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家》中的故乡情结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周作人在1951年七八月间,于《亦报》上开设“百草园”专栏,刊登的作品后结集为《鲁迅的故家》。在书中,周作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不仅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青年时代,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望与缅怀,形成了对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补充;同时,也能看到周作人的坚守与思考,在景物山水、人物风俗描绘中体会出饱经沧桑的周作人一以贯之的傲然与妥协。
  关键词: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 故乡 回顾
  周作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创作以回忆为主,亲朋故旧、民俗风物、对半生的抚摸与慰藉是作品的基调。这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学界的选择,也事关周作人个人的经历与需求,《鲁迅的故家》 就是这样的成果。在书中,周作人对故乡绍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故乡绍兴的风景人物、风俗山水都是他回顾一生沧桑时的情感抒发媒介,不仅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无可取代、独一无二的视角与资料,也是他为自己点燃的温暖烛火。
  一、缘起
  (一)回应期待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左联成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了高度的礼赞与肯定。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在这样的选择与基调下,“‘鲁学’犹如一座肃穆的古堡”a。与此同时,周作人由于变节附逆,已在1946年11月6日由南京政府南京高等法院做出判决:“综核各种情况,应予减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褫夺公权十年,以维法纪而昭平允,全部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需生活费外没收。”b经过复判,南京政府最高法院于12月19日撤销了原判决,改判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民权十年;全部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需生活费外,均处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转向翻译古希腊文学经典、撰写鲁迅研究材料,主要成果有《鲁迅的故家》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知堂回想录》等。
  (二)生存所需 困扰周作人大半生的,是家庭负担的沉重。在日军侵华时期,他以上有老母、下有小儿之由没有南下,而后变节附逆;在他被以“汉奸罪”被捕后,八道湾的房产属于他的部分被没收,生活拮据。此外,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子女、子侄的教育费用,都是不菲的开销。作为“文化遗老”与文学“失声者”,为《亦报》写作并换取稿酬,既能为家人提供柴米油盐,又能承继自己的文学理想,实为良策。
  二、故乡情结的建构
  《鲁迅的故家》中,涉及故乡绍兴的篇幅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百草园》、第二部分 《园的内外》中,共128篇。其中涉及了故乡的人物、景物、风俗、艺术等内容,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乡全景图。
  (一)故乡人物 故乡的主要人物有亲人,如曾祖母、祖父、父亲、母亲等,有老师老寿先生,有邻居单妈妈等,有朋友如范爱农等。这些人物是与鲁迅共同的亲朋,也是研究鲁迅的必要佐证。周作人的叙述,不仅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史料,更是在此同时完成了自身关于亲朋的缅怀与关爱。 这些人物,是对鲁迅作品的补充,也是对于自身童年与故乡的回顾。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作品不乏虚拟与拼贴,而周作人的作品偏向于纪实,真实生活的人物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艺术形象,可以从中得以窥见。
  (二)故乡景物 故乡的景物不仅是故乡情结的重要内容和对象,更是故乡人物生存的根基和故乡文化深深植根的土壤。周作人笔下的景物以百草园为圆心,以儿童时期作者的活动范围为半径,画出了一个完满的故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草一木、一蔬一饭都是可爱的、亲切的、值得惦念的。皂荚树、木莲、何首乌、覆盆子,都是园中的好景色;蝉、蟋蟀、油蛉、斑蝥都是儿童的好玩伴;吃饭间、新台门、娱园都是活动的乐土。谈起桂花明堂的风雅,是“这院子里虽然比较寂寞,但也有一種补偿,西邻便是梁家的竹园,墙外矗立着百十竿淡竹,终日萧萧骚骚的作响”c。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可以窥见,周作人始终秉持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万物都怀以关切与温情,不论是草目昆虫,还是故宅老院,在他的笔下都流露出清淡隽永的味道,这和他早期的“言志”散文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坛审美取向已经转向澎湃热烈、高亢激昂的时候,周作人仍旧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取材方向,展示出了他“大傲若谦”的坚守与固执。
  (三)故乡民俗 周作人受到柳田国男等民俗学家的影响,对于民俗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他将关注视角转向故乡时,民俗成为他故乡情结的重要内容。在书中,主要有关于节日的叙述,如送灶、除夕的分岁、祭书神、清明的上坟;也有和家族密切相关的祭祀值年、忌日、忌日酒;还有论述风俗细微差别的拜坟岁、饮食、菜蔬、晒谷。这些丰富的民俗经验与记忆,都浇灌着周作人的心灵土壤,为他提供“根”的指引与皈依。在这些篇章里,可以看到他作为文人的渊博与丰富学识:“ 《越谚》卷中风俗部下云‘作福’,注云,‘岁暮谢年祭神祖名此,开春致祭曰作春福。’”d将节日的起源与古俗加以阐释并与现今进行对比,给人以博古通今之感。此外,还展示出了他对民歌民谚的浓厚兴趣,这与他在北大时发起的歌谣征集运动不无联系。“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这些质朴生动的民歌民谚,体现出大众的生活趣味和审美取向,也始终陶冶教育着周作人,可以说这些民歌在他心中种下了最初的艺术种子,为后来他的创作提供了最原始的启发与指引。
  (四)故乡语言 绍兴作为吴越旧地,其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周作人在叙述故乡的风土景物时,运用熟稔于心的吴越语言才能达到精准、传神,将人物风景勾画得细致生动。如他在描写败落大家子弟桐生时,称他是“矮癞胡”,“他的特征是矮,胡只是有普通的胡须而已,癞则是秃发,并非腊梨头,这诨号三字相连,大抵只要有一二特征这名称就应用的上”e。短短三字,就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把一个败落世家的公子哥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周作人作为接受过传统文化与西洋、东洋文化熏陶教育的知识分子,语言是经过精心选择与构造的,是经过“雅化”的,在保留民间趣味的同时展现出严谨的科学论证,如“十月往乌石头,拔得老弗大二三十株,此系俗名,即平地木,以其长不大故名,高二三寸,叶如榛栗,子如天竹,鲜红可爱,至冬不凋,乌石极多,他处亦有之”。读之犹如科学小品,知识丰富的同时又融合了乡土语言,可亲可近。
其他文献
摘 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关于身份混杂的问题和“模拟人”的反抗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电影《绿皮书》的钥匙。电影主人公谢利身份是黑人与白人的混杂,游离于两个稳定主体之外,霍米·巴巴称持有这一身份的群体为“模拟人”。“模拟人”的游离身份中具有殖民者的身份特征,因此动摇甚至颠覆了殖民者对自己稳固身份的认知。从霍米·巴巴这一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电影主人公谢利在美国南方城镇的巡演,实际上构
摘要: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当下电影界,陆川叉对这一历史典型人物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在他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的作品《王的盛宴》中,以心理化的视听叙事手法,把晚年刘邦的心理状态进行艺术放大,将其惊恐猜疑的帝王权欲形象搬上银幕。  关键词:《王的盛宴》 刘邦 陆川  《史记》是影视作品改编参照的重要民族历史资源。影视剧的导演们积极探索历史,利用独特的视听技法展现全新的历史人物,解构并
摘 要:电影的镜头语言承载着一种纪实功能,这种功能仍然被延续至今。本文将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文本,通过从镜头语言与纪录片的选题和立意、镜头语言的叙述表达功能、镜头语言的抒情表达功能这三方面来分析,继而探讨镜头语言表达功能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镜头语言 表达功能 纪录片  电影的诞生,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无论是《水浇园丁》还是《工厂大门》,影片中的镜头都表达着纪实的功
摘 要:南朝梁代僧人宝唱所著的《比丘尼传》中有不少充满诗意的人物品藻,这一言说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宝唱男性视角及理想下对出家女性的“他者”书写,从而建构了高尼诗性人格的三个维度:超拔脱俗、与物无累的神采,贞静内敛的个性以及聪慧捷悟的才智。除了时代风气的影响,正是僧人宝唱自身的男性视角、传统伦理观念及佛学素养影响着他对比丘尼的价值判断与品评。  关键词:《比丘尼传》 宝唱 理想人格  南朝梁代庄严寺僧人
摘 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神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们曾经在创世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为万物和人类的始祖,或为撑天救人的女性英雄,或为授予人们生活技能的伟大母神,都是神话讴歌和颂扬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女性在创世神话中未能固守其崇高地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逐渐让位于男性,以至于在中国创世神话中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男女角色转换过程。  关键词:神话 女神 男女角色转换  一、中国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文学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历史,公安文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公安行业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规范化的影响,对公安文学的读者进行正面引导。建设公安文学等于为公安使命的实现构筑一条通道,接受公安文学等于为受众塑造了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因此,公安文学的创作者必须具有正确价值观。本文将从题材、价值传递、接受与赏析等方面探讨公安文学《法医秦明》系列小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江南十里红妆万工轿百子图像,通过对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万工轿的考察,根据原始档案、口述历史、论著等相关资料,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万工轿百子图像的题材、技法与社会发展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百子图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十里红妆 万工轿 百子图像 多子多福  十里红妆是汉族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浙地区一种独特的婚俗形式,其规模声势之大,数量门类之多,制作工艺
摘 要: 《城邦暴力团》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相比,在情节主题、侠客形象、叙述方式等方面既因袭了经典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又有诸多反叛之处,有着鲜明的后现代因素,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学根基上的一次后现代写作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  关键词:张大春 《城邦暴力团》 武侠 后设  张大春是当代台湾文坛最多变的作家之一。他曾说:“我以为文学的类型如果不杂交的话,就产生不出创造性的东西,类型只有通
摘 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扛鼎之作。这篇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时间打造出的一粒宝石,历久弥新,永放光彩,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岳阳楼记》既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声情并茂,又胸怀博大、哲理精深、境界高远。有凝眸历史的厚重之感,有沧桑人生的悲喜之叹,有家国天下的忧乐之情,有知音何在的悠悠之思,是一篇常学常新的美文。  关键词:
摘 要:人在观察事物时,总会或多或少融情于景,不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看”,从而传达出个人的情感、看法等,这便是“看”的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而在现代汉语“X看 NP VP”的结构中,补充了施事者和施事者对受事者的印象、评价陈述,形成了“X认为NP怎么样”的完整逻辑关系,从而为“X看”增添了一层语法色彩。  关键词:“X看” 主观化 语法化  一、“看”字语义的主观化  《说文解字》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