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我设计的邮票中,以山为主题或表现形式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不敢说画山驾轻就熟,而是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了感情;一有关于山的题材,我就跃跃欲试。中朝两国邮政于1999年3月签订了联合发行邮票的协议,5月13日,下达了设计任务,题材是庐山和金刚山。我自然不愿放弃这个机会,很希望用自己的画笔将它们反映在邮票上。
这次设计任务时间急,从下任务到发行仅5个来月,去实地写生、慢慢找感觉恐怕来不及。虽然我去年设计《抗洪赈灾》邮票只用了一天,可那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好在对庐山,应该说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几年前,单位安排到庐山邮电疗养院休养,因而我在庐山住过一段时间。那些日子,我每日里背个画夹子写生,几乎跑遍了庐山的上上下下。就是在庐山,我解决了画树的问题,从不同角度,高大的、矮小的,一棵树、三五棵树、一片树,中景的、远景的,自己订了一大本。这种专题的练习,对我以后的创作大有好处。我以为,风景画,首先是意境,但具体的画是由山、树、云、水、点缀物(小船、房子)等组成的,对每种物体,不专门练习,画时就不自然。练好了,还有个组合的过程,要能融进特定的风景空间。
我画“庐山”这一枚,取景定在含鄱口,其背景是五老峰,可远望鄱阳湖。应该讲,这是庐山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我喜欢气魄比较大的东西,因而在画面处理上,与实景相比视野更开阔了一些,更显水天一体的壮阔之感。
说老实话,名声大的景物画起来难度更大一些,因为熟悉它的人很多,正所谓“画鬼容易画虎难”。庐山曾数次登上邮票及风光邮资明信片,所以我也注意与已有的邮资票品相区别。有朋友问我,这枚票与T.67《庐山风景》有什么不同?实际上,这两套票从方法上截然不同,那一套是水粉画法,比较写实,与实景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我画风景更注重感觉,画的是它,但要有我的感受,不会追着景去跑。平时写生、画速写,也稍微夸张一些。
最初我的设计稿色彩偏暖,红黄色较多;正式稿改成了蓝天,山体绿色的氛围也增多了一些。
但是画“金刚山”,笔就比较“涩”。我只是从朝鲜电影里听说过金刚山是朝鲜十分有名的山脉,可无缘一睹。要是去了,走一走,有了实际的方位感和层次感,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效果。我画时只能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无法感受画面以外的东西。朝鲜有关部门提供了一个录像带,但可能是制式不同的缘故吧,死活放不出。没办法,只好凭画册和照片来感受。
“金刚山”这枚票的原画是朝鲜的安哲先生画的。他的设计态度很严谨,从画上能看出他很认真、仔细。但也能感觉出他的设计不太适合印邮票,原画颜色太多,过渡太多,缩小之后难以还原,印出来就灰了。我在整稿时取了安哲的山形和构图,按我的方法重画了一遍。
两国联合发行的邮票,经常采用连印的方式,设计上也常用连票的方式。对于连票的方式,我曾考虑过,这在技术上也不难,可以处理成山水相连。但万一左右一掉个,就成了背靠背。另外,印刷上是两枚分印,不是连印,就没有了连票设计的基础。
最后统稿的时候,我坚持以我为主,以我的风格去统一。中瑞联合发行的《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中方设计者许彦博先生就一直觉得遗憾:两枚票不统一,不像一个整体。我不能重蹈覆辙。
我是学版画的,版画的艺术语言就是概括性强。我设计这套邮票,立足国画的方法,但脱离不开版画的痕迹。设计时想得更多的是邮票,而不是画,所有的勾线、皴擦,都以是否适合印刷作为绘制的前提。因为我知道,成品是印刷品,不是画。
应《集邮》编辑所约,写了这篇小稿。叙述的条理不是很清楚,只是我设计过程的一些真实感受。最后,我要说:我愿用我的心、我的笔,去感受、去描绘那远方的山。
这次设计任务时间急,从下任务到发行仅5个来月,去实地写生、慢慢找感觉恐怕来不及。虽然我去年设计《抗洪赈灾》邮票只用了一天,可那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好在对庐山,应该说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几年前,单位安排到庐山邮电疗养院休养,因而我在庐山住过一段时间。那些日子,我每日里背个画夹子写生,几乎跑遍了庐山的上上下下。就是在庐山,我解决了画树的问题,从不同角度,高大的、矮小的,一棵树、三五棵树、一片树,中景的、远景的,自己订了一大本。这种专题的练习,对我以后的创作大有好处。我以为,风景画,首先是意境,但具体的画是由山、树、云、水、点缀物(小船、房子)等组成的,对每种物体,不专门练习,画时就不自然。练好了,还有个组合的过程,要能融进特定的风景空间。
我画“庐山”这一枚,取景定在含鄱口,其背景是五老峰,可远望鄱阳湖。应该讲,这是庐山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我喜欢气魄比较大的东西,因而在画面处理上,与实景相比视野更开阔了一些,更显水天一体的壮阔之感。
说老实话,名声大的景物画起来难度更大一些,因为熟悉它的人很多,正所谓“画鬼容易画虎难”。庐山曾数次登上邮票及风光邮资明信片,所以我也注意与已有的邮资票品相区别。有朋友问我,这枚票与T.67《庐山风景》有什么不同?实际上,这两套票从方法上截然不同,那一套是水粉画法,比较写实,与实景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我画风景更注重感觉,画的是它,但要有我的感受,不会追着景去跑。平时写生、画速写,也稍微夸张一些。
最初我的设计稿色彩偏暖,红黄色较多;正式稿改成了蓝天,山体绿色的氛围也增多了一些。
但是画“金刚山”,笔就比较“涩”。我只是从朝鲜电影里听说过金刚山是朝鲜十分有名的山脉,可无缘一睹。要是去了,走一走,有了实际的方位感和层次感,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效果。我画时只能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无法感受画面以外的东西。朝鲜有关部门提供了一个录像带,但可能是制式不同的缘故吧,死活放不出。没办法,只好凭画册和照片来感受。
“金刚山”这枚票的原画是朝鲜的安哲先生画的。他的设计态度很严谨,从画上能看出他很认真、仔细。但也能感觉出他的设计不太适合印邮票,原画颜色太多,过渡太多,缩小之后难以还原,印出来就灰了。我在整稿时取了安哲的山形和构图,按我的方法重画了一遍。
两国联合发行的邮票,经常采用连印的方式,设计上也常用连票的方式。对于连票的方式,我曾考虑过,这在技术上也不难,可以处理成山水相连。但万一左右一掉个,就成了背靠背。另外,印刷上是两枚分印,不是连印,就没有了连票设计的基础。
最后统稿的时候,我坚持以我为主,以我的风格去统一。中瑞联合发行的《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中方设计者许彦博先生就一直觉得遗憾:两枚票不统一,不像一个整体。我不能重蹈覆辙。
我是学版画的,版画的艺术语言就是概括性强。我设计这套邮票,立足国画的方法,但脱离不开版画的痕迹。设计时想得更多的是邮票,而不是画,所有的勾线、皴擦,都以是否适合印刷作为绘制的前提。因为我知道,成品是印刷品,不是画。
应《集邮》编辑所约,写了这篇小稿。叙述的条理不是很清楚,只是我设计过程的一些真实感受。最后,我要说:我愿用我的心、我的笔,去感受、去描绘那远方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