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总人口64万人,辖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54万人,占8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仍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广大农民怎么看?忧什么?盼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河南省南阳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内乡县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深入农村基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五看”
通过调查,96%以上的农民都知道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均表示赞同和全力支持。但是,在农村基层干群的眼中,当前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有五大问题,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比重较大,虽然近年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逐步调整,畜牧、烟叶、林果等支柱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因为受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通过农作物种植和发展养殖所得收入仍然有限,现代农业发展步子缓慢成为制约内乡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天吃饭,依靠种粮收入,仅有少数农民把畜禽养殖、小型农产品加工和商品销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务工收入虽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所占比重不大。
三是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较差。农民受教育难、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看病难已成为共识。
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40.3%的农民认为交通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是农村社会风气较差。主要存在铺张浪费、赌博现象严重及治安状况较差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四忧
一忧配套资金不能保证,村级负担变相加重。36.3%的村民表示担心政府扶持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会采取向农民摊派、集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变相加重村级和农民负担,导致村庄变美、农民变穷的怪现象发生。
二忧不切实际搞规划,盲目追求高标准建设。29.6%的村民表示担心政府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搞统一规划、达标升级,一个模子建到底,一味追求美观,一旦打造出个成型村,即按统一标准用现场会和观摩等形式推而广之。
三忧政府片面引导,发展方向不明。16.9%的农民表示担心当地政府在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因地制宜,把握市场脉搏,盲目引导农民发展不适宜本地实际的农产品及其它产业,出现前种后除、前收后扔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现象。
四忧只做表面工作,惠农措施落实不到位。18%的农民表示担心出现只为争先搞建设、大做表面文章现象。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盼
一盼政府能够科学规划,给农民当好“带头人”。33.6%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农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村办企业,引领农民早日致富。
二盼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服务力度,给农民当好“协调人”。41.3%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和农副产品保护价范围,降低各类农资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重点地对村办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进行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度。
三盼政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给农民当好“施教人”。25.1%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技能知识培训力度,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为农民提供培训班、知识讲座、夜校等多种载体,围绕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电脑等文化知识开展经常性培训教育,使农民能够较好地掌握各种农业劳动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从而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是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要坚持政府引导,抓好典型示范,充分调动农民及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二是要把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就内乡县来看,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优质小麦、林果、烟叶、生猪、家禽为依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搞好红薯、辣椒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民职业和技能培训,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尽快形成农民多数务工、少数务农的农村致富就业新格局,较快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三是要认真搞好村镇建设,勾画新农村美好蓝图。村镇建设是农民生活质量最直观的展现,要坚持村镇建设规划先行,县里应拿出相应配套资金用于村镇规划,邀请专家尽快完成新农村建设详规,做到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同时,全面实行“三改(改电、改水、改厕)二整(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一分离(人畜分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在村镇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性”:一是科学性,即要反映地方特色,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超前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务实性,即要因地制宜,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符合农民意愿,坚决避免工程式和运动式建设,让农民真正住上舒适实用的房屋。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惠农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各级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农业税减免、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惠农体系。同时,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农村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五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提高农村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要着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供稿)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五看”
通过调查,96%以上的农民都知道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均表示赞同和全力支持。但是,在农村基层干群的眼中,当前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有五大问题,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比重较大,虽然近年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逐步调整,畜牧、烟叶、林果等支柱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因为受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通过农作物种植和发展养殖所得收入仍然有限,现代农业发展步子缓慢成为制约内乡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天吃饭,依靠种粮收入,仅有少数农民把畜禽养殖、小型农产品加工和商品销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务工收入虽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所占比重不大。
三是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较差。农民受教育难、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看病难已成为共识。
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40.3%的农民认为交通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是农村社会风气较差。主要存在铺张浪费、赌博现象严重及治安状况较差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四忧
一忧配套资金不能保证,村级负担变相加重。36.3%的村民表示担心政府扶持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会采取向农民摊派、集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变相加重村级和农民负担,导致村庄变美、农民变穷的怪现象发生。
二忧不切实际搞规划,盲目追求高标准建设。29.6%的村民表示担心政府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搞统一规划、达标升级,一个模子建到底,一味追求美观,一旦打造出个成型村,即按统一标准用现场会和观摩等形式推而广之。
三忧政府片面引导,发展方向不明。16.9%的农民表示担心当地政府在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因地制宜,把握市场脉搏,盲目引导农民发展不适宜本地实际的农产品及其它产业,出现前种后除、前收后扔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现象。
四忧只做表面工作,惠农措施落实不到位。18%的农民表示担心出现只为争先搞建设、大做表面文章现象。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盼
一盼政府能够科学规划,给农民当好“带头人”。33.6%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农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村办企业,引领农民早日致富。
二盼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服务力度,给农民当好“协调人”。41.3%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和农副产品保护价范围,降低各类农资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重点地对村办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进行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度。
三盼政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给农民当好“施教人”。25.1%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技能知识培训力度,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为农民提供培训班、知识讲座、夜校等多种载体,围绕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电脑等文化知识开展经常性培训教育,使农民能够较好地掌握各种农业劳动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从而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是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要坚持政府引导,抓好典型示范,充分调动农民及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二是要把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就内乡县来看,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优质小麦、林果、烟叶、生猪、家禽为依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搞好红薯、辣椒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民职业和技能培训,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尽快形成农民多数务工、少数务农的农村致富就业新格局,较快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三是要认真搞好村镇建设,勾画新农村美好蓝图。村镇建设是农民生活质量最直观的展现,要坚持村镇建设规划先行,县里应拿出相应配套资金用于村镇规划,邀请专家尽快完成新农村建设详规,做到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同时,全面实行“三改(改电、改水、改厕)二整(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一分离(人畜分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在村镇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性”:一是科学性,即要反映地方特色,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超前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务实性,即要因地制宜,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符合农民意愿,坚决避免工程式和运动式建设,让农民真正住上舒适实用的房屋。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惠农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各级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农业税减免、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惠农体系。同时,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农村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五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提高农村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要着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