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中国”的寂灭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公元纪年开始,中国的商人和帆船便已经往来于东亚沿海,而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往来记录,殊为可观。公元7世纪时,经由中国南部沿海的广州,到苏门答腊、马来西亚的香料港,再到锡兰和印度,最后到达波斯湾的锡拉弗和阿曼,还存在着一条海上“瓷器之路”。
   南宋时期则掀起了中国航海活动的第二次浪潮。由于北宋被女真人所侵扰征服,被迫放弃都城开封而迁至南方杭州的大宋政权,为弥补税收财政不足和抵抗外敌继续南侵,宋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年)下令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常备水师,将原先用于运送贡品的内河与运河,改造为西边的防御网络,而长江与海岸,则分别是北边和东边的防线。13世纪初,宋朝水师控制了从福建到日本与高丽之间的东海,并长年游弋于中国的主要河川。及至后来忽必烈征服南宋,还是靠南宋降将刘整和商人朱清与张瑄的帮助,建立起了实力同样雄厚的水师,才从海洋和河流上打败了宋朝军队,并使南宋覆灭。
   明代初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使西洋,无疑承接了中国以往的航海传统。从技术上看,举世闻名的“宝船”,是宋朝“神舟”的翻版,而它的更早模型,甚至应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命令在闽江岸边建造的“福船”。而从出使路线看,郑和足迹所至,无疑是对往日海上“瓷器之路”的丰富和拓展。但是,郑和船队在造船技术与规模上,则为以往所远远不及,不仅船只之大、随行船只数量之多前无古人,随船所带的商贸物品,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郑和出海航行,明代中国在海外贸易、政治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在15世纪末葉倭寇犯乱以前,中国在海上一直不存在值得惧怕的对手。中国与东亚世界的朝贡体系,也赖由郑和航海,而得到巩固和强化。
   可惜的是,在1433年郑和第七次远赴印度洋之后,明朝向海洋进军的意愿,渐渐转为薄弱,“海上中国”的地位,慢慢让位于“大陆中国”,乃至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海洋之旅。宦官集团与儒家官僚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连串的经济困难对政府维持建造远航大帆船的船厂与庞大的沿海水师造成了巨大压力,以及英宗被俘之后蒙古威胁的持续增加,等等因素合在一起泯灭了郑和所开辟的航海事业。
   不过,即使在明朝实行海禁之后,“海上中国”也并没有烟消云散。海禁只不过意味着官方朝贡贸易的衰落,在政府层面的海洋进取心逐渐式微之时,“海上中国”转入民间和“地下”状态,中国南部沿海居民沿着当年郑和的足迹,冲破各种障碍发展起来的私人海上贸易,变得蓬勃兴旺。明清之际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便是显例,而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区域的民间贸易网络,也被精心构筑起来,长久生生不息。直到西方东来,中国在西太平洋一带的海上力量,也没有因为海禁而明显落后于西方。
   《海盗传奇》关注的正是明清之际民间中国向海洋进取的史实。无论是在海外称王建制的王直、挺进东南亚并落地生根的林道乾,还是在吕宋群岛与西班牙人短兵相接的林凤、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的郑氏海上王国,或者越南西山政权的华人海军,与英国和葡萄牙人开战的近代中国海盗,从他们的活动与影响中,都能鲜明感受到中国始终有一股向外发展的民间动力存在。可惜的是,除掉极短的时期和个别案例外,这些发自中国民间的海洋进取力量,都没有得到当时官方的支持和配合,甚至还成为政府的围剿对象。
   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在政府层面的航海传统渐告散失,郑和航海事业最后归于寂灭。在1433年停止海外航行后,明朝开始有计划地停止建造船只、关闭船厂、禁止民间私自建造大船。与此同时,欧洲人却逐渐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海域,在新兴起商业与军事相联合机制下,战争行为与市场经济合为了一体,西方的战争艺术与海外商业精神,都在此后年间同步不断取得了飞跃成长。这也就铸造了后来中国与西方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在战争能力上的明显落差。
   另外,在东亚世界内部,由于中国闭关锁国,减少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则使那些急于与中国通商的周围国家,不得不另寻出路。其结果之一,是使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大朝贡体系之外,又产生了以日本为中心、覆盖东南亚诸岛国和琉球群岛的小朝贡体系。这也是近代以来日本制造种种借口对外征服、中国也遭受日本侵略的一个重要历史由来。
其他文献
提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业余生活,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大多是发动群众、生产自助和文化学习等活动。其实,在紧张的战斗之余,人民军队的官兵也时常苦中作乐。甚至,在当时延安、胶东和江南等许多部队中,出现过当今“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特别是“文化人”较多的一些新四军部队中,足球运动很火。比如,新四军第6师18旅。  一支“有文化的部队”是如何诞生的  新四军第6师18旅创建于“皖南事变”后的194
期刊
傅秋涛是湖南平江人,1927年参加了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傅秋涛领导的游击队奉命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1团,傅秋涛任支队长。   1941年1月初,时任新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傅秋涛奉命率部北移。“皖南事变”发生后第三天,一纵队唯一的电台在战火中焚毁,与军部失去了联系。于是,傅秋涛在梓坑召集纵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商讨部队突围路线。经过反复讨论,会议形成了一致决议
期刊
从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韦岗初战开始,至1945年12月19日在苏中进行对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结束,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24617次,取得了光辉的战绩。本章记录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经典战例。   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军事报告中,对新四军的历史贡献作了充分肯定,他说:“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
期刊
刘厚总看上了一名排长的新枪。  项英命令排长和刘厚总换枪,  后来就是这把枪要了他和周子昆的命  1941年2月底,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项英、周子昆等在赤坑山暂时隐蔽,策划向江北突围。突围的路线经过侦察初步确定下来了,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大体就绪。项英隐蔽在山上的一个小洞——蜜蜂洞里。由于洞小,除项英外,只有周子昆、黄诚(周子昆的警卫员)、刘厚总(军部副官)住在这里。  3月14日凌晨,刘厚总趁项英
期刊
除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之外,新四军在援助友军和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联络国际友人方面,都做了非常多有意义的工作。  千里秘援八路军  1942年,太行山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日军又加紧“扫荡”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943年初向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电,表示新四军可抽调一部分物资支援八路军。  因江南、华北相距遥远,敌人又设置了
期刊
谁都没有想到,在日军投降之后,高邮还经历了这样一场大仗,  仅用一周,新四军就拿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现在我只给你20分钟时间,否则,我军将发动全面总攻,彻底消灭你们!”  高邮的日伪军在蒋介石庇护下,屡屡拒绝新四军的劝降通牒  1945年12月26日凌晨,日本裕仁天皇颁布停战诏书4个多月后,高邮城东部的日军司令部“洪部”在仓促中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受降仪式。大厅中,长桌一边是日军大佐岩崎学,另
期刊
汤成功,1906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湖北省仙桃市),1928年10月起参加革命工作,不仅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还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1942年至1944年,他任新四军第5师15旅政委,参加了中原突围,以下是他的回忆。  “同志们去新地区军队工作,要像杨柳树那样,插到地下生根发芽,旺盛成长”  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百万军队全部美式装备,下
期刊
日军中国军总司令哀鸣:“国民党军乃是手下败将,  唯共产党乃是皇军之大敌,  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用作战胜利来回答这些假抗战、真投降的先生们!”  “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塘口坝的血战,我们用雪亮的刺刀,暴烈的手榴弹,火力猛烈的机关枪,前仆后继的冲锋,把敌人打下山岗……”1940年春天,一曲铿锵有力的《繁昌之战》传唱开
期刊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是曾经让蒋介石头疼的“乱匪”,也是后来新四军的全部家底。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突然单方面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他想乘机把叶挺拉过去,通过叶挺把新四军抓在自己手里。叶挺怀揣蒋介石的委任状,身穿国民党的将军服,但一直怀有一颗红心,对共产党忠贞不渝,受到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闻立  让蒋介石头疼的“乱匪”,后来成为新四军的全部家底  “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
期刊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迄今为止,仍然留下许多难解、待解之谜。半个多世纪后,叶挺之子叶正大在中央档案馆找到一份“笔录”的真迹,还原了当年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幕。项英等人突围过程中,军部副官刘厚总趁其熟睡之际,开枪将他们打死。这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又一历史惨剧。像这样的反革命暗害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皖南事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