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兴磊一生献给“夏南牛”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3年间,他繁育出了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让夏南牛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
  祁兴磊,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中共党员。
  在驻马店市泌阳县,谁要不知道夏南牛,那一定不是地道的老泌阳人。但如今被誉为“夏南牛之父”的祁兴磊,在一开始接触夏南牛繁育时,却完全是个“门外汉”。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户家里的黄牛存栏量大幅提升。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黄牛失去了昔日作为农业工具的作用,国家为此提出了“黄改肉”的应对措施。改良耕牛,将农用牛变成肉用牛。1986年,祁兴磊科研团队承担了河南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人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开始了夏南牛培育的长跑。
  祁兴磊大学学习的是兽医专业,畜牧育种对他来说完全是知识盲区。但既然接手了,就要踏踏实实做到最好。不会,就自学,两年内团队里面的每个人都啃下了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项目所需专业知识。不懂,就聘请专家教授做技术顾问。实验牛散养在农户家里面,就挨家挨户骑着自行车上门测量。凭着一股子拼命的狠劲,祁兴磊硬是用土办法把夏南牛繁育导上了正轨,并成为农业部4个审批立项“杂交牛”项目中唯一成功的一个。八九十年代,没有大型国有育种场,牛的经营买卖权都在当地农户手里。1994年前后,牛价上扬,牛只买卖日益频繁。为了保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牛走到哪里,祁兴磊就带着团队跟到哪里。有一头5岁龄的小公牛,非常适合做种公牛,隔年采集数据的时候才发现已被远卖他乡。为了找到这头小公牛,祁兴磊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两县四乡,最终在南阳市社旗县把这头小牛买了回来。祁兴磊说:“只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没有数据支撑,是选不出种牛来的。咱这里每年春秋两季,都会逐家逐户地给6000头核心种牛分别建档入库,测量6项数据。夏南牛培育真正是跑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夏南牛培育的21年间,祁兴磊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沟沟坎坎,累计行程达10万公里以上,磨坏了几十双“黄鞋”,骑坏了13辆自行车。哪一片农户,谁家门朝哪儿,他们都能一口说出来。测量数据赶上牛不在家,干活了,上山放牧了,都不行,要等牛在家的时候才能上门。去的次数多了,老乡们总要留下他们吃饭。祁兴磊笑着对记者说:“咱也是吃‘百家饭’的人。”
  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宣告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在河南省泌阳县诞生。
  “祁兴磊就像袁隆平一样,是个开拓性人物,堪称‘夏南牛之父’,这个词虽然不雅,但很贴切。”在2007年1月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会上,国家奶牛体系营养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腾云这样说道。
  从此,祁兴磊“夏南牛之父”的美誉在中国畜牧界传开了。
  祁兴磊说:“常言道,养孩子比生孩子更难。夏南牛产业的发展不能停顿,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河南创造’夏南牛的机遇很可能稍纵即逝。”想要实现夏南牛从“第一品种”向“第一品牌”的转变,扩群繁育、选育提高、新品系培育缺一不可。
  为做好夏南牛纯种快繁与推广,保证夏南牛种质资源供应,2008年,祁兴磊发起成立了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仅泌阳县,夏南纯种牛数量就由2007年的1.65万头,增长到了2018年的38.5万头,为夏南牛全国推广留住了纯血种子。
  祁兴磊说,留住种子只是第一步,选育提高和技术推广才能真正把夏南牛品牌做大做强。通过12年的实验与创新,夏南牛整齐度进一步提高,屠宰率在10年间提高两个百分点;研究总结了6项夏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获农业农村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出了夏南牛国家标准,2013年颁布实施。一手抓住了好品种,一手握住了好技术,两方面的扎实成果让夏南牛的全国推广有了稳健的根基。
  面对这些成绩,祁兴磊仍不满足。他想要让夏南牛再多产肉,产好肉,为天下养牛人创造更多价值。2008年起,祁兴磊与他的科研团队又开始了夏南牛无角新品系的培育,预计2021年可以申请验收。祁兴磊说:“现在的肉牛繁育都是不打鼻环的大规模栏养,没有牛角可以有效减少牛只打斗,提高牛肉品质。这个新品系,体长可以比原来增加15cm~20cm,肩颈、外脊等部位可多产肉10公斤以上。按照高端牛肉一公斤200元来算,一只无角牛就能多给养牛人带来2000元以上的利润。”
  泌阳县古城街道大吴庄村的刘本合,2008年起开始饲养夏南牛。2014年,他养的夏南牛已经达到16头,家里的房子也从最初的草房换成了现在的平房,年收入达到4万元。
  截至2018年,泌阳县夏南牛存栏38.5万头,出栏25.3万头,牛业产值逾150亿元。在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已呈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10万人就业,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支柱产业。夏南牛已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列入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年成为河南省25项重大經济发展战略之一,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
  祁兴磊说:“我这一生注定与牛为伍,上半生育成了夏南牛,下半生将全力推广夏南牛,把夏南牛培养成中国名牌,使养殖者发家、经营者受益,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物美价廉的夏南牛牛肉。”
其他文献
7月1日,上海市开启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专家看来,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怎么扔生活垃圾,反映了人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仔细倾听来自居委会、企业的年轻党员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总书记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新时尚”,是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定位和期
期刊
“没有一个大V,逃得过电动牙刷”近期引起了强烈共鸣。小小的牙刷为何让这么多人为之着迷呢?  相较于电动牙刷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电动牙刷在我国牙刷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高,只有不到8.5%,其余90%多都被手动牙刷占据,可以说是非常小众了。  尽管仍属非主流,电动牙刷却是潜力股,其零售额在2012年还不足4亿元,到2016年时已突破5亿元,产量也稳步上升了100万支。  打开微博,电动牙刷的软文广告随处
期刊
虽然画家眼中的世界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但他也可以熟练运用色彩呈现事物之美。  眼睛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尤为重要,更不要说那些需要发现美的艺术家了。  可是艺术家也是人,我们普通人可能会得的眼疾,艺术家们也一样逃不掉,比如散光、近视、青光眼、白内障、色盲等等。  那么,如果艺术家们得了眼疾,会不会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艺术风格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就有眼科医生和教授替我们
期刊
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难以捉摸的谜团之一,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约占宇宙质量的80%,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形成,一直是未解之谜。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暗物质可能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存在。  尽管人们对暗物质的起源知之甚少,但天文学家已经证明,暗物质在星系和星系团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不能直接观测到,但通过它们对可见物质在空间运动和分
期刊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垃圾分类不仅是城市的“任務”,农村也需要共同执行。面对垃圾分类的诸多问题,专家是如何解读的?  垃圾分类在我国已经倡导多年,现状或效果如何?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公众意识、习惯养成的过程。  垃圾分类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很成功,不是过去不努力,而是当时垃圾回收处理各方面的基础和准备情况不成熟。  当时,大力宣传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走在前列的国家如何推广和普及垃圾分类的,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大有裨益。  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很早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推广、普及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回收意识、明确责任主体、细化目标任务、建立法律体系、奖惩措施并行。外国如何推广、普及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围观。  澳大利亚:  垃圾色彩学深入人心  人们常说,澳大利亚原生态
期刊
在罗马帝国的妓女们对镜梳黄发的时候,高卢和撒克逊的战士们也在摆弄自己五颜六色的头发。他们用头发的颜色来显示等级,还想用一颗颗色彩缤纷的头来恐吓战场上的对手们。  蜜桃棕、雀茶褐、巧克力黑茶、咖啡玫瑰、闷青……这不是打翻了美術生的调色盘,只是发型师托尼的置物架。  现代人染头发,造型要好、味道要小、持久度要高、显白一点更好……托尼老师被各种要求包围,不禁怀念起3500年前,随便整点有色液体就敢往头发
期刊
30多年来,一位瘦弱的女博士长期奔波在高原之上,解读牦牛的“生命密码”。她,就是姬秋梅,一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藏二代”。  4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进藏列车滑过绿茵茵的草原,旅客们目光所及之地,肥美的牧草蓬勃滋润,浓绿得让人心醉。镶嵌其中的犹如繁星点点的野花竞相开放,鲜明爽目。天边偶尔呼啸而过的兀鹫为坦荡的草原平添了一份情致。铁道两旁,誉有“高原之舟”的牦牛随处可见,它们在高原上一
期刊
她担当技术领军人,带领一支上千人的高铁研发团队,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梁建英说。  作为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梁建英巾帼不让须眉,她主持研制的CRH380A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2004年,国家发布
期刊
从“赤脚医生”走到突破禁区的“多面勇者”,他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手术刀尖上的舞者”陈孝平院士是怎样一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呢?  5次打破肝胆胰外科领域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3项中国人原创手术方式、带领中国肝胆胰外科学者实现在国际肝胆胰会议上的旁听到主持。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  “我的老师裘法祖教授告诉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选择课题时一定要对病人有意义。”3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