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语文信息处理智慧的培养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info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一定熟悉这样一种情况:学习一篇课文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是学完课文后再去查阅相关拓展的资料,学生第二天交上来的资料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大量信息,往往不带有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的痕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不同的年段也提出了搜集信息和资料,扩大阅读面的要求。
  教师应当在网络环境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发挥已有的技能,创造性地、有效地利用那些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培养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信息搜寻的智慧
  随着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漫游技术的“傻瓜化”,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轻松完成网络资源的查询技能的学习。但是如果只是宽泛地、无目标地进行搜索会找到成千上万个相匹配的网站,如果弄不懂这些信息,学生会灰心,而且非常浪费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给出一个主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所提出的研究主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然后利用搜索引擎所需设定的关键字的能力范围,如何组合关键词间,从而缩小搜索信息的范围,如何在数千个网站链接中挖掘适合研究主题的信息。
  如,在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六课“变色龙”一课中布置预习作业时,我就做了这样的引导:
  师:现在很多同学查阅资料都会借助于网络,哪位同学愿意到台前演示一下你如何预习?
  (一名学生自信地走上台,百度里输入“变色龙”这个词条,立即出现相关网页约1270000篇,台下学生一片哗然。)
  师:电脑运用很自如,网络上资源这么丰富,如果你想找到你要的信息,如果一条一条地看,那不知道要看到什么时候了?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生:老师,这课我最想研究“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我会搜索的时候输入“变色龙 变色 原因”,这样查起来就快多了。
  (这时请这位学生上台。学生快速输入,在第一条就找到了自己要的信息。下面的学生都很兴奋。)
  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帮助学生根据自己想查阅的资料,通过诸如“变色”“原因”“种类”“捕食”等关键词检索网络信息,这时就能很快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当天晚上,我的邮箱里就收到了学生邮件,有图文并茂的变色龙捕食资料,有变色龙的肤色代表含义的资料……
  通过引导学生用关键词快速准确的直达问题的根本,这样的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用关键词直达问题根本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评估信息的智慧
  在数以千计的网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直接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大量信息,其中不带有学生自己任何思考和理解的痕迹。”这时候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合理地评估哪些是有效信息。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剽窃信息。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精华还是糟粕”,在众多学生下载的资源中,我要求他们仔细地将有关信息读一遍,看其中的信息是否回答了研究主题提出的问题。大体可以将搜索的信息分为三类:“精华”,准确精辟的解答了有关问题;“重复有效的信息”,可以部分解答有关问题,但不同信息回答大致相当,不够精彩;“糟粕”,和问题毫无联系,或不健康的信息。对于“糟粕”应该毫不留情地删除,做“减法思维”。剩下的部分就是核心的有效信息了,对有效信息的处理应加以分解合成,做“加法思维”。将“精华”进行整合归纳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形成的信息就是“精粹”了。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文中,课文主要叙述了由于塞特凯达斯瀑布从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等人为瀑布举行葬礼的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学生对塞特凯达斯瀑布不太了解,布置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评估,而是一股脑儿地打印下来,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评估:有的学生搜集到“塞特凯达斯瀑布实际由18个瀑布组成,平均流量达13200立方米/秒,洪峰期可四倍于此,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40公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0000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大家一致觉得,这样的资料堪称“精华”,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壮观气势。而有的同学搜集到“塞特凯达斯瀑布上游的伊泰普水电站世界1975年10月20日正式动工,1991年5月竣工。”这样的资料和课文联系不大,就可以把他删除掉。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多发“精粹”,删除“糟粕”,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提高了评估信息的能力,形成了评估信息的智慧。
  三、培养学生构建信息库的智慧
  当学生的信息容量已经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这时就希望学生不仅仅具备搜寻信息、评估信息的能力,还希望他们具有组织信息,构建信息库的能力。信息库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是文字、图片、数据。如,简单地规划自己的博客,自己的绘画作品、作文、优美文章等,并对我喜欢的作品分类管理。在平时的外出学习中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博客平台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库、资源库还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训练,学生的脑中逐步建立起电脑储存、整理、搜寻数据的概念,帮助他们未来深入分析、处理数据“热身”。
  我们班就有自己的班级博客,博客由班上同学进行管理。班级日志在大家的讨论下进行了分类:小小日记、七彩作品、校园生活、班级公告台等。班级相册也根据学年进行了分类,想要查找照片,只要输入时间就能迅速查到。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曾璐同学的博客就将日志分成了:愉快生活、科学实验、作文天地等几个小栏目。   四、培养学生质询数据的智慧
  质询的智慧是知识建构的核心,在网络信息中学生所学到的不应该只是检索所得的信息,而是应鼓励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推断、检验,并将所得的结果分享交流,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认知世界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应只是信息的检索者和享用者,而应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网络资源是一个海量的信息库,教学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掌握搜索、修改信息的能力,也要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平台数据处理速度快、数据分析能力强等特点,对文字、图画、声音等自然信息进行分类和提出质询。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处理信息。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而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竺可桢日记”的内容:“3月12日,气温最高5℃,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北海冰融”。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竺可桢日记中‘杏花始花’是4月4日,而我们的课文中却用了清明节。我后来查阅了资料,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一个不固定的日子,书上写清明节就不准确了,就不能表现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位学生说到这,我们大家才发现教材中的这个问题。学生们都说应该把这个日子改过来才对。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检索者和享用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决定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处理。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智慧,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
其他文献
生活中的朋友,如果几日不见,我们会非常想念他,可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可能约个时间,在一起聊一聊。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忘记了另一群很好的朋友——书。书也是我们的朋友,它永远真诚地向我们敞开着内心,毫不吝惜地向我们奉献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是,面对我们一言不发,因为它更喜欢被静静地倾听,被痴痴地欣赏,被默默地解读。其实,书并非是一言不发的!它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还没有能够读出它的生命
以2007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的议论文为例。议论文是“谈‘忍’”,共有5个小题。这5个小题起到了论点、论据、段落的作用、句子的含义,是比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所以,把这5个小题分析透彻,并告诉学生方法,再让学生去练习分析议论文,就可以提高学生議论文的得分能力。  第一小题,问的是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一段举到了事例,是不是论据呢?事例是不是论据,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下文是否对它进
本文介绍一例女性患者。头顶部长角状物逐渐增长两年余。该患者一岁半时头部曾被烧伤,疤痕愈合,无头发生长,擦伤与搔抓易致溃疡且经久不愈。1980年疤痕正中生一玉米粒大硬物,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开采的深入,井下地质条件日趋复杂,生产组织难度日益增大,煤矿安全生产出现了新变化、新常态。对此,2016年以来,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严格执行“369”安全
一例十六个月的鲜族女孩,在火炕上嬉戏,不慎跌入与炕相连的铁锅里,锅内装满沸腾的开水,被人救出后,烫伤总面积达60%,三度面积占40%,在县医院救治无望之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转至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怎样滚得远”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的夹角成多少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在上这节课前,我问了一些以前教过的老师是怎么上的,有的是自己做学生看,有的是让学生自己回家做。我思考再三,觉得这样做不妥。数学实践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于是,我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下工会组织要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政治性
榆林,由于能源矿产资源富集而驰誉中外,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黄金期"内,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进驻榆林,掀起了新一轮资源开发热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都会主动积极地调动以往的思维和情感来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应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一、明确文章意义的多解性  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喜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标准答案“靠拢”,而且答案必须是唯一的。如,树叶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