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来源 :临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临床较少见,发病率约为3.7/100万,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1∶2.该病起病急骤,未及时治疗致死率可达90%[1].TTP发病机制主要由于AD-AMTS13基因突变或产生抗ADAMTS13自身抗体导致ADAMTS13活性降低,体内形成的超大分子量vWF无法被裂解,并通过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微血管血栓.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诊断已经由基于临床特征的五联征表现,发展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和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以及ADAMTS13活性<10%等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2].
其他文献
目的:对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感染丙肝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无偿献血中ELISA检测抗-HCV阳性标本再进行RIBA和PCR确认,收集确认阳性献血者与HC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
盗墓窃尸19世纪,在伦敦东印度码头工作是极其危险的。码头工人经常被坠落的箱子、摇摆的抓钩和有毒物质所伤。尽管如此,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批移民从爱尔兰和欧洲大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以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流行病学资料表明,ITP
嗜碱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6%,在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0.3%。嗜碱性粒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7μm,胞质内
1952年,我国安全部门擒获了在我国境内从事间谍活动的两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唐尼和费克图。在他们被关押的二十年间,中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美方采取遏制与封锁的政
中华民族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即将迎来胜利曙光的时候,1945年6、7、8月间,面临末日的日军主战派仍不愿投降,并且拟定了狠毒残忍的《总决战计划》,妄图顽抗到底。 After
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检测方法已不能适应血站高效率的需求.全自动血型仪以其标准化、自动化、批量化的特点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血型检测方法.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1-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2
目的:分析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患儿脐血移植后的疗效和影响因素,为供体选择和受体移植的时机提供经验。方法:5例WAS患儿接受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分析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