他。这些嘲笑和轻视,使得维特喘不过来气。在他的事业上也没有成绩。爱情失败、才华不能发挥、肮脏的环境使得他内心充满烦闷,从而逐渐侵占到他的全部身心。原来的单纯坦诚、敏感孤傲的在现实中得到瓦解。他也在彷徨中不断挣扎,他寻求爱情、他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能去获得自己的世界。但是,他和世界的不相容,使得世界逐渐把他淹没,最后只有内心的孤单和精神的倦怠,他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爱情、对这个社会失去了希望,最后在痛苦的泥潭里反复挣扎,最终走向绝望,在现实世界中,用一颗子弹完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贺婧怡.《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人物心理描写作用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9):226-226
[2]罗汝霖.“死得其所”--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自杀情节的解读[J].金田,2015,(5):45-45,17
[3]李征.“移交”的推力--以《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法国侨易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