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格讲,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在他那个时代,姓跟氏是分开的。姓不大变,爷爷姓什么,孙子跟着姓什么;氏经常变,爷爷一辈儿以张为氏,爸爸这辈儿以李为氏,到了孙子,可能就改成以赵为氏了。一个人以什么为氏,几乎可以自由选择,既能以做官的地方为氏,也能以父辈的名字为氏,既能以官职为氏,也能以排行为氏。比如说,张小明的爸爸在郑州做官,那么张小明就能以郑为氏,改叫郑小明。再比如说,张小明排行老二,二就是仲,以排行为氏,他又可以改叫仲小明。不管以什么为氏,姓是始终不改的,归根结底,还是姓张。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皇族,跟商王一个姓。商王姓子,孔子当然也姓子,所以我们要是用姓来尊称他的话,就不叫他“孔子”了,得叫他“子子”。当然,这样叫很怪。
商朝灭亡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生活,生活了若干代,一位牛人横空出世,名叫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当然也姓子,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把字放在名的前面,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的风俗。像刘备刘玄德,如果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玄德备”;同样道理,张飞张翼德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翼德飞”。
在孔父嘉之前,孔子的先祖以什么为氏不得而知;在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开始以孔父嘉的名字为氏,把“子”这个姓搁起来不用,从此人人皆“孔”了。孔子为什么叫孔子,这就是原因。
现在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流行以父名为姓,爸爸叫小明,儿子就姓小明。春秋时期有似于此,没有固定的氏,流行以父名为氏,爸爸叫孔父嘉,儿子就以孔为氏。但孔子先祖跟马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自打以孔为氏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异思迁。
孔子办私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位南宫敬叔,此人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蟹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鲁国大夫。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人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改一个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
(选自《羊城晚报》)
历史上的“二百五” 韩文虎
战国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盛。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跟秦国交战,纷纷吃了败仗。这时出来一个纵横家,说白了就是说客,他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从而受到了六国君王的赏识,都封他为相,史称“六国封相”,那个神奇劲儿就别提了。
不料,正当苏秦春风得意之际,他在齐国遇上了刺客,被当胸刺了一剑,气绝身亡。齐王闻讯,既震惊又气愤,立即要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又一想,刺客在暗处,大张旗鼓的捉拿,没准打草惊蛇,怎么办?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斩首,把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皇榜:“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大王早想杀了他,却找不到好的借口,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为得到赏金,四个人竟然在宫门外吵了起来。
侍卫把这四位“义士”带到齐王跟前,齐王看见这四个家伙,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装作非常高兴的样子,煞有介事地问:“既然苏秦是四位杀死的,这一千两黄金只好由你们四位平分,你们算算,每个人多少?”这四个人不知道是计,异口同声地立即回答说:“这好办,每人二百五。”
齐王听了之后咬着牙点了点头,拍案大吼:“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首!”四个家伙就这样成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选自《今晚报》)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皇族,跟商王一个姓。商王姓子,孔子当然也姓子,所以我们要是用姓来尊称他的话,就不叫他“孔子”了,得叫他“子子”。当然,这样叫很怪。
商朝灭亡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生活,生活了若干代,一位牛人横空出世,名叫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当然也姓子,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把字放在名的前面,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的风俗。像刘备刘玄德,如果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玄德备”;同样道理,张飞张翼德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翼德飞”。
在孔父嘉之前,孔子的先祖以什么为氏不得而知;在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开始以孔父嘉的名字为氏,把“子”这个姓搁起来不用,从此人人皆“孔”了。孔子为什么叫孔子,这就是原因。
现在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流行以父名为姓,爸爸叫小明,儿子就姓小明。春秋时期有似于此,没有固定的氏,流行以父名为氏,爸爸叫孔父嘉,儿子就以孔为氏。但孔子先祖跟马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自打以孔为氏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异思迁。
孔子办私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当中有位南宫敬叔,此人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蟹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鲁国大夫。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人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改一个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
(选自《羊城晚报》)
历史上的“二百五” 韩文虎
战国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盛。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跟秦国交战,纷纷吃了败仗。这时出来一个纵横家,说白了就是说客,他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从而受到了六国君王的赏识,都封他为相,史称“六国封相”,那个神奇劲儿就别提了。
不料,正当苏秦春风得意之际,他在齐国遇上了刺客,被当胸刺了一剑,气绝身亡。齐王闻讯,既震惊又气愤,立即要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又一想,刺客在暗处,大张旗鼓的捉拿,没准打草惊蛇,怎么办?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斩首,把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皇榜:“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大王早想杀了他,却找不到好的借口,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为得到赏金,四个人竟然在宫门外吵了起来。
侍卫把这四位“义士”带到齐王跟前,齐王看见这四个家伙,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装作非常高兴的样子,煞有介事地问:“既然苏秦是四位杀死的,这一千两黄金只好由你们四位平分,你们算算,每个人多少?”这四个人不知道是计,异口同声地立即回答说:“这好办,每人二百五。”
齐王听了之后咬着牙点了点头,拍案大吼:“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首!”四个家伙就这样成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选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