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介绍的重要性和介绍的时机、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背景知识 介绍时机介绍方法
一个作品直接传递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整体反映,它必然是作者主观对客观现实的某种反映,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世界观,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颇以及失误。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
“背景知识”对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运用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和现代生活语言相差太远,所以很缺乏兴趣,而对一些文言语法知识就更是不愿意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渲染课堂气氛,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故事,先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就可把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人物、故事,先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后,再引导他们对本文进行思考,往往效果会很好。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背景知识,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将不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有限的背景故事。他们会以此为目标,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场所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 满足自己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给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一书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此书的极大兴趣,很多没有读过此书的学生在课外都去阅读这本名著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评论文章,这样无疑使他们对这一课文,甚至是《红楼梦》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有的学生还逐渐养成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评论文章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呢?
根据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及他们的顺向思维,大多数教师在讲解很多课文时候通常都是将背景知识放在课前,即通过介绍作者或者讲故事等等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在时间或空间上距离学生比较远的作品,意义比较深刻不容易读懂的作品,可以在开始导入时就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某些古代小说选篇、外国文学选篇和鲁迅的一些作品。课前的背景知识介绍可以直接引起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兴趣,也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阅读作品。例如《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课文语言形象生动,但是由于意义深刻,很多学生无法读懂,所以在课前就应该提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对学生阅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等待戈多》这样的作品时,也最好先给学生介绍荒诞派的相关知识,既让学生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能够较好理解作品内涵。
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并不一定都要放在课前,如果不论什么作品教师都在课前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背景,那么可能会让学生在阅读前就有了某些固定的理解,那么就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体会作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作品产生一些疑问之后再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也就是课中穿插背景知识。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不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而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思考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作者写作目的,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理解也更深刻。又如讲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谈谈读了此诗后的感想和对当时作者心态的揣测,然后穿插讲解海子的生平,当学生们了解到海子在写完此诗后不久就自杀的情况后,再次阅读此诗,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既能开拓学生思维,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让学生了解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了解背景知识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把背景知识放在课尾向学生进行介绍,点拨启发,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同时在文中又表达了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想要超脱又无法超脱的困惑迷惘心态。如果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话,学生就会特别关注这篇文章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性。所以笔者认为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作者创设的意境美,在课尾时再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那“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复杂情感,点拨学生理解作者在当时的心态。
介绍背景的时机教师应该掌握好,而介绍背景知识的方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由教师介绍,也可以学生参与为主,还可以师生共同补充。除了教师直接介绍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方式,也可以用讲故事方式或声情并茂感染式等等。在引入时,还可以借助采用各種手段,例如展示实物,或者利用各种多媒体,例如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可以展示荔枝实物,以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文中的说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丰富自身知识,同时要做好课前的信息搜集工作。可是对于背景知识的应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应用得非常笨拙,问题出在哪里呢?
传统语文教学将背景和作者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没有将其纳入文本学习的框架之中。教师不懂变通,固守陈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的讲解放在课文学习的前面,常常是这样的台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这篇文章写于……下面我们绍一下它的作者……”久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起码在这两点上成了近似于体力运动的机械重复,而且教师往往在这上面花去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则味同嚼蜡。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如将这两方面的知识穿插在课文的分析和探究中,或布置成预习作业或课后练习让学生去自己完成,使这两方面的内容成为学生理解学习课文的有机信息。
我们教师搜集到了很多背景知识,但是介绍的时候简单抽象,不加选择。作者的介绍偏重于其人生履历、创作概况、政治思想等,由于这种介绍是一种非常浅层和公式化的定评,没有教师本人的个人评价和选择,这种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就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显得非常的乏味。教师应该改变观念,由过去重点介绍作家的思想道德等所谓公认了的“知识”,转而重点介绍作家的才性、志气、情趣以至相关的生活细节、审美追求等。
背景也就不仅限于政治背景,社会思潮、审美风尚、民情风俗等均是理解文本的“大语境”。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作品,背景知识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资本主义面临的普遍的精神信仰危机,有现代主义思潮,还有“荒诞”的美学特性……可以说,背景知识的学习就已经与课文的学习融合为一体了,我们应尽力选取或指导学生去探寻那种造成作家创作风格和文本独特个性的因素,即一些有利于理解文本的价值信息。
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存在这样一些误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更好地利用背景资料,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作品。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永康.语文教学探索.成都科大出版社,2000年版.
[3]赵晓梅.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知识介绍.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2期.
[4]蒋光明.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版,2005年第1期.
[5]李加.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背景知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0卷第1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背景知识 介绍时机介绍方法
一个作品直接传递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整体反映,它必然是作者主观对客观现实的某种反映,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世界观,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颇以及失误。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
“背景知识”对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运用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和现代生活语言相差太远,所以很缺乏兴趣,而对一些文言语法知识就更是不愿意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渲染课堂气氛,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故事,先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就可把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人物、故事,先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后,再引导他们对本文进行思考,往往效果会很好。
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背景知识,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将不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有限的背景故事。他们会以此为目标,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场所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 满足自己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给学生介绍了《红楼梦》一书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此书的极大兴趣,很多没有读过此书的学生在课外都去阅读这本名著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评论文章,这样无疑使他们对这一课文,甚至是《红楼梦》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有的学生还逐渐养成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评论文章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呢?
根据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及他们的顺向思维,大多数教师在讲解很多课文时候通常都是将背景知识放在课前,即通过介绍作者或者讲故事等等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在时间或空间上距离学生比较远的作品,意义比较深刻不容易读懂的作品,可以在开始导入时就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某些古代小说选篇、外国文学选篇和鲁迅的一些作品。课前的背景知识介绍可以直接引起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兴趣,也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阅读作品。例如《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课文语言形象生动,但是由于意义深刻,很多学生无法读懂,所以在课前就应该提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对学生阅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等待戈多》这样的作品时,也最好先给学生介绍荒诞派的相关知识,既让学生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能够较好理解作品内涵。
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并不一定都要放在课前,如果不论什么作品教师都在课前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背景,那么可能会让学生在阅读前就有了某些固定的理解,那么就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体会作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作品产生一些疑问之后再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也就是课中穿插背景知识。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不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而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思考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作者写作目的,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理解也更深刻。又如讲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谈谈读了此诗后的感想和对当时作者心态的揣测,然后穿插讲解海子的生平,当学生们了解到海子在写完此诗后不久就自杀的情况后,再次阅读此诗,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既能开拓学生思维,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让学生了解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了解背景知识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把背景知识放在课尾向学生进行介绍,点拨启发,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同时在文中又表达了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想要超脱又无法超脱的困惑迷惘心态。如果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话,学生就会特别关注这篇文章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性。所以笔者认为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作者创设的意境美,在课尾时再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那“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复杂情感,点拨学生理解作者在当时的心态。
介绍背景的时机教师应该掌握好,而介绍背景知识的方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由教师介绍,也可以学生参与为主,还可以师生共同补充。除了教师直接介绍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方式,也可以用讲故事方式或声情并茂感染式等等。在引入时,还可以借助采用各種手段,例如展示实物,或者利用各种多媒体,例如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可以展示荔枝实物,以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文中的说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丰富自身知识,同时要做好课前的信息搜集工作。可是对于背景知识的应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应用得非常笨拙,问题出在哪里呢?
传统语文教学将背景和作者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没有将其纳入文本学习的框架之中。教师不懂变通,固守陈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的讲解放在课文学习的前面,常常是这样的台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这篇文章写于……下面我们绍一下它的作者……”久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起码在这两点上成了近似于体力运动的机械重复,而且教师往往在这上面花去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则味同嚼蜡。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如将这两方面的知识穿插在课文的分析和探究中,或布置成预习作业或课后练习让学生去自己完成,使这两方面的内容成为学生理解学习课文的有机信息。
我们教师搜集到了很多背景知识,但是介绍的时候简单抽象,不加选择。作者的介绍偏重于其人生履历、创作概况、政治思想等,由于这种介绍是一种非常浅层和公式化的定评,没有教师本人的个人评价和选择,这种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就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显得非常的乏味。教师应该改变观念,由过去重点介绍作家的思想道德等所谓公认了的“知识”,转而重点介绍作家的才性、志气、情趣以至相关的生活细节、审美追求等。
背景也就不仅限于政治背景,社会思潮、审美风尚、民情风俗等均是理解文本的“大语境”。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作品,背景知识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资本主义面临的普遍的精神信仰危机,有现代主义思潮,还有“荒诞”的美学特性……可以说,背景知识的学习就已经与课文的学习融合为一体了,我们应尽力选取或指导学生去探寻那种造成作家创作风格和文本独特个性的因素,即一些有利于理解文本的价值信息。
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存在这样一些误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更好地利用背景资料,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作品。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永康.语文教学探索.成都科大出版社,2000年版.
[3]赵晓梅.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知识介绍.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2期.
[4]蒋光明.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版,2005年第1期.
[5]李加.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背景知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0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