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并保持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xi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运算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运算知识与方法技巧,形成数学运算能力的动力。在初中数学的运算教学中,培养并保持学生的运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运算能力。
  通过对学生数学运算过程的全面观察和对学生数学运算态度的谈话了解以及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进行测试,本人发现:极少数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较浓厚;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数学运算兴趣,但是不能长期保持;运算能力低的学生运算兴趣基本丧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运算的动力。心理学认为: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因此,培养并保持学生的运算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从直接的数学学习中获得兴趣,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并保持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
  1 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
  1.1 分层教学。教师在数学运算教学中,在统一的基础上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学要求。
  1.2 分层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的作业要求,让学生感受与体会:原来数学运算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从而打消与逐步克服一些消极因素,以此提高运算兴趣。
  2 分层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以此激发学生运算兴趣
  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功能是数学教学评价的本体功能,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分层管理与要求下,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不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数学运算兴趣。学生只要小有成功,教师抓住闪光点予以肯定、表扬,并引导学生体会成功感,把这份成功的喜悦与他人分享。
  2.1 “一帮一”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评价,让学生层层体验成功感。我把学生分成两层次,第一层次的为老师,第二层次的为学生。待老师们会运算了,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了,我就请老师们一对一教自己的学生。当第二层次的学生高呼:“我会了,我会了!”,小老师兴奋的叫“老师,他会了,他会了!”的时候,定是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后按捺不住地欢呼。
  2.2 “挑战”式教学中的学生分层评价。我经常在黑板上写出不同层次的运算题目,请自己觉得会做的同学主动上来挑战,做对了的学生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即使错了的学生,我也会鼓励他、表扬他的勇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结果的学生皆予以肯定表扬。总之,让他们高兴而来,成功而去。我经常听到有学生遗憾地说“又没用位置了”!这时候的我可不是遗憾了,我的脸上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3 作业评价中分层评“优”制。因为我已经是分层布置作业了,针对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实际,只要他们小有进步,我就评价为优。长期坚持下去,有的学生都希望每次的作业是我批改的了,因为他们多么希望得到我的“优”啊。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同时,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运算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能切实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 “生活情景现场法”。这种情景是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学生熟悉,因而有兴趣。如:在学习“有序数对”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有序性,突破教学的难点,我设计了做游戏“找朋友”,也就是利用他们现在的位置,在不断改变序的情况下,我写出(或是同学说出)数对,找与之对应的朋友;或是指定朋友,让同学们说出与之对应的数对。
  3.2 生活情景再现法。学生有兴趣演绎情景,在兴趣中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运算知识。
  学生具有并能保持运算兴趣,对“形成与提高运算能力”将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并保持学生的运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运算教学中,应该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并保持学生的运算兴趣。
其他文献
学科教学探索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作为智障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如构音困难、吐字不清、口吃、语法错乱、词不达意等。这无疑又给智障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及交往套上一个枷锁,也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智障学生建立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应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多种尝试,把语言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的重点之一,切实加强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 创设情景、巧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
期刊
【摘 要】 儿童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会缺乏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发挥 想象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
期刊
【摘 要】 切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创设情境,要培养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合作精神;创设想像情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经验;创设先估后验的情境,培养学生乐于动脑。  【关键词】 分析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农
期刊
英语是一门应用很广的交际语言。英语教学要达到交际化的目的,必须使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训练。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但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在此类操练上。久而久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降温”,学习积极性骤减,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鉴于此,我充分联系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迁移,满足学生内心情感机制的需求。
期刊
课改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渴求知识的激情,追求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驱动性”,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如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质疑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的无数次提问,质疑是能推动思维发展的产生创新效果的有价值的疑问,其形式可以
期刊
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是一个突破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为了深刻理解和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并贯彻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谈一点认识。  1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
期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开放题活动、数学建模活动等创新教学策略,同时具体指出了以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建立民主教学平台等可实践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为创新思维培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祖国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创新”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优化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新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强化思想教育,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  创新的
期刊
随着近几年文言文分值在中高考中比例的提高,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愈显突出。于是,一些老师急功近利,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随意改变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授课,更为极端的是部分老师甚至放弃了现代文教学,一味强化文言文教学,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尽管选文都是精品,尽管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但由于背离了学生实际,欠缺了教学方法,结局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睁着双眼却紧闭了心灵。久而久之,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言志”、“缘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