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生存神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70后作家弋舟将现代城市生活作为自己文本世界的构筑中心,以同时代者感同身受的细腻、敏感体察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难题,在“矜重与诚恳”的美学诉求下,强化对所在现实的体认与关注。作品中呈现着城市文明生活对人的规约与异化,将短篇小说剖析人物精神世界的特质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绵密而悠长的笔法给予城市生存者以心灵的慰藉与轻抚。
  关键词:弋舟 城市 日常生活 逃逸
  弋舟的作品中一直存在着“反向书写”的度向,其精神内核与鲁迅先生的“反抗绝望”有着相似的纹理。小说中呈现着人之生存所体会到的所有的“人的困厄与人之自由”,生存的所有悖反都在一个场域中相遇,互相指认,互相完整。在城市愈发成为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流浪场”的今天,城市中的生存成了必须予以足够观照的重点区域。
  一、日常生活的沉溺与逃逸
  “日常生活”是关于生存的每一步细微的实现。弋舟的作品总是关注当下的生存,日常生活便成为逃不开的叙述对象。与乡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剥离后,人们在不分昼夜的城市里马不停蹄地生活着。城市成为巨大的“厮杀场域”,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场动物性的搏斗。生命以一种徒劳的姿态面对着疲倦不堪的生活。在弋舟的笔下,日常生活并不那么让人依恋,感到舒适。城市中日常生活给予的,是粗粝的质感以及凹凸的惊人触觉。光滑的如同一个玻璃球一样圆润舒适的生活,无法在弋舟的叙述中探觅到踪迹。弋舟小说执着的理性布局和精巧设置,像是为不休止的逃逸欲望提供一个合理的突围场景。城市中机械般的日常生活,与人类天性所寻求的“美感”毫无瓜葛。乡村田野中进化而来的人在内心中渴望不被束缚的自由,自由呼唤逃逸。弋舟略带残忍地叙述着每个人隐藏的长久压抑,细致不倦地描摹着每一处固化的状态;固化意味着失去灵动与发展的可能性,继而便无可奈何地成为一种框子、一种规约,将生存其中的人禁钢约束。
  《所有的故事》《空调上的婴儿》《赖以》中,分别讲述着一家三位成员的故事。少年的离家出走,没有确切的理由,一度为“寻父”而出走的心情,在铁轨传来的“哐当哐当”的声响中变得不真切,他是向往着飞驰的自由么,或者只是心中突然生发的对自己所处生活的“厌倦”。女人在动物园中做着二十七年日复一日的饲养工作,丈夫的失踪、儿子的死亡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常轨,她二十七年不曾波澜的内心,在一系列的冲击之下,开始有了波动。曾经安静的如同鹤一般的女人,在暴烈且费劲踢出的一枚游戏币时,也终于一脚踢破了自己的世界。《安静的先生》在离职后,开始如同候鸟一般的迁徙生活:“常年生活在北方,他对自己委身的城市已经受够了。”但他没能在任何地方过久地停留,他沉溺于逃离每段生活的快感,最终安静的先生在窗户焊着铁条的警察局,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在这里,他没再试图逃逸自己的内心,也就无所谓身处何地。
  二、叙述的踏实与绵密
  弋舟绵密的书写,使得每一幕日常生活的场景,都带上了耐实的咀嚼感。《巴别尔没有离开天通苑》里“天通苑对我而言,是一场格外的优待,脱离这份优待我会想象自己將从生活的夹缝中掉下去”①。回归的指向是一场无尽头的消耗。逃逸的欲望与稳定到有些烦躁的日常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催生了一场大地震。小邵偷了只猫回来“给我们平庸的生活窃取到了一场振奋人心的逃亡”②。《缓刑》中,以机场候机厅为写作的背景,弋舟将笔下的人物很好地安置在一个巨大的建筑内,让其中的人群在保有对未来可能的期待中,消耗当下的每一份激情。旅行算得上是对日常生活的轻微逃逸与颠覆。但莫名而来的“空中管制”,让一场轻度逃逸再次被规约化。小女孩的独特视角,最大化地表达了作品内蕴中对日常生活的厌弃。在不经世事的孩童眼中,日常生活还没有被分类、命名。一切都还保有着惊喜与新鲜。可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也那么让人厌倦。爸爸妈妈习惯性的争吵,模式化的讨她开心,以及永远都在延迟的起飞时间,驱使着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最终选择躲进杂货间,屏蔽掉机场广播中寻找她的声音。这是一场逃逸的行为么,漂亮的小姑娘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与判断,她只是“不想回应”。“有一队乘客正从摆渡车上下来,没有谁命令他们,但他们却自觉地走出了某种秩序,在一道车灯的照射下,宛若一队正在服着缓刑的囚徒”③,整个机场都是一场被操控的表演,只有她在试图逃逸。《会游泳的溺水者》更是一场最终的“撤离”。对日常生活最彻底的逃逸——是死亡。一个高超的游泳者,一个日常生活中乐观开朗的妻子,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以自己最困难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中这样说道:“一个游泳高手,将自己淹死,这得多费力气。”这样费劲赴死的背后,掩盖的是对日常生活多么深刻的弃绝。
  城市将自己打扮成现代的样子,引诱着人们来到此处居住生活,没人会拒绝城市中日常生活的快捷与方便。也没人能阻挡城市日常生活对生命的异化。高度规约化的现代文明,让本源处属于原野的生命一点点消失野性,麻木且苍凉。弋舟写出了这样的“逆反”,在他的小说世界里,送给每一个期待者久违的“出逃”。弋舟的叙述读起来总是有些残忍,他将这世界过于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将我们不忍直视的事实一点点解剖给我们看。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着每一个人的细小动作,幽深内心。又或者说,这样绵密与细致才更加适合现代世界的慌乱与夸张,依靠叙述重新唤起对生活毛茸茸的触觉,在麻木与苍凉侵入之际,为自己筑起一道城墙。静下心来,缓下神来,耐实地咀嚼着生活。
  三、熟悉与陌生的隐喻
  乡土文明中,“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④,人们偏重熟悉的人或物,是在找寻一种依靠感。熟悉的世界中,记忆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轶出于生活常规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⑤。《乡土中国》将“熟悉”与“乡土”相对应。城市中的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在城市的生活中,每日都在接触陌生人,人们恐怕忘记,忘记意味着对日常世界的失控;人们反复地熟知各项条例,各种要求。熟悉成了城市日常生活的负担,只有陌生感才能与城市生活相契合。一年四季都温暖如春的室内,无论冬夏都盛开花朵的盆栽,让每一天都变得如此相似,没有了显见的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缺乏新意与刺激的城市生活,有些干瘪,身体的各种感知都被钝化。弋舟敏锐地体察到了这些城市中的“熟悉”的被异化。于是在他的小说中,弋舟呈现出的各式各样的“背反”,将死寂努力写出生机,将欢宴努力写出残余。这不是一种唬人的噱头,它是弋舟的小说世界观。
其他文献
摘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摊牌》在《啄木鸟》杂志2018年第3期发表,后经《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选刊》的转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留待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性,善于探索人性及人的内在需求,并将其合理地与时代接轨。这篇《摊牌》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当代社会中的复仇与反思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留待 《摊牌》 复仇 反思  留待的《摊牌》是打上作家鲜明创作个性烙印的作品。小说并未采用传统的现
摘 要:“现场”作为社会学批评方法曾风靡一时,将其复杂语境放入诗歌研究中表现为外在的社会背景和内在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还原。在孔令剑《阿基米德之点》中具有“现场感”的场域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日常生活、都市印象、个体内心世界,每部分都将诗意指向了哲学层面,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体现了诗人的诗学观。然而诗歌背后的封闭自我意识也令人深思。  关键词:孔令剑 《阿基米德之点》 现场感 现代 后现代  “现场
摘 要: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改编自张国华的同名小说,是抗战题材小说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的经典案例。通过对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视角接受与影视剖析,认为该小说改编成影视后更能体现出特殊的抗战文化内涵,折射出新的审美价值形态,具有当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 媒介传播 抗战文化  21世紀电视剧成为阐释和传播抗战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方式书写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
摘 要:尼采曾经说:“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使用的是粗糙的和鲜明的线条逻辑,就连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现代主义艺术正是禀赋着强力意志的主体对自然对象所实行的凶残的暴力肢解的具体实践。”{1}文学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里,我们再也不能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要么是在身体上存在某种缺陷,要么是在精神上有些变态畸形,通过艺术创作,卡森·麦卡勒斯把对人的拆解进行
摘 要:对王旭东长篇小说《复调婚姻》中“我的母亲”于巧珍形象的简析。她既不同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贤妻良母”,又不同于人性本恶的“泼妇悍母”;既不同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又不同于投机取巧的骑墙分子;既不同于胸襟宽广、“大爱无疆”的达士,又不同于“小肚鸡肠”的村妇。作为主人公的于巧珍,她的身上存在着太多的矛盾,而作为一个文学典型的于巧珍,恰恰达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复调婚姻》 “我的母亲”
摘 要: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本文以为陶渊明从来都在“与造物游”。他从悠然的田园生活到不为世俗左右、看淡世事,直至忘却世情无不表现出他的自由精神——“游”的心境。本文从入世、出世、忘世三个角度结合陶渊明的诗句解读了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游世”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游”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争鸣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
摘 要:拟声词是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传达着文化意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共收录了诗歌三百零五篇,含拟声词的诗歌有五十三篇之多,拟声词共計有一百二十多处,而其中动物拟声词又占多数。本文选取《关雎》及《葛覃》中鸟类叫声的拟声词来探讨其日译本中的翻译及意象传达,来说明文化的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
摘 要:《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巨著。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幸福观、爱情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两个人的人生历程却殊途同归。本文将对比艾玛和玛格丽特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形象,简单探讨差异中共同存在的女性问题。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茶花女》 女性 反抗  《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均取材自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两对法国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摘要:何立伟《永远的幽会》以神似女性的笔法,诗意的语言,与现实微妙的关系成为小小说经典读物,作者用简短的语言率先从梦境入手,细腻温柔的笔触像初恋时娇羞的姑娘,梦中的白纱裙姑娘成为男人毕生的幻想甚至是死的寄托。梦中的女人表现微妙,细节之处却可见作者对男女个体及关系的思想二重性,对女人“绝对他者”的肯定,同时透露出对女性特有的偏爱。男人追求女人的过程是“双性同体”微妙变化的过程。《永远的幽会》中关于女
这座小城里有一家书店,唯一的家。   这是家新华书店,位于小城的正中心。四周是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为这平静的小城添上一抹热闹气氛。书店位于十字路口的一栋老房子里,我不知道它已在这儿度过了多少岁月,仅仅是新华书店几个大字,便给人一种无言的敬畏。   总会以为那本厚厚的《新华字典》与这肃静的新华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我甚至单纯地觉得《新华字典》是由新华书店编写而成的。新华书店里看书的总比买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