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力事业在发展中,不仅面临着人们日益增长用电需求的现象,还承担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谋求长远发展,供电企业对10kV配电架空线路优化设计是尤为关键的。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提高对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不断增长的设计需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提升电力输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如果不科学合理,将为线路施工和后续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和制约。由此看来,加强10kV配电架空线路的设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研究;防雷设计
一、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流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配电线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确切地落实到位。配电线路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所示:1、接受任务后,对配电线路的起点,终点和导线截面进行确认。2、熟悉配电线路沿途经过的地形,在初步选定路径方案之后,需要亲临现场进行实地的勘测计算,绘制出配电线路的路径图。3、根据配电线路沿途经过地区的气象和地形特点,以及导线截面、转角、档距等,确定杆塔的型式。4、列出所需设备材料的清单,编制工程预算。5、对比各个配电线路的设计方案,从经济性和性能上入手,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完善,形成全套的设计资料。
二、10kV配电线路设计要点分析
(一)变压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在配电线路设计过程中,合理的配变安装位置不仅可降低线路损耗,还能有效保障线路后期投入运行后的质量,故在进行配电线路设计时需对变压器安装位置的选择予以重视。一般情况下,配变安装位置的选择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遵循“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2)高压线路或低压线路的设计均要尽可能的远离建筑物、构筑物等,确保满足安全距离;(3)确保最终确定的变压器安装位置不会对高压进线或低压进线造成不便;(4)在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时,需保证其安装环境的安全性,不允许其周围存在易燃、易爆等物品,若因特殊原因必须安装在这些场所的附近,也应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安全事故;(5)在选择变压器安装位置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后期配电工程及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
(二)线路路径的选择
在进行配电线路路径选择时,主要需考虑图上选线和野外选线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图上选线
在进行图上选线时,应尽可能搜集更多、更有效的资料来了解配电线路构建的位置和环境,并按照地形图1/5000或1/10000的比例将所收集的资料在图板上呈现出来,标记好线路的起始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对线路进行标记,将转折角的最短线路连接起来。
2、野外选线
图上选线可结合前期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来选取路径设计方案,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将线路位置的地质、地势等情况完整表达出来,导致最终所选的方案与实际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需对配电线路进行野外的实际测量,充分考虑杆塔定位和施工成本以、运行安全等,以保证每个转角点和交跨點的合理性,同时对每个设计细节进行反复测量和比较,以选择最好的方案来保障配电线路路径的顺利施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3、导线截面积与材质的确定
配电线路导线截面积的确定应在充分分析配电网络及预定电压等级的基础上,参考经济电流密度而确定的。若线路最大输送容量已确定的话,可根据不同材质导线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进行对比确定导线材质,以年费用最小作为主要指标,在对其经济、技术等进行综合分析会后再确定最佳方案。另外,材质不同的导线会在不同温度及载流量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性能,应结合线路规范的设计内容,对不同材质导线允许的最大载流量及温度值进行验算,并根据验算结果确定出最佳的导线材质。
4、导线的防震设计
配电线路中导线的防震设计需兼顾的内容较多,要严格考虑风向、架设高度和地形应力引发的导线振动等问题。电力系统的线路运行通常会受到导线振动频率和振动大小的影响,因此,需设计人员需结合配电线路的实际情况,将导线防震设计落实到位,且在防震设计过程中,对导线的安全系数、运转能力、气候条件、使用应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从根本上确保防震设计质量。
5、杆塔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配电网络多采用架空线路的形式,故杆塔形式的选择在配网线路设计中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内容。杆塔的选择需对其所承受的压力、拉力、线路的弧垂应力等因素进行考虑,严格保证所选的杆塔形式与上述各个因素相适应。对于10kV配电线路来说,其杆塔形式包括直线杆塔、耐张杆塔、终端杆塔和转角杆塔等,其中直线杆塔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形式,其在实际应用中仅能承受导线的重力,无法承受水平压力,需与耐张杆塔结合起来使用;耐张杆塔的主要作用就是承受导线的水平压力,通常在配电线路设计中,直线段每经过一定距离就需设置耐张杆塔。
三、结语
综上所述,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施工活动有序開展,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杆塔、路径和雷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韦良健.关于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的探讨[J].三角洲,2014,10(5):77,78.
[2]杨林.10kV架空线路配电工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5):813-814.
关键词: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研究;防雷设计
一、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流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配电线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确切地落实到位。配电线路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所示:1、接受任务后,对配电线路的起点,终点和导线截面进行确认。2、熟悉配电线路沿途经过的地形,在初步选定路径方案之后,需要亲临现场进行实地的勘测计算,绘制出配电线路的路径图。3、根据配电线路沿途经过地区的气象和地形特点,以及导线截面、转角、档距等,确定杆塔的型式。4、列出所需设备材料的清单,编制工程预算。5、对比各个配电线路的设计方案,从经济性和性能上入手,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完善,形成全套的设计资料。
二、10kV配电线路设计要点分析
(一)变压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在配电线路设计过程中,合理的配变安装位置不仅可降低线路损耗,还能有效保障线路后期投入运行后的质量,故在进行配电线路设计时需对变压器安装位置的选择予以重视。一般情况下,配变安装位置的选择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遵循“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2)高压线路或低压线路的设计均要尽可能的远离建筑物、构筑物等,确保满足安全距离;(3)确保最终确定的变压器安装位置不会对高压进线或低压进线造成不便;(4)在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时,需保证其安装环境的安全性,不允许其周围存在易燃、易爆等物品,若因特殊原因必须安装在这些场所的附近,也应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安全事故;(5)在选择变压器安装位置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后期配电工程及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
(二)线路路径的选择
在进行配电线路路径选择时,主要需考虑图上选线和野外选线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图上选线
在进行图上选线时,应尽可能搜集更多、更有效的资料来了解配电线路构建的位置和环境,并按照地形图1/5000或1/10000的比例将所收集的资料在图板上呈现出来,标记好线路的起始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对线路进行标记,将转折角的最短线路连接起来。
2、野外选线
图上选线可结合前期资料和工程实际情况来选取路径设计方案,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将线路位置的地质、地势等情况完整表达出来,导致最终所选的方案与实际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需对配电线路进行野外的实际测量,充分考虑杆塔定位和施工成本以、运行安全等,以保证每个转角点和交跨點的合理性,同时对每个设计细节进行反复测量和比较,以选择最好的方案来保障配电线路路径的顺利施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3、导线截面积与材质的确定
配电线路导线截面积的确定应在充分分析配电网络及预定电压等级的基础上,参考经济电流密度而确定的。若线路最大输送容量已确定的话,可根据不同材质导线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等进行对比确定导线材质,以年费用最小作为主要指标,在对其经济、技术等进行综合分析会后再确定最佳方案。另外,材质不同的导线会在不同温度及载流量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性能,应结合线路规范的设计内容,对不同材质导线允许的最大载流量及温度值进行验算,并根据验算结果确定出最佳的导线材质。
4、导线的防震设计
配电线路中导线的防震设计需兼顾的内容较多,要严格考虑风向、架设高度和地形应力引发的导线振动等问题。电力系统的线路运行通常会受到导线振动频率和振动大小的影响,因此,需设计人员需结合配电线路的实际情况,将导线防震设计落实到位,且在防震设计过程中,对导线的安全系数、运转能力、气候条件、使用应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从根本上确保防震设计质量。
5、杆塔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配电网络多采用架空线路的形式,故杆塔形式的选择在配网线路设计中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内容。杆塔的选择需对其所承受的压力、拉力、线路的弧垂应力等因素进行考虑,严格保证所选的杆塔形式与上述各个因素相适应。对于10kV配电线路来说,其杆塔形式包括直线杆塔、耐张杆塔、终端杆塔和转角杆塔等,其中直线杆塔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形式,其在实际应用中仅能承受导线的重力,无法承受水平压力,需与耐张杆塔结合起来使用;耐张杆塔的主要作用就是承受导线的水平压力,通常在配电线路设计中,直线段每经过一定距离就需设置耐张杆塔。
三、结语
综上所述,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施工活动有序開展,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杆塔、路径和雷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韦良健.关于10kV配电架空线路设计的探讨[J].三角洲,2014,10(5):77,78.
[2]杨林.10kV架空线路配电工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5):8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