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因果之链”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考试说明》写作部分的“发展等级”要求同学们的作文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但在所有谈到“因果关系”的作文指导材料中,均指“因果关系”只在议论文中发生,似乎写记叙文就不需要强调“因果关系”,与“因果关系”是绝缘的,此为大谬。
  记叙文就不存在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吗?恰恰相反。对于一篇好的记叙文来说,其中的因果联系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没有这些情节上的因果联系,也就不足以紧紧攫住读者的心。不妨先请大家看下面的一篇文章及其分析:
  一枚古钱币
  [美]查宁•波洛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人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抄身?”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间。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这篇小说写得一波三折,回旋跌宕。其中所揭示的因果联系是一环紧扣一环:格兰汀为什么会在聚会中掏出一枚古金币?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也和雷勃的穷困构成鲜明的反衬;席间,这枚金币为什么不翼而飞?是为了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一系列悬念。
  小说还写得迷雾重重,云遮雾障,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而其中的因果联系却是丝丝入扣,毫不含糊,在读者的怀疑猜想中最终真相大白。例如:大家为什么认为偷金币的贼是雷勃?因为雷勃坚决反对搜身。雷勃为什么坚决反对搜身?对此,读者一直心存悬念,而事实是因为雷勃“确实是个贼”,他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雷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贼”呢?因为雷勃家太穷困了,偷食品是出于无奈。雷勃家为什么穷困?是因为雷勃中了毒气,丧失了劳动能力。但我们还是要进一步追问,寻找其中的因果联系:雷勃为什么当时不承认自己拿了餐桌上的食物呢?这样也就可以免了自己的声誉一落千丈,变得更穷,事后也可以向别人或格兰汀解释啊。小说这样安排,不就利用因果关系揭示了雷勃这个主人公的性格吗?雷勃之所以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宁愿“偷”而不愿意“要”,不愿丢面子,也始终不愿意作解释,最终造成了别人对他的误解,不正是因为他具有固执和自尊的性格吗?读者还可能作进一步追问:作者写这篇小说,难道仅仅为了揭示雷勃性格上的弱点吗?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是不是在揭示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追问,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构成了小说复杂的情节要素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缺乏这些因果联系,文章将变得一览无余,或平庸寡淡,味同嚼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中,就分析出情节就是一个“结”和一个“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英国人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此给予了最简明的阐述:情节就是因果关系。《诗学》第九章对“因果关系”在记叙类作品中所能起的重要作用作了最精辟的描述:“如果一桩桩事情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假如所写的文章中那些重要的细节,其前一个成为后一个的因,后一个则成为前一个的果。因果相连,因果交织,一环紧扣一环,构成错综复杂紧密的因果链,你的作品还会不扣人心弦吗?所揭示的人物性格还会不鲜明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还会不深刻吗?怪不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这样说:“宁可找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要写好记叙文,同样需要能够在文中构造“因果链”,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我们怎样在写作记叙文时串联起这条“因果链”呢?
  一、将生活细节串联成因果的链条。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假如我们多个心眼,把那些杂乱无章的想法、观察到的事物以及获得的知识用因果的链条串起来,就可以构思成一篇具有完美情节的记叙文。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选取了最平常不过的一只待宰的鸡作为写作对象。文中,待宰的鸡、我的高考、鸡的不凡、妈妈宰鸡、鸡的逃逸、我的敬意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都存在着因果联系,作者最后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揭示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一篇记叙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设意外突转使因果之链突显光彩。所谓“突转”,是指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发生意外的突然转折和变化。生活细节串联成的因果链条可能是平顺无奇的,假如我们在链条的某一环节设置一些变化,造成异峰突起的效应,使平平常常的因果之链突显光彩,好比在一条金项链上缀上一颗钻石而显得光彩夺目。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中那只待宰鸡的命运本来是不会“逃过这割喉一刀的”,而作者在情节的链条上设置了“逃逸”这一意外突转,并以浓墨重彩加以歌颂,对于表现“黑将军”不甘平庸的品性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让“因”暂时隐身以设疑置悬。把生活细节串联成因果链固然完美,但假如我们暂时在这串链条中拆去一二节,造成读者对情节发展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使读者的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可以达到让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如《一枚古钱币》中作者就暂时隐去了金币的去向、雷勃“确实”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雷勃为了让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三个情节,使悬念丛生,文章也就显得曲折多姿了。
  到此,同学们也该明白“因果关系”在写作记叙文中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方法了吧?
  
  (作者:孙勤东,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从去年开始,考试说明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同学们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    例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 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 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 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 
期刊
例题呈现  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洁,平淡中有无限的韵味。请以“人散后”为开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漫画“闲适”或“凄清”的意境。(50字左右)     例题解析    这是一道漫画类的图文转换题,与常规漫画题相比稍有创新,解答此题需注重想象,答题语句要有意境。解答漫画题特别要抓住画面上最突出、夸张、变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往往集中体现了漫画的寓意,还需思考漫画中具体对象的象征意义,这些内容可以借
期刊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显然,对熟语知识点的考查是引导同学们走向生活、联系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试题回放    例1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手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
期刊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违拗/执拗顽固 参禅/禅机不泄  攒钱/人头攒动  B. 肥胖/心宽体胖 鲜见/屡见不鲜  蛮横/飞来横祸   C. 背篓/背井离乡 着迷/不着边际  卡壳/拦路设卡  D. 犄角/掎角之势 诧异/叱咤风云  泥淖/风姿绰约  2. 下列
期刊
第7-9页  一、1. 外貌描写。表现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但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暗中交代了主人公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为结尾做铺垫。  2. ①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以“我”为叙事线索,便于展开情节,抒发感受。②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感染力。  3. 细节描写。揭示了“立正”的缘由不仅仅是本能的反应,主人公“立正”的条件反射已深入骨髓。突出了
期刊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个考点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这里有三个关键信息需要强化:常用字、只识记字音、音义结合;这里否定两个认识:考查拼写、考查声调。  首先要知道常用字有哪些,其次要知道能考查读音与意义相关性的考点有哪些。  读音与意义相关性的考点有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  先说多音字。以近年高考江苏卷为例,字音题考查了“识别/博闻
期刊
限时:45分钟  【课内梳理】  1.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3. ______
期刊
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名句名篇默写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部分的处置方法:①及早规划,适当分层,初背到位;②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复背到位;③了解出错类型,掌握默写技巧。常见错误类型有错位搭配、答非所问、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等。  课外部分的处置方法:先圈定范围(圈定原则是120句老师熟知的、符合江苏高考特点的名句),再记忆过关,然后开放范围补充名句。  四点需要提醒:①首先要理解
期刊
2012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指出,“文学常识”的考查选文来自“课外古文”,从以往高考真题来看,题目命制在选考历史同学解答的附加题部分,即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简答题。它本身包含古代文学中的文化常识、作品内容等,知识涉及面广,体系庞杂,内容浩繁。所以要求同学们既要熟悉课内作家的所属流派、团体,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等,又要掌握课外著名作家及其相应的一系列知识,还要不混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史典籍的内容、作者
期刊
深刻,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能预感到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见解新,给人惊喜,毕竟是暂时的、表层的。若要让人感动,让人深省,让人难忘,还要开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一、 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