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组诗)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o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一场雨的酝酿,横跨中国三个阶梯。它从川西高原的风起,到四川盆地的云升, 最后降临在江南的烟雨蒙蒙,是风、是云、是雨,也是诗。
  康定没有月亮
  今夜的康定没有月亮
  折多河咆哮着,奔腾翻滚
  像在给世人说: 它在!它在!它在!
  许是云雾深沉
  抑或隔千山,离万水?
  如若有爱
  请让我用手
  拭去你脸庞盈泪的花瓣
  成都东西
  傍晚的颜料
  把成都铺开,一分为二
  西城
  黑云波动,涌现出历史金色的眼睛
  躲在身后,狡黠地笑
  暮云叆叇,却也遮挡不住光
  东城
  穹顶明亮,蓝裙上有岷江上收集来自川西的风
  蚕丛与鱼凫织出了巴蜀
  一朵又一朵
  每朵都是诗人的想象
  晨昏的交接,是你来
  也是我往
  时光的荏苒,是忧愁
  也是希望
  杭城有遇
  那年断桥,久候了一场盛大的相遇
  她唱道,是青城山下
  他念白,是临安城里
  雨滴跌落,雷峰塔终是倒下成全了传说
  从唐到宋
  有了乐天东坡的承接起合
  风有了云,云有了雨
  迢迢千里,饮风露晞
  终是相见,西湖才别开羞涩的脸
  低下头
  亭亭地立著
  面颊上的嫣红,低吟出江南的烟笼翠堤
  从大唐到南宋
  月亮没有的夜晚
  我在大唐城墙后头等你
  双燕飞尽的斜晖
  我在南宋,山色水幕中候你
  那时,距离很远,思念很长
  此刻,岁月忽短,雨季悠扬
  → 任 皓 生于1988年,四川绵竹人,温州大学文艺学硕士,出生蜀地,游学荆楚、江南。有作品刊于《中国青年报》《星星》《四川文学》和人民网、光明网等,现供职于某文学刊物。
其他文献
雨水中,山色像一塊巨大的毛玻璃  模糊中,谁也看不清  一座山真实的面目,谁也无法窥探  暴雨里淋湿的影子  村寨穿上黑色的衣服,炉膛里  红扑扑的木炭有祖先  钻木取火的痕迹,像一枚  银色的月亮燃烧  它反光雨雾中微醺的山脉  它寂静窗户外小小的星空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瑶寨  踏雪而来,雨中借宿  像弥漫某种神性气息  当我们谈论天空事物  屏住呼吸,堂屋蜡烛亮着  仰望间,星空浮出云端  仿
期刊
作为一份文学期刊的编辑,总是渴望在来稿中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因为肩负培养本地作者的责任,对本土作者似乎也拥有了更多的耐心。编辑需要优秀作品带来的喜悦,刊物则以不吝推介来肯定。  龙其丽最初是以“龙樱方”的名字走进我的视野里的。在邮箱众多的稿子中将它找出来,多亏一点耐心,以及对小说标题的个人趣味。她投稿的作品是一个中篇,题为《天快亮了》,三万余字,这个题目并不出众,但平淡却有味道。她像有一類投稿者
期刊
→ 覃继南 壮族,广西上林县人。出版有长篇小说《成分极限》、壮文版《风雨飘过大明山》(合著),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南宁市第二届签约作家。  碾米张不是真名,当然是外号,而且这个外号已经叫了上百年了。  这天,这个叫碾米张的老头就半躺在碾米坊门口的躺椅上。他身穿一件洗白了的军装,眉宇间透着军人的气质,从满头皓
期刊
它们在屋檐下踱步  觉得有危险就双双飞走  落在高高的屋顶,夕光照着它们  像两个小美人  它们的朝向  有时是我的故乡  有时是别的地方  它们偶尔歌唱  (也许并不是因为快乐)  歌词永远是“咕咕”“咕咕”  唱腔永遠低沉  里面像包裹着一块水银  → 诗 雨,本名杨美英,重庆合川人,现居广西贺州。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广西文学》等刊物。
期刊
倾 听  我听见落叶在路上轰鸣  我听见闪电在墙里奔突  我听见流星打碎屋顶的瓦片  我听见生锈的锁子对钥匙的拒绝  我听见有人在地下翻身 仿佛一直醒着  我听见日月的班车开出了村口  故乡已不在那里  我不喜欢的  老眼昏花 昏花是我不喜欢的  白发似雪 这雪是我不喜欢的  满脸皱纹 皱纹是我不喜欢的  泥沙俱下 泥沙是我不喜欢的  生命里落满灰尘 灰尘是我不喜欢的  尤其是有些灰尘 明明就在那
期刊
兑换的,并非是一枚铜板  夜色深沉了些,隐瞒了资水右岸的码头。   一条古朴的渔船  被鹭鸟衔着  娘一直坐在槐树下  槐花已经去了下游,或葬身卵石之间  沙洲有雾,雾中有露,露珠中有细碎的目光  在旁人的眼里,娘是幸福的。至少,子孙   們会定期回来看她  但月亮是一个孤儿,它站在落雁塘的村口  → 铎 木,本名张泽欧。湖南邵阳人,现在广西南宁市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迄今为止在《诗刊》《诗选
期刊
虚掩的门  我发现  一岁多的儿子学会了皱眉  学会虚眼看人  我知道  他来到这个世界后  看灯光  看太阳  看黑夜里从他身边经过的车流  他都得虚着眼  有些时候  他会通过这扇虚掩的门  看镜中的自己  然后哈哈大笑  那天我也学着对镜子虚眼  看到模糊不堪的自己  我慌张不已  我们谈论公平时  我们谈论公平时  你在黑夜里竖起了天平  把所有委屈和付出称出了  重量,包括眼泪  远处,
期刊
国家最小的医生  行走在旮旯角落  从插秧、打谷、搓麻将、吼山歌……中  揪出潜伏的微恙,施以草药  匡扶正路,鸡鸣犬吠,皆成好评  小疾不除,终会致命  一直认为农村农业是国家根本  扎根在此,大有作为  花花草草交他为知己,不斥西医  融为中用,像写一首拿手的现代自由诗  把父母、妻女统统安置在田园里  便在村與村之间不停奔波  诊脉山水,听闻天色,云锦烟霞  再百年梨花,暗暗发誓——  终生
期刊
如果有人不小心丢了名字  那就去村口,跟沉默的老树领回来  它一直替大家保管  如果有人不慎丢了魂魄  就去村边的那个矮小的庙宇旁与土地爷爷说  他会上天入地帮忙找回来  如果有人丢了脸面  就走到地里,俯下身去  用泥土重新捏塑憨厚的一張  如果有人丢了心性  就往村外走,左拐,下坡  走进河流  → 划 痕,本名罗秀花。20世纪80年代初生于广西巴马县。有诗作刊发于《诗刊》《广西文学》《南方文
期刊
年届不惑,经历过娶妻生子、生老病死,生活中酸甜苦辣对于举子来说正如同一扇又一扇“虚掩的门”(《虚掩的门》)被逐一推开,“生活的杂碎”(《逼近中年》)差不多也已经吞咽了七七八八,这组诗基本上都是书写、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片段的,色调顯得比较黯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诗人尝试通过书写日常生活的庸常、琐碎来拆解虚假的崇高和严肃,伴随着三十余年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实上成为最切肤的政治
期刊